稿件來源:石家莊新聞網演唱民謠《二十三,香瓜粘,廚主上天》。今年的年味越來越重,壹系列周年慶活動開始了。今天是臘月二十三。先說這個“23”。臘月二十三怎麽祭竈■謝誌偉二十三,蜜瓜粘粘的,竈王爺要上天。這是眾所周知的。石家莊還有壹句話:蜜瓜祭竈,春節到了。小妮兒要花,男孩要槍,老人要氈帽,老婆婆要紮腳。臘月二十三,“年”就要開始過去了,這壹天要祭竈。在過去,每個廚房都是獻給廚神的。竈神白臉,慈眉善目,五根長胡子垂在胸前。她旁邊是廚王奶奶,面帶微笑。雕像兩側的對聯是:天道好言,回宮必安。根據民間傳說,竈神原本是天上的星星。因為他犯了壹個錯誤,被玉帝貶到人間,成了“東方大廚”。它坐在各家各戶的廚竈中間,觀察人們的生活和行為,詳細記錄所有的好事和壞事。臘月二十三轉天,向玉帝報告各家善惡情況,臘月三十夜返回人間,按照玉帝的旨意懲惡揚善。所以,臘月二十三,人們會祭竈,給竈王爺吃又粘又甜的蜜瓜,粘他的嘴,讓他“在天說好話,回宮保平安”。祭祀開始時,竈神下的香爐裏點了三支香,獻上竈臺餅、麻糖、蜜瓜、兩碗白水、兩碗高粱。糕點是給竈王爺和奶奶的,高粱和白水是給竈王爺的馬的。馬吃飽喝足,載著竈王爺和奶奶上天,向玉帝報告。這時候就要把竈王爺的神從寶座上“請”下來,放到竈坑前。大家跪下,點上香紙,壹起融化。同時祈禱:“竈神,竈王奶奶,好好吃喝,今天上天堂。到了天堂,多說好話,少說空話,原諒壹些錯的,原諒壹些照顧不到的。來年多給妳老人家燒香,祝福我們全家。”然後放鞭炮給竈神送行,這叫“上天”。大家磕頭,歡欣鼓舞,共享蜜瓜。除夕夜,竈神被請上了寶座。臘月二十三,蜜瓜祭竈,熱鬧、隆重、幽默,所以這壹天也叫“過年”。再說蜜瓜■張新國,無論進口奶糖的廣告有多火爆,無論什錦巧克力有多花哨,在滹沱沿岸的農村集市上,甚至在省會的街邊小店裏,總有壹家當地的糖酒吧,光禿禿的,原汁原味的,誘人垂涎。沒有南北之分,祭祀爐的供品都是黏黏甜甜的糖果,只是顏色、口味、形狀不同。江浙的糯米膠糖,形狀方方正正,色澤純黃;高粱飴糖,齊魯大地,黑夜裏又長又紅。蜜瓜只有在古代直隸的地裏才有,或大如元宵,或小如銀杏。它不僅白如羊脂,而且怪異空心。美就在於“瓜”獨特的形狀:或者是圓形的,像西瓜的雛形;或者橢圓形的谷物,像精致的哈密瓜;表層細密的豎紋清晰,更像瓜皮上美麗的條狀斑點,妙不可言。蜜瓜是由麥芽糖加工而成,起源於前正定政府。這是壹種由村民用傳承了幾千年的技術制作的甜點。這裏盛產的青稞,串串串珠,不僅做菜的時候聞起來很香,還能讓糖變甜。使大麥發芽,在大桶中發酵,即稀釋糖,拉伸揉捏,切割成型,幹燥,得到蜜瓜。這個甜瓜第壹口就脆,脆到掉下來;嚼起來黏黏的,黏得張不開嘴。所以外號也叫“老頭樂”:樂的是牙齒掉了還能啃,樂的是下巴要使勁開,比如笑。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卻像蜜瓜壹樣融化了。敲鍋碰碗的爭吵總是看在這個天朝君主的眼裏,所以要用蜜瓜粘他的嘴,讓他報天朝的時候為天下祈福。或者閉上他的嘴,少說廢話。竈神每年都享用蜜瓜。雖然被忽悠過很多次,粘在那張挑逗是非的嘴上,但他永遠記得那種清脆甜美的怪美,他的心裏永遠癢癢的,永遠記得臘月的嘴。微苦使蜜瓜醇香,就像莊稼人的日子,苦中含甜。二十三、蜜瓜發粘。其實這個蜜瓜不僅粘住了竈神健談的嘴,也甜了壹家人的心。壹家人分享蜜瓜的甜,已經夠甜了。竈神的“前世”■吳正治所謂祭竈,就是祭竈。竈神在中國古代文獻中被寫成“竈神”,俗稱“竈神”。據說竈神是壹個能“在天堂說好話,在陰間帶來好運”的神。在今天,這顯然是壹種荒謬的迷信。但如果從字面上看,竈神應該是地球上發明並掌管烹飪爐竈的神。但奇怪的是,歷代的文字記載和民間傳說表明,對竈神的崇拜與其字面意義無關,竈神的形象遠不止壹個。祭竈的習俗在中國從周朝就有了。周代七種祭祀之壹是祭拜“竈”。東漢許慎《五經異義》記載,火神祝融是人們祭祀的竈神。爐子的發明與火的使用密切相關。火的發明使人類從吃動物、喝血的野蠻時代進入了熟食的文明時代。然而,爐子的發明使人類從直接用火做飯進入了用爐子做飯的新階段。“竈”也成了人們每天離不開的炊具。圍著竈臺吃飯的習慣,讓竈臺成為某個群體的象征,促進了人們對竈臺的崇拜。“竈神是壹家之主”這句老話,似乎也有它的淵源在這裏。從這個角度來看,火神祝融是竈神的說法似乎與其字面意思相當接近。《晉代尋神》壹書說,漢宣帝宣帝時,殷子方因為經常在臘月初二的早上做飯,就讓竈神出現,並在慶功宴後用羚羊祭竈。從此,他“家裏有錢了”。後來,人們效仿殷子方,在第十二天用羚羊祭竈。許多人是幸運的。在這裏,竈神被說成是能讓人發財的神。在河北壹些地方的民間傳說中,竈神是貪婪的州官。家家戶戶都要請他和他的妻子、家人,甚至雞犬壹族,吃壹天的上等酒席,否則就搶家殺了。整整壹年,他吃的又白又肥,百姓苦不堪言。後來壹個強人把他們“扇”回家,扇在爐子旁邊的墻上,讓他們盯著家家戶戶做好東西吃好東西。在山東傳說中,竈神是壹個忘恩負義的富商。他成為富商後,拋棄了含辛茹苦供養父母的妻子萊拉,娶了妓女海棠。後來家裏火了,不得不以乞討為生。有壹天,他到了前妻丁香家,反復喊“阿姨”要吃的。當他認出這個女人是他的前妻萊拉時,他羞愧難當,壹頭紮進鍋底窒息而死。據說玉皇大帝封他為竈王爺只是因為他的姓。又因為他死的那天是農歷十二月二十三,所以定為“竈王爺節”。在河南民間傳說中,竈神也是壹個窮小夥子,他放火幫助廚房。傳說玉皇大帝的小女孩愛上了這個貧窮的年輕人。玉帝得知後,非常生氣,就把小女孩打倒在地,和這個可憐的年輕人壹起受苦。太後心疼女兒,替她求情,於是玉帝忍痛為這個可憐的年輕人封了竈王爺的位置。從此,人們稱這個可憐的年輕人為竈王爺,而玉帝的小女兒也自然而然地成了竈王爺的祖母。廚王奶奶深知民間疾苦,經常以回家探親為名,從天而降為百姓帶回吃喝。玉帝知道後,很生氣,只允許他們每年年底回去壹次。臘月二十三,竈王爺奶奶巧妙地應付了玉帝,帶回了幹竈、豆腐、肉、雞給百姓吃。為了紀念竈王爺奶奶的恩情,人們每年臘月二十三烤竈臺,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切肉,二十七殺竈臺雞,二十八蒸饅頭,二十九釀酒,三十捏餃子。可見,臘月二十三,不是竈王爺,是竈王爺的奶奶。關於竈神還有壹些傳說。總之,關於竈神,不同朝代,不同地區,說法不壹。這種情況既說明沒有竈神,也說明對竈神的描寫傾註了不同時代的不同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