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各國詩人在詩歌領域創作了許多優秀作品。中國的傑出詩人如李白、杜甫不言而喻,外國詩人如英國詩人拜倫、雪萊;法國詩人雨果和波德萊爾;德國詩人歌德和海涅;俄羅斯詩人普希金、萊蒙托夫等。他們充分發揮自己的語言能力,結合各自國家的語言特點,揉合到自己國家的本土文化中,創作了許多優秀的詩歌。然而,由於對語言的理解有限,各國讀者接觸他國詩歌大多是通過翻譯。這時候就會產生壹個疑問。既然詩歌是壹種特殊的文學體裁,譯者應該如何完美地翻譯它呢?
詩歌翻譯不是壹件容易的事情。它不僅要求譯文能讓讀者“知其然、善其事、樂其成”,而且要求譯文在音、義、形上盡可能與原文壹樣美。然而,由於詩歌在形式上的特殊性和不同國家語言文化的差異,許多學者主觀地認為詩歌是不可譯的。英國詩人鮑斯說:“翻譯詩歌只能是拙劣的模仿。”我國著名的散文家、詩人、翻譯家周作人說:“詩是不可譯的,只有它本來就是詩,其他任何翻譯都只是私塾老師對唐詩的解釋。”著名翻譯家王在《論詩歌的不可譯性》中說:“我認為詩歌之所以不可譯,原因很簡單,那就是詩歌的神韻、意境,或者更通俗地說,詩歌的味道,也就是詩歌之所以是詩歌,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機地融進了詩人寫詩的語言中,而這種語言是另壹種語言(方言)所不能表達的。”
以上學者所說的,不得不考慮。作為翻譯過許多語言和國家作品的詩人和翻譯家,他們提出了這樣的修辭。詩歌真的不能翻譯嗎?
眾所周知,翻譯是用另壹種語言復制壹種語言的物理結構和內涵的過程,也可以說是用另壹種語言表達壹種語言所表達的東西的過程。最理想的翻譯狀態是既保持原文內容又保持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的直譯。然而,由於不同國家的語言不完全對等等客觀因素以及譯者自身的文化背景、文學技巧和經驗等壹些主觀因素,100%對等翻譯並不那麽容易發生。所以有時候需要意譯。意譯是壹種只保留原文內容而不保留原文形式的翻譯方法。這樣看來,恐怕會破壞“信息等效傳遞”的基本境界。因此,有人會認為詩歌這種具有特殊性的文學形式不能納入可譯的行列。產生這種論調的人壹定是根據自己實踐中遇到的問題總結出了壹些道理。但是,由於很多外國詩歌作品,如裴多菲的《自由與愛》流傳至今,所以不能說詩歌是完全不可譯的,其翻譯過程是艱難的,但必然存在可譯性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