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死於770年,李白死於762年。而杜甫的詩,直到九世紀上半葉,也就是老杜去世後半個世紀左右,才會被人欣賞和大規模傳播。以此為上限。上下界相差900年左右。
那麽有多少人呢?我們假設是10000,也就是說壹年流通11。也就是壹個月循環壹次。
如果假設99999人,那壹年大概有111人。也就是說壹個月有9到10人,也就是3天左右循環壹個人。
那我覺得就算在古代,壹個村子也能做到這個頻率。
杜麗詩歌的流行是在時代的前提下,科技發展的推動下,古今文人的情愛與品格下實現的。如果科舉詩傳到皇帝耳朵裏,皇帝欣賞,在宮裏傳播,這是封建思想統壹造成的。而百姓自然對宮中之事好奇,也隨大流。
古代文人常遇淡水,書信寄詩,有的“君之言報平安”“行人來了開門”,詩也能由南到北。
再比如我留在這個餐廳,這個景點的詩,世界會用心記錄,繼續疊加好詩。例如,據說李白因為崔豪的黃鶴樓而不敢在黃鶴樓寫詩。還有蘇軾寫在景點的《題西林壁》等詩詞。或者通過口口相傳越傳越遠,從東城傳到西城,從內城傳到外地。或者信件。
唐朝以來隨著印刷技術的提高,用雕版印刷的書多了,記載的詩詞也多了。紙質文化傳播比口頭傳播方便、準確得多。自宋代以來,活字印刷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因此,杜麗詩歌的流行是在時代的前提下,在科技發展的推動下,在古今文人的熱愛和品格下得以實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