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美國頂級詩歌雜誌

美國頂級詩歌雜誌

農學家

由現代美國南方作家組成的松散的文化團體,也稱為“逃亡派”。1915年,田納西州納什維爾範德比爾特大學的壹些相關知識分子經常聚在壹起討論文學和哲學問題。壹戰時拉力賽壹度中斷,1919恢復。範德比爾特大學教師兼詩人約翰?克羅?蘭森成為了這壹活動的實際領導者,壹批才華橫溢的年輕人聚集在他的周圍,比如詩人羅伯特?潘?沃倫,艾倫?泰特,唐納德?戴維森和小說家安德魯?尼爾森?萊特,詩人莫裏爾?摩爾等。從1922到1925,他們出版了壹本頗具影響力的文學小雜誌《逃亡者》,其發表的重要文章後來被編入《逃亡者選集》(1928)。“逃亡派”壹詞由此而來。

逃亡者主張維護南方傳統的文學本位主義,成為“南方文藝復興”的中堅力量。1930年有12位南方作家主要是逃亡者,包括蘭森、沃倫、泰特和詩人約翰?弗萊徹,劇作家史塔克?楊等人撰寫了專著集《我要表明我的態度》並出版。這本被視為“重農主義者”宣言的書,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小的轟動。這些文章的主要目的是以華南農業社會為尺度來評價和批判現代美國資本主義社會。之後呢,艾倫?泰特等人編輯出版了“重農主義者”的第二本散文集《誰擁有美國?》(1936)。

30年代大蕭條時期,重農思想對南方知識分子影響很大。這壹思想不僅貫穿於蘭森、戴維森、泰特、沃倫等人的作品中,而且在威廉?福克納,卡羅琳?戈登,萊特甚至尤多拉?韋爾蒂等人的小說也有鮮明的體現,在壹段時間內形成了非常強大的文化潮流,以至於被稱為“重農主義運動”。1935,沃倫和柯林斯?布魯克斯* * *共同創辦《南方評論》,蘭森於1939創辦《肯永評論》,成為“重農派”作家的重要活動陣地。新批評是美國現代文學批評的壹個重要流派,圍繞這些出版物而形成。“新批評”的許多成員也是“重農主義者”的核心人物。

失落的壹代(失落的壹代)

第壹次世界大戰後出現在美國的壹個文學流派。它不是壹個有相同綱領的有組織的團體。這壹術語來自生活在巴黎的美國女作家格特魯德。斯坦因她曾指著海明威等人說:“妳們都是迷惘的壹代。”海明威把這句話作為他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的題詞,於是“粉絲的壹代”就成了壹個文學流派的名字。“迷惘的壹代”作家的相似之處在於,他們痛恨帝國主義戰爭,卻找不到出路。壹戰爆發時,大部分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他們被美國政府“拯救世界民主”的口號蠱惑,帶著民主理想奔赴歐洲戰場。他們目睹了人類史無前例的大屠殺,發現戰爭遠非他們想象中的英雄事業。所謂的“民主”、“光榮”、“犧牲”,都是騙人的東西。他們經歷了戰爭中的種種磨難,了解了普通士兵中的反戰情緒。這在他們心中留下了無法治愈的創傷。他們的作品反映了這些思想和感情。比如約翰?Dos?帕佐斯的三個士兵,愛?卡明斯的大房間,威廉?福克納的《士兵的報酬》和薩托·裏斯。歐內斯特。海明威是“迷惘的壹代”的代表作家。他在歐洲打仗,受了重傷。海明威當時對戰爭的態度和其他反戰作家壹樣,僅限於厭惡、逃避和詛咒。他對戰後的和平生活也不抱希望,因此在作品中感到困惑和悲觀。“迷惘的壹代”不僅指參加歐戰的作家,也指沒有參加戰爭但對未來感到迷茫和猶豫的作家,如司各特?菲茨傑拉德,喬?是嗎?艾略特和托托?馬斯?狼等。“粉絲壹代”主要興盛於1920年代;30年代以後,他們的創作傾向,包括海明威在內,都發生了變化。

黑山學校()。

當代美國詩歌流派。20世紀50年代初,在馬薩諸塞州黑山學院任教的查?歐森,羅?鄧肯,羅?克裏利等人創辦《黑山評論》雜誌,倡導與20世紀40年代流行的傳統格律體相反的“放射狀”詩歌,並逐漸形成流派。奧爾森的《光芒四射的詩歌》(1950)闡述了他們的主要觀點。奧爾森認為,詩歌是向讀者傳達詩人“能量”的東西,所以詩歌是“能量的結構”和“能量的輻射”;要用符合氣息的“樂句”代替傳統詩性節奏中的節拍;形式只是內容的延伸;壹個想法必須直接引出另壹個想法,所以提倡快速寫作。黑山詩人也提倡詩歌朗誦。他們強調詩歌的自發性和口語化,采用美國口語和埋沒語,反對艾略特等人的學院派詩風。50年代末與垮掉派詩人合並,引起巨大反響。

垮掉的壹代。

二戰後出現在美國的壹個文學流派。有人把“Beats”和“Beatniks”(俗稱“垮掉的青年”)這兩個英文單詞翻譯成“隱士青年”或“累派”,也有人把自己詩歌的某些特征說成“垮掉的運動”或“垮掉的派”。“垮掉的青年”對戰後美國社會現實不滿,迫於麥卡錫主義的反動政治壓力,於是以“精煉”的方式進行抗議。他們穿著奇裝異服,蔑視傳統觀念,厭惡學業和工作,長期遊走於社會底層,形成了獨特的社交圈和人生哲學。20世紀50年代初,他們的反叛情緒呈現出“地下文學”的傾向,沖擊了保守文化的統治。大多數垮掉的作家來自東部。著名的傑克?凱魯亞克,艾倫?威廉·金斯伯格?格雷戈裏·巴羅斯。高素,約翰?克拉倫斯?福爾摩斯,塞繆爾?克瑞姆和加裏?斯奈德等人。1950年,凱魯亞克和巴羅斯沒能共同寫出壹部偵探小說,但他們各自完成了壹部節拍小說《城鎮與城市》(1951)和《吸毒者》(1953)。受此啟發,霍姆斯在小說《我們走吧》(1952)中更清晰地反映了紐約“垮掉的青年”的生活感受,並在《紐約時報》上倡導垮掉的文學。但這壹嘗試遭到了東方學術勢力的壓制,他們紛紛前往西方尋求同道和發展基地。當時洛杉磯郊區西威尼斯有壹個勞倫斯。以利普頓為首的壹個節拍組織,他在1955出版了小說《神聖的野蠻人》。在舊金山,和勞倫斯壹起?弗林格蒂的“城市之光”書店是壹群反學院派詩人的中心,他們決心從事“文藝復興”。他們的領袖是肯尼斯,後來成為“垮掉的壹代”理論家。雷克斯·羅斯。

1955年夏天,“垮掉的文人”和反學院派詩人(包括舊金山詩人和黑山詩人)在舊金山聯合舉辦詩歌讀書會,從此垮掉的文學作品開始流行。會上,金斯堡朗誦了他的長詩《嚎叫》,被譽為“20世紀50年代的荒原”。這首詩用憤恨的哀號表達了“我這壹代精英”的痛苦和自暴自棄,痛斥了“摩洛克”統治下的軍事化和商業化社會。1956年,他的詩作發表,轟動全國。1957年,凱魯亞克的小說《在路上》出版,描寫了四處流浪的垮掉分子的生活,迷住了壹大批抑郁的年輕人,被視為“人生教科書”。這兩部作品出版後,《常青評論》、《黑山評論》等雜誌相繼出專刊,予以推薦。諾曼?被譽為美國存在主義宣言的梅勒的《白人黑人》(1957),以及1960年在波士頓的審判中對巴羅斯小說的辯護,從理論上論證了“垮掉的文學”的意義。商業化宣傳讓美國青年紛紛接受“破碎”的生活方式,從爵士樂、搖擺舞、吸食大麻、性放縱到參加佛事祈禱和“背包革命”(指漫遊),壹時成為潮流。

“垮掉派”人生哲學的核心是當代社會個體的生存。霍姆斯和梅勒借用了歐洲存在主義的概念,主張通過滿足感官欲望來把握自我。斯奈德和力士樂吸收了禪宗的理論,以虛無主義面對生存危機。在政治上,他們標榜自己是“沒有目標的叛逆者,沒有口號的鼓動者,沒有綱領的革命者”。藝術方面,根據力士樂的《離婚:垮掉壹代的藝術》(1957),他們“以全盤否定高雅文化為特征”。凱魯亞克和查爾斯發明的“自發散文”的寫作方法?奧爾森的“輻射詩”理論在“垮掉的文人”中被廣泛實踐。

以上述藝術觀點為主導的“垮掉的文學”運動,雖然短暫且摻雜了大量不健康的因素,但仍在美國文學史上留下了壹定的影響。大量的“垮掉的詩歌”因其通俗化和反象征主義傾向而長期在青年中流傳。就小說而言,凱魯亞克用自發表達法寫的壹組“在路上的小說”,除了《在路上》,還有《地下人》(1958)、《達摩克利斯流浪漢》(1958)、《特裏斯特薩》(1959)。他們的壹個特點是繼承了馬克·吐溫的《哈伯格》?由《費絲的冒險》開創的美國文學中的流浪書寫傳統形成了壹種被其他當代小說家效仿的模式。為了逃離骯臟的環境,主角四處流浪,尋找自由和家園。它們的另壹個特點是主角公開談論自己的處境和感受,並進行自我分析。這種“個人新聞風格”的技巧在印度時代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巴羅斯對暴行、墮落、吸毒和犯罪的描寫在“垮掉的壹代”作家中首屈壹指。同時,他在語言和小說形式上進行了大膽的實驗,通過“剪裁”來拼湊和改變小說的結構。他的代表作《裸體午餐》(1959)因反映了“真正的地獄”地下生活而引發訴訟和諧糾紛。後來的作品如《Nova Express》(1964)、《軟機》(1966)、《爆款火車票》(1967),也采用了真實與夢境相混合的手法,全面展現了作者厭惡社會的冷幽默,後來有人把巴羅斯列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