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賽寧(1895 ~ 1925)是蘇聯的俄國詩人。出生於梁贊省的壹個農民家庭。1904到1912,上小學,教會師範,開始寫詩。1912去了莫斯科,在印刷廠做過文員、校對員,在平民大學上過業余課,積極參加文學活動。1915去彼得堡結識了布洛克、克魯耶夫等著名詩人,並於1916年初出版了第壹本詩集《清明節》。同年入伍,壹年後退伍,結婚。在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期間,詩人寫了壹些著名的詩歌,如《能力變化的節日》、《應許之地》、《約旦河的鴿子》和《天空中的鼓手》,以抒情的方式表達了他個人對革命的感情。
第壹節總是寫樺樹的特性。用“銀霜”和“雪花”寫出白樺的形象。壹個“塗”字準確地表現了樺樹樹幹上的壹層白色細皮;“Pi”這個詞將樺樹擬人化,表示它對白色西裝的喜愛,並突顯其高貴。
第二節寫白樺樹的枝葉。由於白樺樹上覆蓋著雪花,還沒有完全去除的樹葉上覆蓋著柔軟的積雪,“毛茸茸”的白色樹梢襯托著紫色的樹枝,仿佛給白樺樹鑲上了壹條“雪繡花邊”。毛茸茸的雪枝像壹簇簇盛開的鮮花和流蘇壹樣美麗。這句話讓我們想起了岑參的名句:“就像春天的大風,在夜裏吹來,吹開了萬株梨樹的花瓣。”作者極力想象,贊美白樺樹在雪後傲然挺立的形象。
第三節,作者總是在沈默中寫白樺的動態氣質美。“沈默”用“朦朧”來點綴,這是作者與感官交流的方式,寫出了白樺的含蓄和高貴的精神,寫出了它的挺拔,寫出了它的高貴氣質,寫出了它的不凡。“輝煌的惠今”熠熠生輝。“立”和“閃”這兩個動詞,突出了樺樹的安靜挺拔,又不失壹種特別的動感之美。
在最後壹部分,詩人將白樺樹置於朝霞的反射下。《徘徊》準確細膩地描繪了朝霞的過程,《來晚了》突出了朝霞的美,進壹步襯托了白樺樹的美。朝霞渲染的樺樹,寓意“裹在紅色裏,分外妖嬈”。
總之,這首詩的前兩節著重描寫樺樹的外在形象,後兩節著重表現樺樹的內在氣質。為了突出白樺的形象氣質,作者從多方面、多角度或多側面對其進行刻畫,力求塑造壹個生動傳神的形象。
這首詩采用四行壹節的形式,每壹節中的偶句押韻,全詩押韻,聽起來像壹首歡快的小夜曲。再加上作者字裏行間充滿了對白樺真摯的熱愛、贊美和崇敬,所以這種歡快的感覺增加了壹點。
樺樹是俄羅斯的國樹,耐寒,銀白色,氣質高雅,所以詩人對樺樹的贊美包含了他對民族的熱愛和對祖國的激昂情懷!當我們讀到“我窗前有壹株白樺樹”時,我們就能充分體會到詩人與白樺樹之間的親密關系,兩者是密不可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