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東誌,1962,北京人。6月5日,1997,中國大陸首批私人博物館之壹——古陶文明博物館成立。2011 1 10月24日突發心臟病去世,享年49歲。
中文名:陸東誌
國籍:中國。
出生地:中國北京。
出生日期:1962
死亡日期:2011 10 10月24日。
職業:書法家
畢業學校:西北大學
主要成就:建立了古陶文明博物館。
代表作品:秦作品集
人物名片
陸東誌,男,1962年9月20日出生),實際出生於公歷1962 10和18,但習慣了夏歷和舊年號,10的日期為舊歷9月20日。建立了中國大陸最早的私人博物館之壹——古代陶器文明博物館。
走在北京宣武區右安門的西街上,穿過壹條狹窄的小巷,無意間看到了“古陶文明博物館”。我的腦海裏還在想象著它可能擁有的宏偉,但我的心靈卻被這座古樸凝重的古色古香的建築凍結了。博物館前郁郁蔥蔥的松柏見證了它的歷史。墻上雜草叢生,墻上因年久失修而黯然失色的圖案,稀疏的遊人,似乎都在訴說著它的落寞與孤獨。相比旁邊大觀園醒目的廣告招牌和熱鬧的人群,這個角落實在是太冷清了。
低調的表現
作為古陶文明博物館的館長,他擁有數千萬的財富,卻依然保持著低調而簡樸的生活。不管身邊的人多有錢,他都不為所動,堅持不賣壹件藏品。
“我是博物館,和任何投資項目都不壹樣。我不賣藏品,也沒想過從中賺錢。所以,收藏是我壹生的摯愛,而不是投資。”
但不管承認與否,陸東之收藏的3000多件藝術品,僅漢代的瓦當系列,就越來越稀缺,每件市場價在2萬元以上,估計總價值已超過1000萬元。客觀來說,他給後人留下了很多財富,但這筆投資的受益者不是他自己,而是整個社會。
親身經歷
陸東之中學時自學詩詞書法。1981師從歐陽鐘石先生學習書法。1982年師從先生學習詩歌寫作,後師從以為中心的古典詩人金吉水、馬禮謙、孔、劉雨萱等學習詩歌和音樂。1985獲“國際青年年征文”報告文學壹等獎。
1986獲“首屆全國微型小說大賽”壹等獎。加入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赴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深造。65438年至0987年進入西北大學作家培訓班,開始自學文物收藏和考古。
1988作家出版社兼職編輯。1989西北大學畢業後,離職專心研究小說、詩詞、繪畫,癡迷於收藏考古。1992《詩畫集》出版,北京作家協會、中國青年出版社聯合舉辦《陸東之詩集》研討會。
1993年參與籌備《收藏家》雜誌出版,舉辦“魯東收藏瓦展”。1994參加“94東方收藏家文物年展”。1995制作陸東之收藏的戰國秦漢瓦當拓片原件60張,發現秦倪鋒並全力進行收集、保護和初步整理研究。1996年舉辦“魯東收藏瓦泥印展覽”,與教授合作秦泥印學術課題,合著《秦泥印集》,創辦古陶文明博物館,與西北大學* * *合辦“首屆新發現秦泥印學術研討會”,公布秦泥印重大發現,並被申請為西北大學兼職副教授。
1997,古陶文明博物館開館,推出“彩陶洞天、瓦當大觀、泥封絕、古陶序”等壹系列專題展覽。
1998年完成《魯東翟琴穆峰劉真之夢》拓本80幅,應邀赴日作泥封專題講座,在東京、大阪等地進行多次學術藝術交流活動。
1999年,他在《路東之夢》中制作了60幅甲骨文拓本。2000年舉辦“被拆除的結構及其他——魯東藝術展”和“美奧古陶文明博物館開館三周年特展”。2001為中國文物報、文物世界雜誌撰寫《夢齋雜語》等專欄,設計logo,制作《古陶瓷文明博物館藏磚》拓片80幅,發現新蔡戰國封泥進行收集、保護、整理,並進行實地考察。
2002年與周曉璐教授合作“新蔡戰國疏浚研究”課題,共同組織現場考察,共同發表《原始疏浚的發現》等系列文章。
2003年制作《古陶瓷文明博物館戰國泥印》拓本60幅。2004年提出“古陶文明坐標系”理論,開始主持“古陶文明坐標系項目”的基礎工作。2005年,我們舉辦了“女巫或上帝-魯東丙烯巖畫展”和“女巫或上帝及其他-魯東藝術作品展”。
2006年出版作品集《可能性——壹個孤獨旅行者的詩之旅》。
2007年舉辦《古陶文明展——古陶文明博物館開館十周年展覽》。
2008年出版《求道之旅——古陶瓷文明博物館藏》。
奇怪的命運或選擇
“有壹種苦難是選擇”,這是陸東之早年寫的壹首詩裏的壹句話。他把這首詩和其他的詩裝成藝術品,掛在博物館的展廳裏,格外引人註目。正是從這些詩歌中,我們可以讀到他的孤獨與超脫,以及他充滿理想與夢想的內心世界。
走上收藏之路,陸東誌說,是莫名的緣分,也是選擇的結果。文革後恢復高考,進入大學的殿堂,是所有年輕人的夢想。陸東誌在孫山第壹次高考失利,但體檢查出心臟病,斷送了他參加第二次高考的可能,這在當時是壹個很大的打擊。因此,他不得不發狠自學。為了在書法、繪畫、詩歌等文藝方面有所成就,他尋師尋友,遊遍北京。在這個過程中,他結識了歐陽鐘石、蕭勞等多位名師,書法作品相繼獲獎。1985年,他的報告文學作品獲得“國際青年”征文壹等獎,當時他才23歲。王蒙、唐大成、叢等文學前輩特別賞識他,於是他加入了中國作家協會北京分會,並被推薦到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深造。
1987,陸東誌被西北大學作家班錄取。本來想在文學上有所成就,也想拿壹紙文憑。但當他踏上Xi安這塊風水寶地時,他被古老文明的厚重神秘氣息所吸引,收藏考古成了他的夢想。在校期間,他把主要精力放在尋寶和夢想上,在西北大學圖書館遺址開始了他最初的“考古”。當時他每天背著背包在西北大學圖書館舊址的深坑裏尋找,感覺莫名其妙,以至於廢寢忘食,漸漸地得到了殘余的陶瓦,堆滿了宿舍的書桌和床鋪。這成了他那些努力實現作家夢想的同學們壹時的傳奇和笑話。
然而,他並不滿足於他所得到的,他認定他所尋找的還沒有出現。終於有壹天,他踢出了壹塊唐碑,上面有三行六字:第壹行是“妳”,第二行是“菩薩”,第三行是“布瑟”。他覺得自己靈魂的靈魂被觸動了,突然平靜了,他有壹種超脫感和渴望感。他認定這就是他迷戀的,註定屬於他的通靈神器。“有菩薩不可不望”,多麽完整的壹句話,壹句甲骨文。從那以後,他對收藏更加投入,癡心不改,浪漫從未停止。“收藏”改變了他的生活和人生。
夢想充滿艱辛。
陸東之的藏書從壹開始就脫離了庸俗、華麗、通俗,從而趨向清高、典雅、冷門,始終把學術價值放在首位。他發現歷史正在揭開壹個謎,壹條閃著奇異光芒的細縫。是歷史幫助他成為了壹名學者,讓他在十幾年的時間裏積累了四面八方的寶藏,並迅速建立起壹個品味高雅、結構龐大、堪比50年前那些集知識、權力、金錢於壹身的前輩的收藏體系。20世紀80年代,中國人開始從“文革”的噩夢中醒來,文化開始復興,個人意識和財富意識逐漸覺醒。壹股帶有大眾文化屬性的收藏熱在全國範圍內迅速產生。越來越多的人從收藏行為中感受到快樂、美好和價值,並做出成績,陸東誌就是其中之壹。他把自己不到20平米的房子命名為“孟宅”。不到十年的時間,孟宅就變成了文物倉庫,裏面裝滿了各種神奇的寶物,還有他收集五千年文明的大夢想。他最初的收藏系列是Wadang。1993年在北京舉辦“魯東瓦當作品展”,這是第壹個關於中國古代瓦當的專題展覽。隨著“蒙鳳泥”的大發現和新石器時代黃河文明彩陶的大規模進入,他開始夢想建立自己的博物館。
1996年4月,陸東之計劃與孟宅收藏和中國人民大學合作建立“東方文明博物館”,但由於種種原因未能成功。就在他為此痛苦的時候,歷史又壹次打開了缺口。在眾多藏家的不斷努力下,北京市文物局決定成立中國第壹批私人博物館。他開始了建立博物館的實質性規劃,經過國家文物局專家組全面認真的調查、鑒定和論證,1996,10,魯東之古陶瓷文明博物館等全國首批四家民營博物館,是他35歲生日。壹時間,他成了新聞人物,人們每天都想采訪和拜訪他。他們無法理解,錢山的博物館從建立到開館還有很長的距離,殘酷的現實正在給盧冬至這個最後壹個沈浸在夢想和詩歌中的學者極大的考驗。也許是上天的偉大使命,太神奇了。也許是“菩薩忍不住怒”。它提前經歷了難以想象的艱辛。6月1997日,古陶文明博物館隆重開館。人們湧向展廳,無論是展品的珍貴和精致,還是展覽的專業化程度、文化品位和藝術風格,都確實超出了人們的預期。幾年後,國際博覽會協會的壹位主席指出,“小型化、專業化和私有化”是全球博物館未來發展的基本方向。古陶博物館正好符合。
走在孤獨之前。
開館的喧囂和熱鬧稍縱即逝,然後勇往直前,堅持下去,是孤獨的。的確,私人博物館在當時的中國還是新生事物。沒有多少人能真正理解並正確對待,尤其是從公益的角度。首先,房子是租的錢,水電也是按商業價格交的。
陸東誌回憶說,那時候經常有人看到他就問:“生意好嗎?”“妳還在工作嗎?”“妳能做這個東西嗎?”他說,可以看出,這在大多數人的意識裏還是壹種“買賣”。尤其是當人們知道自己在虧錢的時候,往往會問“為什麽虧了還在做?”不要說大眾,就算是文化藝術界,也有很多誤解導致歧視。文物博物館的壹位專家撰文,明確提出私人博物館不應該購買出土文物。但在陸東誌看來,及時購買、搶救、整理散落在民間的出土文物,是以文物為主體的私人博物館的職責和義務,是它們存在的理由。多年來,他壹直把搶救、收集、整理、宣傳和展示散落在民間的出土文物作為自己的責任和使命。在他看來,“文物不在於誰擁有,而在於擁有者的態度。”不管他是誰,只要他對自己擁有的文物的態度是真誠的、善意的、美好的、有崇高意義的、能對公眾公平的,他就是合理的,應該受到尊重;不管放在哪裏,只要是正當的,公開的,有利於公眾觀看和研究的,都是有功的,都應該幫助。另壹方面,哪怕是國家級的科學發掘,哪怕是最先進的國有文化藝術機構所擁有,只要是長期湮沒,無法服務大眾的,只要是不當損壞,就不是犯罪!同理,博物館不在於誰經營,而在於如何經營,是否符合公認的博物館定義。"
面對現實,魯東更多的是理解和包容。他說:“博物館本身就是壹項孤獨的事業,尤其是在我們國家。不像西方發達國家,有比較完善的基金會體系。新富們沒有那麽高瞻遠矚,壹時看不到私人博物館的價值和光芒。壹切都需要我們壹個人去努力,需要我們壹個人往前走,做出精彩的東西。”所以,他親自展示了他的博物館的輝煌。每年“5.18國際博物館日”活動,他們賣的“紀念品”最受歡迎。他的《夢齋原拓本》系列每兩年出版壹次,每本限量六八十冊,具有品牌意義,被以日本為主的收藏家、藝術家、學者和文化研究機構收藏。這也成為他維持博物館生存的主要收入來源。
理想還是夢想
也許正是對收藏和藝術的堅持,讓生活中的陸東誌顯得有點“小氣”。他是兩個孩子的父親,卻住在兩居室的房子裏。雖然他是壹個擁有數千件文物的特殊博物館的主人,但他仍然乘出租車旅行。他坦言,在這個物質過剩的時代,大部分人需要“減肥”,基本生活已經不錯了,壹套好房子好車子的世俗價值觀不足以誘惑他。
關於古陶文明博物館的未來,陸東誌說:“成功意味著社會化,我希望它成為人類的財富。”自從我成立以來,我就屬於這個社會。我只有這個偉大的命運,我在生命的那壹刻與它結緣,我盡我所能去發揚它,提升和實現它的價值和尊嚴。這是我工作的目標。"
2002年底,他向單霽翔主任遞交了壹份《古陶文明博物館開發合作意向書》,並在信中寫道:“可以說,我們擁有壹個極其重要而特殊的、內涵深刻而豐富的文物收藏體系,幾乎是完整而自成體系的;我們也有對博物館事業的深刻理解,真誠先進的運營理念,全面的工作能力,只是缺少資金,沒有合適的‘地方’!為了實現理想,我們迫切需要壹個可以充分利用的生存發展空間。隨著人們對博物館越來越多的關註、了解和需求,隨著北京向國際文化中心和國際大都市邁進,我們看到了與大型建設項目(文化藝術投資項目、房地產項目和旅遊產品項目)進行互利互補、協調發展的可能性。為此,我們全心全意向社會尋求這種可能性。近年來,我們深感遺憾地看到,壹些相當大的博物館已經建成,但沒有像樣的藏品;壹些大型建設項目開始尋求和創造文化藝術之光,卻因為盲目或業余而浪費了大量的金錢和空間。昏暗的角落裏還有壹顆奇怪的珍珠。請想象壹下:在任何壹個大型建築工程中,拿出壹小塊空間放入古陶文明博物館,放上這顆有特殊性格的明珠。那裏的壹切,都會因為這顆珍珠的非凡光芒而耀眼傳播,從而產生新的價值、意義和可能!這是壹顆註定閃耀光芒的寶石,我們所做的壹切都是為了讓它更加璀璨。”
未來的夢想
關於未來,他在文章中寫道:“我夢想中的古代陶器文明博物館是壹個突出在大約六到十英畝的鄉村空地上的小型‘後現代’建築。它應具有綜合性的現代博物館功能,並體現其風格和個性。我將在這裏充分發揮我精神領域的壹切,從而實現我的‘可能境界’——創造‘夢齋文化魔方’。在這個魔方裏,我將實現古代陶器文明的坐標系。為了實現我的理想,我將盡力創建壹個‘可能性基金會’,它將確保古陶文明博物館的永久存在,並維持壹個以人民為基礎的文化藝術機構——‘可能性研究所’。”
古陶文明博物館建立至今已有10年。作為中國大陸第壹批私立博物館,魯東走過了十年的孤獨與艱辛。他孤獨而熱情;既辛苦又快樂;它既傳統又現代。的確,我們感受到了他的快樂,因為他與古文明結下了不解之緣,他將自己的收藏、考古、寫作、藝術、生活融為壹體。或許造幣廠南墻新做的影壁上與博物館入口相對應的“福”字,也預示著在他孤獨的旅途中,會有更多的幸福和緣分等著他去迎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