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高考古詩詞常用修辭手法詳解及賞析例題

高考古詩詞常用修辭手法詳解及賞析例題

# NMET #引言的修辭手法是欣賞詩歌時的重點欣賞對象之壹。以下是無組織古詩詞中常見的修辭手法和欣賞實例。如果妳仔細閱讀,對欣賞詩歌會有幫助。讓我們看壹看。

1.暗喻

將壹個事物或情況與另壹個事物或情況進行比較。它可以分為明喻、隱喻和轉喻。它能突出事物的特點,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如詩“遙望洞庭山水,銀盤青螺”(劉禹錫《遙望洞庭》)巧妙比喻“螺”,將明月銀輝下的山比作銀盤青螺,色彩淡雅,山水渾然壹體。隱喻不僅使詩歌中描繪的意象更加生動,而且體現了意象的情態特征。

如:“征彭出,歸雁歸胡田。”詩人把彭比作嚴,說他是從飄來的草中走出來,像壹只北飛的大雁,進入了湖田。在古詩詞中,飛檐走壁常被用來比喻漂泊的遊子,但在這裏卻是比喻壹個肩負宮廷使命的大臣,他在暗暗書寫詩人內心的憤怒和壓抑。作者的使命發生在春天。途中看到幾行北歸雁,詩人當場打了個比喻,用歸雁比喻自己,既敘事又寫景,自然貼切。

2.比較

把東西說成人叫擬人,或者把人說成莊稼叫擬像。對比具有促使讀者產生聯想,使所描寫的人、事、物更加生動、形象的作用。

如對聯“霜鳥欲下先偷眼,蝶相知失魂”(林逋《山園小梅》)采用擬人手法。《先偷壹瞥》寫的是白鶴很愛梅子。它還沒來得及飛下來,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了梅花壹眼。“斷魂”二字形容蝴蝶對梅的愛,把蝴蝶對梅的愛誇大到了極致。

劉墉和張之

碧玉扮作樹,垂下萬條綠絲掛毯。

我不知道是誰剪下了薄薄的葉子,但二月的春風就像剪刀壹樣。

與之前的寫法相反,這首詩並沒有用柳的纖弱形象來描繪美人的苗條身材,而是用擬人化的手法,讓柳化身為美人“碧玉”,生動地刻畫了柳的婀娜容顏。

《春夜喜雨》的杜甫

好雨知時節,當春天來臨。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野徑暗,江船明。

看紅濕處,金冠城花重。

詩生動地描繪了春夜的雨景,用擬人的手法寫出了雨夜的神奇,歡樂躍然紙上。

3.轉喻

借相關的東西,而不是妳想表達的東西。轉喻可以用部分代表整體,用具體代替抽象,用特征代替人。轉喻的使用使語言簡潔含蓄。

①“知道,知道嗎?應該是綠肥紅瘦”(李清照的夢)。在詩中,分別用“綠”和“紅”來代替葉子和花,來形容葉子的茂盛和花的枯萎。

②“非弦非竹,整整壹年”和“絲竹”代替了詩中的音樂。

(3)《白居易琵琶行》詩中“門前冷落鞍馬”代表“客”。

(4)詩中“獨杜康解憂”(曹操短歌行),用“杜康”代替酒。

4.誇張

對事物的形象、特征、功能和程度的放大或縮小的描述。它具有更突出、更生動地表達事物的功能。

“白發三千尺,愁似長”(李白《秋蒲之歌》)

愁生白發,詩人誇張的寫白發長達“三千尺”,可見愁之深。

5.二元性

用壹對結構相同、字數相同的句子或短語來表達兩個相對或相似的意思。從形式上看,語言簡潔、工整、對稱;從內容上看,意思比較集中,含蓄。

“樹葉像瀑布的水花壹樣飄落下來,而我卻看著長河壹直滾滾向前”(杜甫《登高》),“落花樹無邊”,“長江壹望無際”使詩的意境顯得寬廣而深遠,沙沙作響的樹葉使人對滾滾的水勢感到更加絢麗多彩。更重要的是,從這裏,我感受到了詩人青春稍縱即逝,壯誌難酬的痛苦。

6、隱語(諧音),雙關語

在壹些詩歌,尤其是民歌中,為了表達壹種委婉含蓄的情感,作者經常使用隱語和雙關修辭。

春思李白

草綠如貝絲,秦地區桑樹葉翠枝綠。

當妳想念家鄉的日子,很久以前就想念妳和悲傷。

春天的微風,既然我不敢認識妳,為什麽要分開我床邊的絲綢窗簾??

這是壹首描寫男女情愛的詩,寫的是秦對女性的思考獨白。詩人壹語雙關,表達大自然的春天,推理男女之愛;還用“絲”(思)和“枝”(知)的諧音來連接男女在異地的思念之情。

支竹詞劉禹錫

江水平的柳樹是綠色的,我能聽到朗江上的歌聲。

東邊的雨,東邊的日出,說天沒有晴,但依然晴朗。

“清”和“清”是諧音,是雙關語。這是作者用民謠風格寫的壹首情歌,民謠中常用雙關語。從前兩首詩來看,大概是女子在楊柳飄飄、波瀾不驚的河堤上揚帆遠航,聽到岸上愛她的年輕人在向她唱愛,但這愛是含蓄的,“總比沒有陽光的愛好。”

7.平行

接連說出幾個內容密切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聲調相同的句子或短語。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西風老路瘦馬”(馬致遠《天凈沙》)純屬名詞組合,構成典型環境。

“茅店月雞鳴,人滿板橋霜。”(文·《上善晨行》)壹首由純名詞組成的詩,寫的是晨行的情景現於眼前。

8.提問

先提問,再自己發表意見。問題的引入帶動了整篇文章,問題在中間,承上啟下,問題在最後,深化了主題,讓人回味無窮。

“問天下誰是英雄?河上有酒,與曹公平。”(元蕭曲令,阿魯維著)以壹個問題開頭,點出主題,引出下面對三國人物英雄業績的分層次描述。

9.反問

用問題的形式表達明確的意思。用來加強語氣,表達強烈的感情。

“今日江東子弟雖在,豈肯為王東山再起?”(王安石《疊烏江閣》)用的是語氣冰冷的修辭句式,強調的是歷史的必然性。

10,典故

引用是古詩詞中常用的壹種表達方式,可以起到暗示、提煉、委婉、聯想的作用。既增強了作品的意義,又對閱讀有壹定的影響。對於鑒賞者來說,如果不理解典故的含義,就讀不好這些詩詞,更談不上欣賞了。所以壹定要對作品中的“典故”有壹個初步的了解,然後通過典故的原意去理解使用典故後所表達的新意思。壹般來說,古詩詞中的典故有以下幾種情況:

(1)前人的陳述。

比如《孟子》中“狗食人食不知檢,饑不知發”,這是對杜甫的壹個啟發,並在《愛情五百字》中寫道:“朱門酒肉臭,路上屍骨凍死。”

(2)參考童話。

如李賀的《李平奏雅》,有“江鄂哭竹愁,李平奏雅隨華”,“女媧煉石補天,撼秋雨”,“吳質不眠倚好樹,赤足斜飛濕寒兔”等詩。引用神話傳說可以增強詩歌的藝術表現力,形成奇特的藝術境界。

③利用歷史故事。

例如,中國的文帝(劉恒)喜歡賈誼的才能,從長沙招募他到宣傳室見他。而李商隱寫賈生,卻用“窮夜半空席,莫問庶人問鬼神”的詩句諷刺漢文帝不可能真正重用賈誼,是對漢文帝會見賈誼的反用。通過反向使用,其實是在感嘆自己的才華。

再如《出塞外》“秦之月,漢之關,長征路上人未歸。但使龍城飛,不教呼瑪過陰山。”三四句借用飛將李廣的典故,“史記?《李將軍傳》說:“(李)住北平,匈奴聽說,謚號漢飛將軍。”阿清王朝的沈德潛認為這首詩是“蓋故事老師精疲力盡,失敗了,不是他的原因;“我得飛到將軍那裏去準備邊緣,烽火會自己熄滅的。”所以有三四句是借用了飛將軍李廣的典故,批評當時帶隊遠征的指揮官。

11,互文性

“互文性”,即古詩詞相鄰句中使用的詞語相互補充,組合起來表達壹個完整的意思,是古漢語中壹種特殊的修辭手法,在古詩詞中的應用壹般有兩種形式:

為了避免單詞的單調重復,同義詞在寫作中交替使用。這種互文性的特征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短語或句子中,相應位置上的詞語相互解釋。這樣,我們就可以從已知的詞義推斷出另壹個未知的詞義。

比如《忠義不用Xi,聖賢不用Xi》(《過河》)中的“勇”和“義”兩個字是對應的,由此可以推斷“義”就是“勇”的意思。再比如成語“求全責備”,其中“求”和“責”處於對應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斷這兩個詞是同義的。這種互文性很容易理解和掌握。

b是出於文字、規則的約束或表達藝術的需要,所以需要用簡潔的文字和含蓄凝練的句子來表達豐富的內容,於是在上下文中只出現兩者之壹,而省略另壹個,即“兩物壹面,文省”,以達到化繁為簡的效果。在理解這種互文性時,壹定要把語境中保留下來的詞語結合起來,使之相輔相成,相映成趣,以示原意,所以習慣上稱之為“互文”。

比如《跳跳牛郎星,嬌嬌河漢女》(古詩十九首)上壹句省略了“嬌嬌”,下壹句省略了“跳跳”,因為“跳跳”不僅指牛郎星,也指河漢女,“嬌嬌”不僅指河漢女,也指牛郎星。這兩個詞有不同的意思。

互文性中的異義詩;

(1)看到的房子是常事,但在崔之前我就聽過好幾次了。(《論遇李龜年順流而下》)(“看”和“聞”有不同的含義)

(2)打開我的東閣門,坐在我的西閣床上。(《木蘭詩》)(上句省略“坐我東閣床”,下句省略“開我西閣門”。開東閣門坐床上,開西閣門坐床上。表達回家的喜悅。)

(3)我,主人,已經下馬,我的客人已經登上他的船,我們舉起我們的杯子,希望喝酒——但是,唉,沒有音樂。(《琵琶行》)

(4)煙籠寒,月滿沙。(《伯秦淮》)

(5)弓變得僵硬,幾乎無法拔出,很難保護鐵衣。(白雪歌送別田書記吳回家)

(6)秦時明月,漢時明月。(“插頭”)

(7)東西種松柏,左右種梧桐。孔雀東南飛

金烈12

所謂織錦,就是將所有名詞或名詞詞組通過選擇組合,巧妙地排列在壹起,形成生動可感的意象,以烘托氣氛,創造意境,抒發情感的壹種修辭手法。

比如宋代詩人邵康節寫的《胡阿祥村風光》:“壹去二十三裏,煙村四五,亭閣六七,花十朵”。“煙村”、“人”、“亭”、“花”是獨立的景觀,它們共同構成壹幅田園詩般的風景畫,營造出壹種淡雅優美的意境。

又如“我看見壹只孤雁渡過星河,我聽見夜石上有幾千只洗濯槌”(《秋夜和秦城詩》),給人以強烈的味道和詩意。第壹句是視覺畫面——秋夜星空中壹只孤獨的鵝在飛翔,第二句是聽覺形象——千家萬戶的鐵砧聲。第壹句和第二句的串聯疊加,既生動準確地刻畫了秋夜景色的典型特征,又構造了壹種憂郁的意境。

13,重復

重疊有兩個作用:增強語言的節奏感或起強調作用。

江水平的柳樹是綠色的,我能聽到朗江上的歌聲。(《竹枝詞壹號》劉禹錫)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元日》王安石)

找來找去,又孤獨又難過。(《慢聲細語》李清照)

有些擬聲詞屬於重疊,使詩歌更加生動,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

窗簾外面,雨在汩汩地下著,春天正在消逝,羅燦受不了寒冷。(《浪淘沙》李偉)

壹望無際的樹簌簌落下樹葉,長江不可預料地在奔騰翻滾。(《登高》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