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葉青王偉
雨後,新的晴空格外開闊開闊,視野開闊沒有絲毫的霧塵。外城的門樓緊靠著輪渡碼頭,村邊的樹木連接著小溪和河口。
銀白色的河水閃爍著田野,特別明亮,蒼翠的群山聳立在山脊的後面。正是農忙時節,沒有閑人,農民都忙著下地。
【欣賞】這是壹首田園詩。描寫初夏的鄉村,雨後天晴,詩人看著原野看到的風景。在詩的前兩句,我總是寫我在期待壹個新的晴天時的感受:被雨水沖刷後,空氣中沒有塵埃,特別清澈清新;壹眼望去,原野特別開闊寬敞。詩人壹眼就抓住了環境的特點,只是用了“原野寬敞”“沒有大氣”這樣的字眼,真實地再現了這種情況。還要把讀者引入這個具體的情境,和詩人壹起看。
環顧四周,周圍是多麽美麗的風景啊!遠處可以看到河渡口附近的門樓;在附近,妳可以看到小溪口旁邊村莊邊緣的綠樹。這個平時是看不出來這麽清楚的。場外,銀白色的河水波光粼粼,因為雨後水漲船高,晴天比平時照得更亮;在山脊後面,突然冒出了很多綠色的山峰,山峰重疊,比平時更有層次感。這組風景鏡頭緊密地捕捉到了雨後陽光明媚的新風景的特點。壹眼望去,由遠及近,由近及遠,有層次,有圖案,有色彩,有亮度,有優美的意境,形成了壹幅自然美妙的畫面。
但是,這樣的畫只能說是靜物素描。雖然很美,但顯得有點空洞,缺乏活力。作為山水詩和山水畫的集大成者,王維對此深有體會。所以最後兩句,他給這幅靜態的畫面加了壹個動態的人物:“農月無閑人,家在南方。”雖然是虛構的,但卻給原野增添了無限的生意經,能讓人想看看初夏田野裏的活躍情況,感受農忙勞動的氣氛。這樣壹劃,整個畫面就活了。
這首詩的基調清朗健康,表現了詩人熱愛自然、熱愛農村、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這位詩人對自然美有敏銳的感覺。他善於把握景物的特點,註重動靜結合,描寫鮮明,給讀者以美的藝術享受。
(全國卷壹)12。閱讀下面的宋詞,然後回答這個問題。(8分)
為蘇軾望江南支隊站臺①。
春未老,風好柳斜。試看離臺,春日半城花,煙雨十屋。
冷食(2)後,酒醒卻難受。歇息時,故人思鄉,會盡斷火茶,詩酒乘歲月。
[欣賞]蘇軾(1037-1101年),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的文學家、畫家、書法家。詩是唐宋八大家之壹。蘇軾以其才華和對經典和歷史的了解而聞名。宋嘉佑二年(1057),進士,曾任禮部尚書,翰林學士。他壹生坎坷,多次被貶流放。
宋神宗熙寧七年(1074),蘇軾在密州(今山東諸城)就職。當時當地“賊多獄官司多”(《超然臺》)。經過壹年的專門管理,情況趨於穩定。為了調節“救世”與“隱退”的矛盾心理,八年底他對西寧北天臺進行了整修,成為壹座超然物外的亭子,以弟弟蘇轍命名,指出他超然物外、自得其樂的情懷。這個詞是第二年春天在超然閣寫的。第壹個題字是“晚春”。望江南,即記江南,原是壹個詞,被宋人重復,成為兩種聲調的新體。
單詞的第壹段是關於密歇根的春景。詞的前兩句寫的是臺前所見的春色——“春意未老”,把仲春的豐腴寫得擬人化,寓意善良;“風細柳斜”,像壹個特寫,細膩地描繪了季節的特征。“斜”字形象地表現了柳條垂下隨風搖曳的神韻。最後三句寫的是俯瞰亭子的風景。詩人被眼前的春色所感動,興致勃勃地登上超然閣,飽覽全城春色。我看到了“滿城春色,煙雨千花”。“溝”是指護城河,半溝綠色的泉水環繞著城和城墻,城內美麗的紅花相映成趣。多麽絢爛奪目的春天畫卷啊!《煙雨使千人暗》進壹步勾勒出籠罩在煙雨中的千家萬戶的朦朧意境,既緊緊扣住了春天特有的景象,又隱藏著深刻的意蘊,為接下來的抒情做了鋪墊。
下壹部電影表達了鄉愁。詩人登高望遠,觸景生情,滿城花的景象,輕煙細雨暗千人,清明節的寒食和傳統習俗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情,強化了他想歸的情懷和感嘆。
寒食節,清明前壹天。相傳春秋時期,晉文公下令全國禁火三天,以悼念因不願出山而被燒死的介休,所以稱之為寒食節。古人吃寒食,清明,有掃墓的傳統習俗。寒食節過後,火種重燃,稱為“新火”。“咨詢”,感嘆。詩人夢醒後,感嘆身在千裏之外,不能回鄉探親掃墓,感嘆事業失意,誌向未能實現,卻又無力歸隱山林。但是,蘇軾是壹個豁達超脫的人物。此時的他,還沒有失去“做堯舜”的野心。於是,在三句話的結尾,他換了壹支筆,表達了自己獨特的順應時勢、自我安慰的曠達胸襟。面對來自故鄉的“故人”,詩人說,讓我避而不談思念故鄉的憂傷,從容不迫地創作新的火煎焙茶,邀客美美地品嘗,趁著壯年賦詩飲酒,享受生活,超然物外,忘卻世間壹切煩惱憂愁!
全詩寫的是超然亭中所見的春色和滯留異鄉的鄉愁,以“超然”之感貫穿其中,情景交融天衣無縫。景物描寫抓住了季節的特點,富有詩意,營造了抒情的氛圍,發自內心,表現了真情實感,緊扣季節景物,上下呼應。其布局、用韻、風格都堪稱完美,顯示了蘇軾非凡的依譜作詞的功力,堪稱壹部兩調看江南的典範之作。
(山東卷)14。讀下面這首關於清朝的詩,回答問題(8分)。
通過海關
徐嵐
隨著山勢遠眺海的古界州,影風轉向衛戍樓。
馬後桃花,馬前雪,出關也不會回頭。
【賞析】居庸關在今北京昌平縣西北。在徐嵐擔任清宗室安俊王(疑為馬謖)幕僚期間,康熙三十五年(1696),清帝統壹軍隊征噶爾丹時,隨安俊王出關,從居庸關到程桂花。這首詩是軍隊去要塞的時候寫的。詩中描寫了妳出關時看到的風景,表達了去當地當兵思念故土的心情。
第壹句的“這個”字本來是缺的,詩意地補充了壹下。前兩句講的是士卒離開居庸關前的心理。“侯豐”,從字面上講,指的是做大官;就其本質而言,指馳騁沙場,大獲全勝。前兩句的意思是將軍會在邊境地區的戰鬥中立功,這對士卒自然是壹個極大的鼓舞,意味著士卒也會有立功的機會,所以他們渴望去邊境地區,沒有留下來的意思。最後兩句是關於離開居庸關時的情景和心情。原缺“楚”字,據《清人異詩》補。“馬後桃花”指的是山海關剛剛入春,溫暖美好;“馬前雪”是指關外還是冬天,冷的可怕。於是,原本無意在旅途中停留的士卒,在出關的壹瞬間,不禁猶豫起來,不自覺地轉身看了壹眼關內的風景。這首詩相當深刻地探索了當地士兵的內心世界。詩沒有進行靜態的描寫,而是將人物置於特定的環境中,從環境的變化中寫出了士兵心態的變化:當立功的機會在前方等待時,當地士兵豪情萬丈;而當妳即將出關,遠離故土的時候,難免會有柔情,會有回眸。詩中的主人公既不是甘願老死在低谷下的貘,也不是只有行軍打仗沒有真情實感的戰爭工具。激情與柔情,為國犧牲與思鄉,兩種對立的感情,在人物身上得到了相當的和諧統壹。
全詩最打動我的是三四句話。尤其是第三句,把“馬前”和“馬後”寫成兩個不同的世界,更是別出心裁。具體寫法上,這句話也很有特色:“馬後桃花”和“馬前雪”是比較;馬幾乎是人,只是省略了。沈德潛稱贊這首詩說:“妳面前的這些詞是絕妙的詞,廣為流傳。這首唐朝邊塞詩,壹直沒有到。”徐嵐是壹個喜歡發表驚人言論的詩人。他在《程桂花雜詠》中也有類似的詩句:“騎後柳下將松,前軍落雪。”“荒誕”和“即時語”的獲得,歸根結底是由於詩人對邊塞生活的獨特體驗,所以能在唐代開辟出邊塞詩之外的新境界。在意象和文字上,也可能是受了權德輿的“馬頭所向,夕陽萬峰”(《嶺上久別者再會》)和馬岱的“馬頭踏雪過臨洮”(《塞上之言》)的啟發。
沈德潛把這首詩的題目改成了《出關》,把前兩句改成了“俯視有山有海的邊塞古國,在影風中見戍樓”。從詩本身來說,第壹句是靜態的,第二句是動態的,對環境的描寫和氣氛的渲染還是比較成功的。但“依山”壹句明確把“關”寫成山海關,不符合詩人這次隨軍出征的路線,不應作為徐嵐的創作來欣賞,故本文不取。
(天津卷)16。讀下面這首詩,回答這個問題。(5分)
黃詩燕綠軒
【明】高啟
郁郁蔥蔥的溪流和樹木是黑暗的,而頹廢的河流和雜草是潮濕的。
雨後,窗簾拉開,壹會兒春天就進來了。
這首五言絕句名為《黃詩燕綠軒》,寫的是春天的景色。第二副對聯很新穎:雨後,窗簾拉開,狂野的春光沖進房間。這是壹個我們都感受過卻不容易寫出來的場景。應該說是壹首好詩。
(浙江卷)16。閱讀以下三部作品,然後回答這個問題。(6分)
伍宜祥(唐)劉禹錫
朱雀橋邊有些雜草開花,武夷巷口只有夕陽。王導和謝安屋檐下的燕子如今已飛入尋常百姓家。
【賞析】武夷香曾獲白居易《轉身慨嘆良久》,是劉禹錫最得意的代表作之壹。
第壹句是“朱雀橋旁野草花”,橫跨南京秦淮河,是從市中心到五壹巷的必經之路。大橋和南岸的五壹巷不僅地理位置相鄰,歷史上也有關聯。東晉時,五壹巷是高門土家族的聚居區,開國元勛王導和指揮淝水之戰的謝安都曾在此居住。古橋上裝飾著兩只青銅雀的厚重建築,是謝安建造的。從字面上看,朱雀橋甚至在五壹巷對面。利用朱雀橋來勾畫五壹巷的環境,既符合地理現實,又能營造出對仗的美感,喚起相關的歷史聯想。是“壹石三鳥”的選擇。句子中引人註目的是橋邊雜草叢生的野花。草長花開,表示春天到了。把“野”字壓在“草花”前面,給景色增添了壹份落寞的氣氛。此外,這些雜草和野花生長在壹向繁忙的朱雀橋旁,讓我們想到其中可能蘊含著深刻的含義。記得作者曾在《千家萬戶成了野草》(《臺城》)壹詩中用“野草”作為衰落的象征。現在,在這首詩裏,用這種方式突出“野草和鮮花”,說明曾經繁華的朱雀橋,今天已經變得荒涼而淒涼了!
第二句“武夷巷入口處的夕陽”,說明武夷巷不僅是以破敗荒涼的古橋為背景,而且是在夕陽的余暉中呈現的。句中的“斜”字,對應前壹句中的“花”字,作為動詞,都是寫場景的動態。“夕陽”,西邊的夕陽,再點“斜”字,突出夕陽的淒涼景象。本來全盛時期的五壹巷應該是衣錦還鄉。而現在,作者用壹抹斜射的光線,讓五壹巷完全籠罩在壹種孤獨淒涼的氛圍中。
經過環境的對比和氣氛的渲染,似乎是時候用正面的方式來描述五壹巷的變化,表達作者的感受了。但作者並沒有采用過於淺薄的寫法,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寫,續寫了艾灸人口中的名句:“舊日王謝堂死,飛入尋常百姓家。”沒想到,他突然把筆觸轉向了在武夷巷上空築巢的飛燕,讓人辨認出燕子在飛向哪裏。現在,普通人都住在五壹巷。為了使讀者清楚地理解詩人的意圖,作者特別指出,這些飛進人們家中的燕子,曾經是棲息在王謝泉高堂屋檐上的老燕子。“舊時代”這個詞讓燕子有了歷史見證者的身份。“普通”這個詞特別強調今天的居民與過去有多麽不同。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聽到作者對這種變化的無限感慨。
閆飛形象的設計看似輕而易舉,實際上體現了作者的藝術獨創性和豐富的想象力。作者抓住了燕子作為候鳥棲息老巢的特點,暗示了過去五壹巷的繁華,起到了突出現在與現在對比的作用。《武夷巷》重點講述了武夷巷在藝術表現上的現狀。只是它過去的壹個微妙的暗示。詩人的感情是藏而不露的,蘊含在景物的描寫中。所以,它的景色雖然平凡,語言樸實,卻有壹種含蓄的美,讓人讀來回味無窮。
滿月(金色)武姬(1)
南朝,是千古傷心事,還是後院花。在過去,王謝,大廳前的燕子,飛到了誰家?忽壹夢,仙肌勝雪,宮髻成堆鴉。江州司馬,淚濕衫,是天涯。
[呂中]高山綿羊?燕(元)趙
來春會,去秋會(二),年年移寒熱。嘟囔著,忙著搶(3),在春風廳裏找王謝,巷子裏的深色衣服都歪了。興,見得多了;吳,都說了。
重慶卷13。讀下面兩首詩,然後回答這個問題。(6分)
海棠(宋)蘇軾惜牡丹花(唐)白居易
東風滿拜,香霧空琉璃。惆悵臺前的紅牡丹,只剩兩枝遲暮。
我怕花兒半夜睡著,就點高蠟燭,化紅妝。我想,明天早上刮風的時候,所有的花都應該被吹走,晚上,我憐憫這些虛弱但紅色的花,拿著火把去看牡丹。
1.【賞析】“我怕花會半夜睡著,所以點高燭照紅妝”被譽為“語言造化之奇,構思之巧”。古代“奇”常以人喻花,作者卻以花喻人,感同身受。在詩人的想象中,海棠花和人壹樣,會在半夜睡著。所以,專門點高蠟燭給海棠打氣是很白癡的。同時也用上了李商隱的“深夜客醒後,猶舉紅燭照殘酒”(《醉在花叢下》)卻無斧痕。所以這首絕句流傳千古。
2.[欣賞]
白居易在元和年間寫了兩首《惜牡丹花》。通過他在詩題下的自我註解,我們知道這兩首詩分別描寫國子監北堂和友人家中種植的牡丹花,都是“花下之作”,可以說是壹種賞花愛花的情感記錄。
這兩首詩的第壹首寫在翰林院北堂的牡丹花下。全詩以獨特的視角描述了他在翰林院對這兩朵牡丹花的深愛,以及因花期即將過去而戀戀不舍的復雜心態。是壹個護花使者的癡情形象。
牡丹花是大自然創造的美景,歷來有“香馥國色”的美譽。然而,在百花齊放、爭奇鬥艷的季節,她總是姍姍來遲,頗為矜持地說著“然而我們千呼萬喚,她才向我們走來,依然還琵琶半遮面”。等到她盛開,盛開的時候,那壹年的花已經嘗到了最後壹頓晚餐的味道。我們也應該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去欣賞白居易的《惜牡丹花》這首詩,這樣我們才可能體會到他對牡丹花的發自內心的感情,這其實是對雕零的春天的無限惋惜。
“惆悵臺前紅牡丹只剩兩枝晚。”全詩以“惆悵”二字開頭,為全詩的情感基調增添了纏綿悱惻的色彩。人們可能會忍不住問,詩人悲傷的是什麽?因為第壹句沒有說清楚原因,只說惆悵是“臺階前紅牡丹”。乍壹看,讓人不禁覺得有些突兀。為什麽庭院裏的這株紅牡丹會讓詩人感到悲傷?讀完第二句,讀者恍然大悟,白居易發現臺前只有兩朵牡丹花還在開,這裏的“殘”字應該是殘而不是斷的意思。花開花落時有發生,而從生物學的角度來看,花枝的雕零並不值得悲傷,相反,這是非常正常的植物生理現象,根本不應該悲傷。老子曾在《道德經》中說過壹句名言,“天地不仁,萬物為草狗。”意思是天地無意眷顧萬物,只是任其自生自滅。只不過多愁善感的人類人為地賦予了自然界許多正常現象各種各樣的情感色彩。所謂“花瓣如淚流過的地方,寂寞的鳥兒唱過悲歌”就是這個道理。晚上,白居易為院子裏僅存的兩朵還在盛開的紅牡丹而黯然神傷。而且詩人還調動了自己異常敏感而豐富的想象力,提前預知了今天晚上將是僅存的兩朵紅牡丹盛開的最後壹夜,於是無限惋惜地感嘆“明朝該吹大風了”,於是情不自禁地千方百計地去珍惜和呵護她。但是,誰都知道自然規律不可侵犯。白居易在這最後壹夜會做什麽?誰也不會想到,他對花的愛已經到了癡迷的程度,所以要“夜看火”。平心而論,恐怕奄奄壹息的牡丹已經失去了當初的光彩。但是,情人眼裏出西施,白居易此時的感情是不功利的。他不是被牡丹的美麗所感動,而是為這美麗的牡丹即將死去而深感悲痛。他想和他心愛的牡丹共度這最後壹夜。在“落紅”生命的最後歷程中,他會忠實地守護在他們的身邊,只有這樣,他才會安心踏實。這種氣質在現在的人身上,恐怕會覺得沒必要,甚至覺得沒必要。
在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古詩詞中,也不乏惜時、傷春、惜花的作品。那麽白居易的這首詩和上述作品有什麽獨特之處呢?首先《古詩十九首》裏有這麽壹句名言,叫做“晝短夜長。為什麽不在燭光下旅行?”與白居易詩中的意境頗為接近,但“古詩詞”的含義是日夜享受生活,完全是壹種及時吃喝玩樂的態度。後來李白也說“三萬六千日,夜夜為燭”(《古風》),他把人生的百年分成天,打算把每壹天都過成兩天。真的有壹種和時間賽跑,只不過。李太白的《古風》是否值得壹提,是為了自己的精神愉悅,珍惜飛逝的時光。在那些他們舉著蠟燭的夜晚,他們可能會盛宴,唱歌,他們非常快樂。然而,白居易顯然不同於他們的向往。他既不邀親友,也不吟詩作論文,更不唱酒歌。他反而想靜下心來,提壹盞長明燈,陪伴垂死的牡丹。可以想象,這壹夜,他不會有任何情感上的愉悅和享受。他的“夜惜紅望火”,正是這種難得的堅持,明知只會有痛苦和悲傷,卻依然欲罷不能,使得這首小詩感動了當時和後來的無數戀人。在介紹白居易《錢塘春遊》壹詩的文章中,我們說他有壹雙美學家發現美的眼睛,從這首《惜牡丹花》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他對壹切美好事物的真摯熱愛和珍惜。
對於這種惜花之情,學者們壹直有所表現。例如,盛唐詩人孟浩然就非常熟悉他的詩《春曉》,“我在這個春天的早晨輕松地醒來,周圍到處都是鳥兒的歌唱。可是現在想起那壹夜,那壹場風暴,不知折了多少花?”我也對春天充滿了熱愛。早上醒來,感覺神清氣爽,尤其是聽到窗外鳥兒的歌唱。盡管詩人從未離開過家,但他顯然已經陶醉在無限的春天裏了。然而,他突然想到睡夢中隱約聽到的風雨聲,心裏不禁有些沈重,因為這場風暴過後,不知會吹落多少嬌嫩的花朵,枝頭枯萎,花朵雕零。令人心碎,但如果那些含苞待放的蓓蕾還沒來得及綻放出生命中最光彩的壹面,就會遭遇這場不期而至的“夜風暴”。豈不是令人失望?正是在這種自然聯想中,詩歌從贊美和欣賞春天變成了珍惜和感嘆春天。全詩如行板如歌,含淚唱出春天的美麗,感嘆它的短暫。
同樣的意境,但寫得更委婉動人,是宋代著名詞人李清照的壹首詩【如夢序】:“昨夜驟雨,酣睡未消殘酒。問快門人,海棠依舊。知道了,知道了,應該是綠肥紅瘦吧!”這是另壹個“但現在我記得那個夜晚,那個暴風雨”。女詩人早上醒來,第壹個念頭就是擔心,所以還沒起床,就趕緊讓站在窗邊的丫環把窗簾卷起來,好讓她好好看看。那晚經過“風雨”的洗禮,院子裏的海棠是什麽景象?其實女詩人不用等答案,她早就知道答案了。然而,粗心的侍女並不喜歡李清照,也不知道女主人的良苦用心。於是她只是向外面瞥了壹眼,漫不經心地回答道:“海棠花經受住了壹夜風雨的考驗,依然像昨天壹樣生機勃勃。”聽了這樣的回答,李清照哭笑不得。她忍不住壹遍又壹遍地重復。妳懂的,妳懂的,綠葉肯定更綠,紅花肯定枯萎!
白居易第二首《惜牡丹花》的自我註解,寫在新昌鬥笠石屋南亭花下。竇給氏,即竇義之,於元和八年為所取代。他家住在長安朱雀門大街東五街新昌廣場。兩首詩的主題完全壹樣,都是“惜”牡丹花,只是切入的角度不同。前面那首“只剩兩枝晚”碩果累累,而這首已經是殘花敗柳,看起來有點慘不忍睹。詩是這樣開頭的:“孤獨雕零紅,雨下小,留衣殘破隨風散。”從隱形衣中,他們已經倒下了。殘花叫殘花。牡丹盛開的時候,當然不會受到冷落,但是壹旦花期過了,花萼低垂,冷雨蕭瑟,花瓣飄落,隨風飛舞的時候,還會有人來贊嘆她曾經的富貴嫵媚,或者關註她現在的蕭瑟境遇嗎?白居易用了“孤獨”這個詞,真實地揭示了其間的不幸。前壹個從“憂郁”入手,講了白居易愛花的無奈之情。這壹首從“孤獨”入手,點出了落花的冷境。這是壹個真正的三陪才能擁有的境界,絕不是那些附庸風雅、趕時髦的人所能想象和體驗的。其實那首關於詠物的詩,就是以詠物為基礎的。也許世界上任何時候都不會缺少善行,但真正需要的往往是沒有掌聲的雪中送炭。
接下來的兩句詩,“謎壹樣的還在他落地的時候失望,更別說落土了。”它詳細地描繪了暴風雨後落得滿地都是紅色的場景,用了壹種欲擒故縱、欲說還休的表現手法,竭盡全力地強調和渲染。首先,即使是晴天,落下的牡丹也會讓人感到無比的惆悵,然後再強調能看到什麽。當初含苞待放或對人微笑的花瓣,不僅已經失敗,還在風雨過後“落”在了“土”裏。那種恐怖和淒涼,只要有壹點愛。詩歌也在這種讓人不忍閱讀的情緒中,戛然而止。
白居易視角獨特、感情細膩的《惜牡丹花》壹詩壹出,就引起了文人的極大興趣,隨後許多意境相近的作品也相繼問世,其中就有李商隱《醉在花叢下》中的名句“酒後深夜客醒,紅燭殘花賞。”客人散了以後,“紅燭殘花賞”的美好意境,分明是抄襲白居易的那句“夜看火”;而大文豪蘇東坡筆下的海棠花,頗有壹種穿衣服的可愛女子的風韻。“我怕花兒夜裏睡著,就點高蠟燭,化紅妝。”從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藝術的創作中,獨特的眼光和非凡的感受是如此可貴。任何平淡無奇的事物,如花開花落,只要用心去體會,都可以挖掘到令人耳目壹新的境界,而白居易的兩首《惜牡丹花》就說明他是這方面的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