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尋根小說”的特征

“尋根小說”的特征

立足於自己的民族土壤,挖掘分析國民的劣根性,弘揚文化傳統中的優秀成分,從文化背景中把握本民族的思維方式、理想和價值觀,努力創作出真正具有民族風格、民族氣派的文學。

尋根小說在回歸傳統文化時,表現出對具有原始風貌和異域情懷的社會生活形式的偏愛。這種原始情結的出現,既與作家自身的原因有關,也與外國文學的影響和文學自身發展的邏輯結果有關。尋根小說在具體作品中表現出對原始和半原始文化批判、認同或兼而有之的三種傾向。

擴展數據:

尋根文學最早出現:

當代文學創作中的文化尋根意識最早體現在朦朧詩人楊煉於1982前後創作的半坡、諾日朗、西藏、敦煌等組詩,以及後來模仿易經思維結構創作的大型組詩《說到自由》。

在小說領域,是從王蒙在1982到1983之間發表的《伊利》系列小說開始的。

1983之後,隨著賈平凹的《商州第壹記》、張承誌的《北方的河》、阿城的《棋王》、王安憶的《小包壯》、李航宇的《最後的漁夫》等作品的出版和轟動,眾多知青作家投身於“文化根”的寫作,成為此。

1984 65438+2月,在《上海文學》雜誌和《杭州西湖》雜誌等文化單位在杭州舉辦的座談會上,許多青年作家和評論家在討論近期創作現象時,提出了文化根源的問題。

百度百科-尋根文學

百度百科-尋根小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