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峰,女,漢族,1994出生,2018參加工作,現任安居區白馬鎮婦聯主席。白馬鎮是她事業的起點。作為外地人,她在面對復雜的農村工作和群眾工作經驗不足的情況下,不僅迅速融入新環境,還通過駐村實地操作,逐漸成長為白馬鎮青年的中層骨幹。
深水炸彈誰願意為抗擊“疫情”出力
2020年,突如其來的新型肺炎疫情打亂了溫暖祥和的春節。面對嚴峻的形勢,張峰沖鋒在前,主動提出守衛城鎮的卡口。她白天在卡口檢查過往車輛,檢測行人體溫,宣傳疫情防控知識,晚上在鎮上收集整理“返鄉人員體溫監測表”,堅持壹人壹本,經常加班到深夜,夜以繼日工作了兩個月。當她不在鎮口值班時,她也不閑著。她覆蓋了自己居住的所有村莊,累積了158的外地返鄉人員,做到戶數清楚,情況明了。張貼防疫通告1200余張;協助村兩委對返鄉人員進行居家隔離,及時進行心理疏導。
凝聚力量,當好抗擊“疫情”的排頭兵
2020年2月初,防疫物資緊缺,農村人醫用口罩難求。她找到了另壹種方法。在口罩稀缺的情況下,她動員鎮上的女幹部利用棉布、掛繩、嬰兒用品、消毒酒精等簡易工具為原料,制作了320多個防護口罩,發放給鎮上有需要的群眾,並積極倡導家中婦女制作口罩保護自己和家人。前線戰士急需防護服,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力量為戰士們盡壹份力。她通過鎮級婦女微信群、QQ、廣播等多種方式,尋找兩名婦女誌願者為婦女裁剪服裝。在區疾控中心的指導下,她拿著防護服的樣品,記錄下防護服的尺寸和材質要求,在市場上購買材料,組織婦女誌願者加班加點,制作了132件防護服。
堅守使命,奮戰“疫情”第壹線
她堅守婦女使命,切實維護婦女合法權益,救助“兩癌”婦女12人,調解家庭糾紛2起,為2人提供維權咨詢,常態化開展兒童之家教育活動,參與兒童800余人...她組織鎮女幹部按照《閆飛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診療方案(試行第四版)》推薦的中醫治療方案進行治療。在鎮衛生院的指導下,30副中藥在鎮政府食堂的大鍋裏熬制了三次,在鎮卡點發放給路人,為群眾送去溫暖和安康。群眾無小事。她承擔了5名居家隔離人員的物資采購工作,有效保障了他們的生活。
張峰積極進取,勇挑重擔,無私奉獻,成為白馬鎮防疫戰場上壹道亮麗的風景線。
農村婦女先進事跡材料2胡嬌,女,30歲,高新區金家溝壹名普通社區工作者,主要負責社區文書檔案和社區網格工作。2065438+2009年6月,胡焦積極向黨組織靠攏,成為預備黨員。雖然只是壹名預備黨員,但她始終以壹名正式黨員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5438年6月+2020年10月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爆發時,她投身疫情防控,主動負責流動人口最多的企業區,奮戰在疫情防控第壹線。
疫情爆發時,胡焦負責排查55號網格遠成物流園243家企業的工作人員,控制從疫區等地返回的人員,每天進行體溫檢測,做好被控制人員的服務工作,做好壹些故意鬧事人員的服務工作。期間,她既是社區疫情防控工作者,又是快遞員,每天天不亮就開始工作,導致轄區值班企業無法出國。
疫情防控期間,胡焦不僅負責55網格的疫情排查、人員管控、疫情防控宣傳工作,還負責每天上報社區疫情防控工作數據。為了數據的準確性,她每天反復核對、整理數據,有時工作到晚上2點多。
凡是企業復工復產的地方,胡焦負責的55號網格內企業員工陸續復工。每天除了為企業觀察人員提供管控服務外,還要對返回員工進行排查登記,對轄區內200多家已申報復工復產的企業進行登記,對企業防控工作進行檢查,對員工籍貫、現居住地、身體狀況、近期去向等基本信息進行核查登記,有效規避復工復產帶來的疫情防控風險。
除了企業人員排查管控、數據報送、復產等工作,滬膠還要做好遠成物流園巡邏、疫情防控等工作。遠成物流園關系到遂寧高新區的發貨點,是疫情防控的主戰場。壹不小心,米、面、糧、油這些日常用品就有問題了。胡焦知道,遠成物流園關系到遂寧高新區疫情的大局。他每天巡視物流園,每天微信運動數據接近3萬步,朋友圈排名第壹。胡嬌壹邊巡邏,壹邊提醒同事和自己,簡單的路線不是重復,而是責任。工作中,面對市場人員流動性大、群眾戴口罩意識不強、園區內戴口罩的貨物裝卸人員呼吸不暢等問題,胡焦不斷巡查,反復提醒。同樣的話“請戴上口罩”壹天可以說幾百遍。防止疫情的工作不能馬虎,我們需要團結壹致抗擊病毒。
農村婦女先進事跡材料3“賣花生給鄭,高價無信用。”"在鄭的公司工作工資很高."每當聽到這些話,我都感到說不出的喜悅,但同時又有壹絲苦澀——我經歷了很多不尋常的創業經歷,能走到今天實屬不易!
順河鎮王灘、謝圩村靠近淠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它們是天然的“菜園”,非常適合種植辣椒。2001年,王灘村被裕安區政府定為“綠色蔬菜種植示範基地”,還為王灘辣椒註冊了商標,聞名全省。當初種辣椒的農民不多。收獲的辣椒由當地商販運到六安、合肥等周邊城市銷售,價格頗高。農民和商販都賺了錢。這時,我也加入了賣辣椒的行列。以前,我和妻子靠推車賣包子養家。雖然我們不能賺很多錢,但我們每天的收入還不錯。因為老婆不識字沒文化,我只能負責辣椒的買賣。雖然夠累,但也給家裏帶來了好處。價格高,銷路好,激發了農民種植辣椒的積極性。2001年,王灘、謝圩村辣椒種植面積不足100畝,2003年猛增到1200畝,產量從壹開始的70噸左右猛增到1000多噸。壹下子這麽多辣椒,農民和商販都措手不及。周邊城市辣椒市場飽和,農民辣椒滯銷。連續壹周,兩個村莊
農民壹車辣椒都沒賣出去,這讓他們欲哭無淚。我看在眼裏,急在心裏。不要讓農民的投資白白浪費掉?我在這片土地上長大,這片土地養育了我,賦予了我財富。我現在能為她做什麽?我大膽地決定和其他買家壹起購買大量辣椒,運到外省。起初,沒有人同意。他們覺得去外省路途遙遠,辣椒不好保存,又怕磕碰,也不知道賣多少錢。更有甚者,他說:“女人會做什麽生意?”。我是壹個不屈不撓的人,我也是壹個有責任心的人。我能眼睜睜看著人民遭受損失嗎?後來經過我的再三勸說,他們才勉強同意試壹試。經過商量,我高價收了壹車辣椒,去了上海。這次旅行給了我壹個打擊。辣椒運到上海後,我租了兩間民房。剛卸完貨,就開始下雨了。壹整天下來,壹斤辣椒也沒賣出去。我就納悶了,這是為什麽?原來我不懂行情:上海人不吃辣椒。我看著滿屋子的爛辣椒,哭笑不得。僅僅這壹趟,我就把錢輸光了,整整虧了壹萬五,這在03年可是壹筆不小的數目。回來後,我泄氣了。但是看到到處都是農民的辣椒,我又不忍心讓他們絕望,就買了,繼續買。連續二十天,農民終於把辣椒賣完了,我卻虧了654.38+0.5萬元。塞翁失馬,焉知非福。為此,我贏得了農民和外省銷售市場的信任。在隨後幾年的銷售中,我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農民增收,我也逐漸成為當地的銷售大戶。
淠河兩岸,有壹大片沙地,並不肥沃,但卻是種花生的好地方。這種獨特的資源給生長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帶來了巨大的好處。從2004年開始,我充分利用辣椒的銷售市場,開始賣花生。為了有穩定的資源,我采取了“訂單”模式,以保護價從農民手中收購花生,讓種植戶沒有後顧之憂。他們說,“賣花生給鄭很貴,而且從來不給賒賬。真是我們的保護神,我們的財神。”。聽到這裏,我覺得我有責任這麽做,帶領大家壹起致富。
花生不像辣椒那樣容易儲存。行情不順的時候,我就把花生儲存起來,精心加工,在合適的時候賣出去。這幾年,外出打工潮風起雲湧,年輕人都出去了,家裏只剩下老人和孩子。孩子上學了,老人怎麽辦?精選花生,它們就有用武之地了。我的招聘廣告壹出,他們就蜂擁而至。年輕人五十多歲,老年人七十多歲,有七八十人。很熱鬧。他們靠說笑賺生活費和零花錢。他們不再向子女要錢,也不用看不孝子女的臉色,也不去打牌賭博。他們的臉上總是洋溢著笑容。雖然我的成本增加了,但能為構建和諧的家庭和社會出壹份力,是壹種莫大的快樂。
經過十幾年的打拼,我也經歷了壹個不尋常的創業過程。雖然歷盡艱辛,但也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不僅贏得了百姓的口碑,也讓我在商業上站穩了腳跟。誰說女人不如男人!
農村婦女先進事跡材料4“巾幗英雄”——吳嫂
吳嫂,女,1962年3月出生,天河區人,1981年3月參加工作,1986年6月調入公司,高級技工。她從1992年6月開始從事公交車駕駛工作,現在開13路公交車,20年來,她用奉獻詮釋了人生的真諦,在車廂上灑下了汗水。她的車組是公司的“青年文明號”車組。連年被評為公司先進,2019年度被區婦聯評為“巾幗英雄”。
我熱愛我的工作,有著出色的技能。
同事們把吳老太太比作壹塊煤,燃燒了自己,溫暖了別人。這的確是對吳夫人的生動概括。20年來,她壹直把自己的工作和乘客的利益放在第壹位。乘客和車廂再小,自己的事情也小。無論是老父親和小女兒生病,還是遇到其他家庭生活困難,她都沒有因為家庭困難請過壹天假,缺過壹次課,遲到過壹點。滿勤總是盡職盡責,無償加班。
整天穿梭在車流中,公交車司機是壹份普通而又辛苦的工作,早戴星星,晚戴月亮,夏天烈日炎炎,冬天寒霜凜冽。尤其是夏天,駕駛位置的平均溫度在40多攝氏度,司機就像剛從烤箱裏出來,壹天工作下來渾身壹瘸壹拐的。雖然工作環境艱苦,緊張的工作總是單線重復,但吳老太太別無選擇,只能退縮。她用出色的工作收獲快樂,服務和幫助乘客感受快樂。
吳嫂勤於學習,善於鉆研。她利用各種機會給自己“加油”,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和業務技能。她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努力學習駕駛、維修、乘務心理等多種業務書籍和法律法規。為了保證行車安全,節能降耗,她虛心向師傅學習駕駛技術、修理技巧和節能小竅門。經常像個基佬壹樣,在車底下爬進爬出,弄得油膩膩的,滿身泥濘。她堅持在修理工的指導下,自己排除車輛油路故障。
吳嫂從養成良好的駕駛習慣做起,是省油的典範。平時,她會做好車輛出發前、行駛中、接車後的檢查工作,檢查車輛的油路、氣路、電路、冷卻水、胎壓。當她發現車輛有任何故障時,她會立即去車間進行維修,以確保車輛處於最佳工作狀態。每次上車,她都是先調整心情,把心情調整到最佳狀態,輕踩油門,平穩起步。她對自己要求嚴格,開車不踩油門不踩錯剎車。過紅綠燈時,她會根據紅綠燈的切換規律判斷紅綠燈的切換時間,控制好速度和時間,化被動為主動,平穩行駛,避免急剎車造成的燃油浪費。
吳夫人在迎送的大巴上度過了20個春秋。從被稱為公交車司機的那壹天起,她就把這個平凡的崗位作為自己職業生涯的舞臺,在十米車廂裏踐行著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她會永遠記得自己給自己定下的人生目標:盡職盡責,爭創壹流,做壹名乘客滿意的公交司機。
第二,安全駕駛,創造和平
吳嫂常說:“安全是壹個司機最起碼的職業道德。”她始終堅持“安全生產,預防為主”的原則,養成了愛車護車,遵守交通規則,安全駕駛的良好習慣。她每天提前20分鐘上班,搞好車廂衛生,仔細檢查車況,尤其是影響安全的部位(如燈光、轉向、剎車等。),出車前做好例行保養,保證車內環境整潔明亮,運行狀況良好,絕不開“帶病”列車線,絕不把故障留給接班司機。
在開車的路上,她給自己定了三條規矩:不賭氣開車,不開英雄車,路上不生病;集中精力,謹慎駕駛,不搶分,不壓分,不違章,始終堅持安全操作。
為了讓車輛以最佳狀態行駛,吳老太眼勤、手勤、口勤。
“三勤”:即用眼睛多觀察,用手多記錄,用嘴多交流,當好醫生和美容師。由於多年的專業訓練,她的車上配有工具箱和行車日誌。汽車故障往往是由小故障引起的。所以她只要有時間,就會習慣性地觀察車況,擰緊螺絲,調整剎車,但這些工作都離不開工具箱。有時候車在線路上壞了需要工具的時候,可以及時提供給修理工,既方便了自己,也方便了別人。行車日誌就是記錄車的日常情況,什麽時候保養,什麽時候換油,什麽時候大修等等。,掌握日常行駛情況,如有問題及時查找原因。同時行車日誌也為車隊提供信息,更好的進行管理。遇到車輛維修或機器零部件維修,她總是隨車同行,及時將車輛運行中的壹些動態情況和現象反饋給機械師,讓機械師更快更好地修車。在過去的20年裏,她駕駛的汽車從未發生過機械故障或交通事故。
吳老太太經常抽時間教新司機如何安全駕駛和規範操作,熱心地向同事傳授安全知識和駕駛經驗,為公司的安全生產做出了貢獻。
我們應該向她學習,以她為榜樣。
農村婦女先進事跡材料5 1971高中畢業後,同年回到本村擔任婦女主任。作為壹名婦女主任,她看到村裏學校缺老師,就當了村裏小學的代課老師。這壹代是1。16年間,她始終默默無聞,勤奮好學,用母親般的胸懷關愛著每壹位學生。因為肯吃苦,學習好,班級成績年年全校第壹,在南塘鄉名列前茅。然而1988年,公公得了癡呆癥,昏迷不醒。她每天出門,不知道怎麽回家。有時候她甚至會裸奔滿大街。她不得不隨時尋找他。公公去世後,她沒有等到這個家庭恢復過來。我婆婆患有高血壓和腦梗塞。此外,她雙腿不便的母親和兩個未成年的孩子被繁重的家務壓得喘不過氣來。為了不影響教學工作,我們堅持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先收拾老人們的房間,幫他們洗臉梳頭,然後做早飯,照顧他們上學前。
她老公心臟病突發,死在南塘鄉東下坪學校。面對丈夫的突然離去,壹家人白天哭,晚上哭,壹家人哭成壹堆。不久婆婆因兒子早逝,悲痛過度,臥病在床。壹對正在讀書的孩子,看到家裏的慘狀,想輟學回家幫媽媽。得知此事後,我努力工作,向親戚朋友借錢去看婆婆。收學費,送孩子上學。
婆婆病情稍有好轉,為了多掙錢,又去鄰村的小學教書。她每天騎著那輛破舊的自行車,白天忙著教書,晚上回來照顧兩位老人。她忙了壹年多。然而好景不長,壹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又發生了。
農歷10年初二,婆婆突發腦梗,被送到醫院,昏迷不醒。醫生不讓她回家準備葬禮,而是堅持日夜守護,揉搓按摩,耐心伺候。昏迷了七天的婆婆奇跡般的醒了!但由於年事已高,心臟病嚴重,癱瘓在床,大小便失禁,只能靠人餵飯。農歷八月初五,被留在村裏無人看管的母親,因為高血壓摔斷了右大腿。經過壹個多月的治療,雖然花了6000多元,但她還是不能壹個人走路。出院後,她還要帶母親回家,照顧兩個癱瘓的老人。她整天忙得不可開交。隨後幾年,兩位老人病重住院。為了節省住院費,她上午帶兩位老人去醫院治療,下午帶他們回家,第二天再去。時間長了,她也學會了打針輸液。全科醫生看了之後,在家做了手術。
春去冬來,花開花落。轉眼間,婆婆和母親兩位80多歲的老人,已經癱在床上6年多了。作為他們唯壹的親人,每天重復著同樣的事情,洗臉、梳頭、餵飯、給藥、打針、擦屎、小便。天氣好的時候,他們上了壹輛小平板車的後座,帶著他們到外面散步曬太陽;春天來了,老人們想吃香椿,她就爬梯子,爬上樹去掰香椿,不顧自己50多歲了。冬天,婆婆腰酸背寒。她從不嫌棄這個老人,所以她和他睡在壹張床上,溫暖他的腿、腳和背。給老人翻兩次身;老人經常打噴嚏,把米飯噴得她滿臉都是。她總是微笑著,擦了擦臉,繼續餵食...直到今天,老人身上沒有壹點褥瘡,老人房間裏也沒有壹點異味。村裏人都誇:“妳是天下最好的媳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