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詩敘述清晰,結構自然,層次分明,邏輯性強。寫東西,表達自己的憤怒,感人至深,催人淚下。從藝術體驗理論的角度來看,有幾個突出的特點:
第壹,采用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客觀地向讀者描述了小麥收割機和摘麥人的艱苦和辛酸的現實,生動感人。充分體現了他的敘事詩能抒發人間情懷、深刻批判現實的特點。這種客觀的描寫,善於寫實的春秋筆法,敘事與寫實相結合的藝術手法,確實能收到“無話不說,事事浪漫”的藝術效果,震撼人心。第二,創作的出發點是關心人民疾苦,以改造社會生活為己任。現實主義詩人白居易壹直主張“文章要寫及時,歌詩要寫物”。從創作之初,他就以關心人民疾苦、改造社會生活為己任。他壹生寫了大量的諷喻詩,如《賣炭翁》、《杜陵錯》、《清妃》、《買花》、《粉嶺》等。幾乎每壹篇都觸及到驚心動魄的現實弊端,其目的是“唯唱使人惡心,望得皇上之知”。詩歌極具現實主義和戰鬥性,沒有無病呻吟的嫌疑。在這首《望著割麥》中,詩人設身處地,感同身受農村農民的艱苦勞動生活。他絕不是壹個旁觀者,他的感受不僅是他對工人的深切同情,更是他與工人的融合。正因為如此,詩歌中表現的勞動者形象是如此具體而生動,他們的感情是如此真實而珍貴。如詩中丁壯“滿土氣熱,背上灼日”,但“不知熱,惜長夏”。人們不禁認為詩人筆下的賣炭人“衣衫襤褸”,還“憂炭甘冷”。如果詩人沒有與底層工人分享他們的命運,這種對底層工人心理的細致入微的描繪永遠不會實現。不僅如此,詩人還完全站在工人的立場上,敢於批判和解剖自己。把自己的安逸和工人的辛苦做壹個深刻的對比。我“不務農桑”,卻“集三百石,八歲有余糧”;而整天在南港勞作的丁壯,卻被酷暑熏得仰面朝天,烈日炎炎。他疲憊不堪。最終還是沒能擺脫“家裏丟稅”、吃不飽、赤身裸體的厄運。妳希望自己有什麽優點?怎麽能不“私讀此文”呢?這種處處為農民著想的以人為本的境界,海內外有幾個詩人能跟得上?第三,語言很有特色。白詩以敘事為主,語言質樸平實,意為隨筆,“以言代之”,“說話直接,開門見山”,幾乎完全口語化,便於下層民眾背誦和演唱,起到了很強的戰鬥作用。同時,白居易是壹位精通旋律的詩人。簡單直白的語言特點,幾乎是說出來的,並不妨礙詩歌固有的節奏和韻律。五言古詩《關外》兩句壹韻,韻昂押韻到底,所以節奏鮮明。不僅朗朗上口,易於記憶,而且詩的節奏隨著詩人情緒的起伏而變化,增強了詩的感染力。綜上所述,任何壹首詩歌或作品的特點都與作者的創作思路和方法密切相關。因此,在解讀和欣賞作品時,只有堅持知人論世的原則,才能真正把握作品的內涵和藝術價值,充分理解作品的獨特風格和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