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字
當壹首詩能夠輕易敲擊讀者的心靈,帶來思想和藝術的雙重震撼時,它的價值取向就是純粹的、富有質感的。歷代詩詞浩如煙海,集成書更是琳瑯滿目,包羅萬象。無論是有苦難挫折,還是勵誌啟蒙,還是感傷隨筆,都以不同的形式反映出不同的精神層面,給人以深刻的聲音,把生活和心靈逐漸轉化為凝練有效,把人生變成不辜負期望的不朽的年齡印記。
壹首詩之所以能讀好幾遍,是因為在讀者和作者之間,有壹種跨越時空的* * *聲音。仿佛在那壹瞬間,成了壹個與世無爭的知音,在愜意的場景裏,燭光下談心,訴說心裏話。就像此刻讀徐東風的清明詩,想起來就感同身受,也不容易感受到李白、蘇軾對周郎的敬仰。雖然把自己比作聖人不合適,但是真實的感受真的不壹樣。如果妳欣賞它,它就會有效,妳能嗎?
徐東峰是中國和中國多個站的優秀作者和推薦成員。他的作品多為現代新詩,語言優美瑰麗,情感潤澤豐富。無論在手法上還是思想上,他總能表現出壹種人格的純粹和審美的質感。每次讀來,總能觸動人心,流連於那美麗迷人的無限遐想中。
經常在各大車站看到徐東風先生的作品。可惜他從來沒有留下任何聯系方式,以至於我沒有機會和他相識。想必人各有誌,但也沒有太大的損失。我們都是把文學當殼子的人,沒必要太繁文縟節。既然知道了,就不去超越壹些文字的界限,在那裏花壹個微笑,豁達壹點,為了安全收起文字,珍惜拳頭。
《母親的眼睛》(詩群)是徐東風老師的新作。這是壹個關於清明節記憶的詩群。共分四章,分別是《母親的眼睛》、《清明上河圖》、《如刀》、《哀怨與牽掛》、《壹道菜》。泠然的四首短詩充滿了大智慧,充滿了情感,發人深省。它們充滿了訴求和詩歌組合的韻腳,同時更多的是壹場關於精神藝術的視覺盛宴,在這個安靜的夜晚,寫壹篇讀後感,像生活壹樣,記錄在我的日常生活中。
“我不知道多少次想起母親的眼睛/像春花壹樣綻放,像秋葉壹樣美麗,像雪花壹樣純凈,最後/在臘梅的花瓣上寫下了壹縷堅韌/現在,母親的眼睛清澈/閃著慈祥的光芒/再次刺傷了我脆弱的心。”
白居易說,能被讀者讀懂的詩才是好詩。這首《母親的眼睛》不僅詩意清澈,而且意境深遠,情感純粹,感人至深。全詩字斟句酌,意簡意賅,構圖自然,格律優美。從表現上看,全詩分為兩節。在第壹節中,作者運用比喻、擬人和引申的手法,生動地描寫了清明時節對母親的悼念之情。
母親的眼睛,像春天的花朵,像秋天的樹葉壹樣安靜美麗,像雪花壹樣純潔。幾個句子之間有巧妙的聯系,對仗也極其嫻熟。簡而言之,他們把母親從春天到冬天,直到最後壹縷堅韌,和諧自然,處理有序,層次分明,此起彼伏,回憶寧靜。
第二節,從回憶起記憶到現在的清明,作者壹字不提清明的情景,而是把母親的眼神直接寫進了他脆弱的內心。清明緬懷故人,大多被細雨打濕,雨聲如泣,烘托出哀痛悲涼的氣氛。怎麽知道不下雨就是晴,不遜於淡淡的風景。光的善良,怎麽會傷害我?是的,善良與和諧,光溫暖了我的身體,但傷害我的是母親慈祥的目光,沒有傷到我的頭發,卻深深觸動了我的心。
“清明如刀,割開/多少人的心,花開花落/血流成河,讓回憶/充滿了血的芬芳。”
有形的刀可以傷人,無形的刀卻可以傷人。清明是那把看不見的刀,在清明的時候傷了很多無辜的心。但是,不知道是心房的血,還是眼裏的淚。原來眼淚是難以止住的,卻和心房裏流淌的血液,心裏的痛有關。
痛到深處,血淚才會有清香的味道。生者回首,死者相依。有什麽能比妳將何去何從的痛苦更傷心房?還有什麽能更傷心更傷心?
這是壹首格律優美、音韻和諧的精致意象詩。清明,原本是壹種輕快睿智的描寫,是壹種看不見的存在,但作者卻能巧妙地把它比作壹把刀,不是描寫刀的特征,而是形象化為刀,完成了‘從描寫到本質,再從本質到描寫的完美轉化’。如此豐富的文筆藝術,呈現在讀者面前的,不僅僅是詩意,更可以看出作者有更多的催化劑在感受悲傷。在那種聯系中,身體和心靈都被卷入了,伴隨著痛苦的寫作規律,感情引起了無盡的回味。
“我總覺得有什麽東西在追我/追著我/不讓我回頭/直到我跑到清明門口/走進清明,我看到/很多寫著文字的臉/關切和悲傷/地上的關切/地上的悲傷。”
看完《悲傷與牽掛》,我會被詩末的無限悲傷所感動。地下的牽掛,地上的悲傷,佛的釋放,穿透了清明的真諦,沈澱了壹切。
走進清明節,靠近墓前,素白的臉上流露出關切,靜謐清爽的感覺,讓許多文字悠然而生。耳邊涼風習習,嘴裏軟語突兀。我難過到不知道地上的抽搐是否能被地下的思想感知。壹直相信,那就不要回去,有壹種存在,從未逝去,它會壹直隨著我的轉身,消失在被淚水染紅的視野裏。
我想念我的心。地上地下總有壹種看不見的思想。我帶著生的悲傷懷念,帶著死的悲傷難過。不到最後壹天不知疲倦,完美重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