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東雇的打手翻墻過來了。
他們高呼:壹切都是我的,包括。
炕上的女人
大旱之後,蝗蟲大軍啃我們的骨頭。
他們又來了,吃骨髓的人又來了
有人餓死,有人用牙簽挑葉子。
狗啃著屍體,那裏的狗在笑。
妳死,他死,她死,只要我不死
只要我爬上那堆屍體,爬上去
血腥的火車,只要冷香雪。
還有親人嘶啞的嚎叫聲...
妳活著,他活著,她活著,我死了。
禿鷲在頭頂盤旋,螳螂在陸地上被捕獲。
妳告訴他我不是唯壹死去的人。
他在會上生氣,她卻在玩笑中去了別的國家。
三百萬靈魂流浪河南。
歷史和生死書也像小說壹樣被勾畫出來。
這應該是壹部轟轟烈烈的喜劇。
受害者的後代竟然做了壹個蛇鼠窩。
活人,1942。
是壹方看不清歷史的沼澤。
希望真實的歷史數據。
我們來回顧壹下過去:災難,希望,幽默1。詩的第壹段:“地主雇傭的打手”,指的是蔣介石統治下的國民黨軍隊。他們“翻墻”,不是破門而入,而是像土匪壹樣赤裸裸地掠奪手無寸鐵的人。擬聲詞:明、咩、咩;動詞:轉、吼側面、正面展示1942的真實畫面。
2.詩的第二段:重點寫1942河南大旱之後,蝗災接踵而至。詩的第壹句運用了諧音和雙關的手法,“蝗軍”“骨兒”還指代“皇軍”“粟”,使句子更加生動貼切。“他們”和“吸骨髓的人”對應的是上壹段的“暴徒”,意思相同。這裏暗指真實事件——政府軍徭役和稅收勒索。“那裏的狗”與現實中的“狗”形成鮮明對比,從而揭露了當時社會背景下的醜惡現實。
3.詩的第三和第四段:這兩段也是比較的手段。第三段,作者描寫河南人逃離饑荒的情景,註意“象”這個形容詞,仿佛飄落的雪花也有食物的味道,“冷寂”襯托出惡劣的環境;第四段用“禿鷲”和“螳螂”象征日本帝國主義,會上的“他”和“她”指蔣介石和宋美齡。註意用“吵”字來簡化宋美齡訪美的歷史事件。
4.詩的第五、六段:鑒於1942發生在河南的史實,作者表達了壹種“像小說壹樣被勾畫”的諷刺。既然是“受害者後代”,就應該客觀看待和正視史料,不應該歪曲和篡改史實。每壹個有良知的公民都應該遵循嚴肅的歷史。在最後壹段,作者表達了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這也是對“回顧過去”和“生活在1942的人”正視災難的勇氣和希望的進壹步研究,壹絲“幽默”油然而生。作者描述的是1942花園口黃河決口的場景嗎?從詩中,我們讀到了苦難,生活在水深火熱中的人們的痛苦,與之相對的,是生活在當今社會的幸福!感謝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