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孔雀東南飛劄記

孔雀東南飛劄記

《孔雀東南飛》的教學設計

《孔雀東南飛》的教學設計

(三班)

韶關市袁秀婷

設計原理

《孔雀東南飛》是壹部優秀的敘事長詩,在藝術上充滿了濃郁的抒情色彩,體現了悲劇美。“悲劇的魅力在於它毀滅的美,悲劇的不幸在於它往往不只是悲劇,而是永生。”所以要在把握好第壹、第二節課的人物和主題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認識到這個悲劇的美,進而認識到悲劇人生的美。在感知中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學生鑒賞詩歌的審美能力和探究能力,進而提高文學的審美情趣。因此,以文本為基礎,以閱讀為輔助,以片段賞析為紐帶,加深對詞語、短語的理解,對人物的分析和藝術手法的運用,使學生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同時獲得語感、美感和情感的熏陶。

教學目標

1,欣賞這首詩的特點,民歌風味,抒情意味和藝術誇張的運用。

2.深刻理解人物。

3.掌握詩歌的欣賞方法。

4.理解作者的感受,提高學生審視生命、珍愛生命的意識。

教學重點和難點:1。品味情境中的抒情意味。2.掌握詩歌的欣賞方法。

教學方法:朗讀、討論、師生互動。

教學過程

首先,引入新課,創設情境

(1)課前彈《孔雀東南飛》這首歌;教師朗讀歌詞的前兩段(顯示在屏幕上),以營造同情的氛圍,激發情感。

(2)引言:劉蘭芝和焦仲卿相愛,卻不能永遠在壹起,上演了壹出“孔雀東南飛”的悲劇。這個悲劇讀起來扣人心弦,令人心碎。我們真的很感動!什麽東西這麽厲害?這節課,讓我們再次走進這場悲劇,從精彩的片段中探究這個問題,* * *來品味悲劇的美好,感受悲劇的魅力。

第二,指明方向,明確目標

(A)展示本課的學習目標(屏幕顯示)

(2)提出詢問要求(已安排預習):

找出文中最讓妳感動的段落,在書上標註評論,把妳的解讀和感受分享給大家。(屏幕顯示)

(3)學生在指出找到的段落後,可以自由選擇幾個片段作為欣賞內容。

第三,品味欣賞,探索悲傷的意義

(壹)學生合作討論,* * *配合探究。(老師提示方法,參與討論,及時引導)

方法提示:從細微處讀起,要從環境的渲染、段落本身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表情等方面來談自己感受到的悲傷。

(2)以名鑒賞

表達要求(屏幕顯示):

(1)從這壹段,我感受到了。

(2)通過朗讀來表現自己的感受。

方法:註意閱讀文本,平等交流。以壹個人的理解帶動全班,有爭議時進行簡短討論,老師傳授方法並進行科學指導,適時隨機提問,使學生的理解和感悟趨於準確和深刻。鑒賞中,要融入樂府詩的基礎知識教學,同時插畫、朗讀,加深理解。欣賞結束後,配圖配樂(《梁山伯與祝英臺》)伴著《與華山共葬》,師生壹起朗誦文章最後壹段,試圖讓學生的情緒達到高潮。

段落示例:(僅供參考)

1,開頭(想象壹下《五裏壹流浪》的畫面,感受壹下悲涼的氣氛;品味興趣的特點)

2.《嚴格化妝》的片段(從《烏鴉急醒》《萬物四五道》的角度,揣摩人物心理,感受人物形象之美,欣賞這壹段在內容和結構上的作用)

3.送走的時候說再見(抓住“幽幽”、“點點”、“老老”、“依依”這些詞,用自己的話描述畫面,進入情境,感受人物的愛情美)

4.兩個人殉情的場景(把握“臨死”和“沈默”以及人物的語言和動作,聯想殉情前後的場景,體會兩人性格的差異,理解作者的感受)

5、結尾(欣賞浪漫色彩)

(3)實踐反思

妳是怎麽得到這種體驗的?

清晰:從詞語、短語入手,把握詩歌的意象,展開想象和聯想,再現畫面,進入詩歌的意境,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和體會,感受人物的內心世界和作者的感受。

(4)總結:

我們真的很感動!什麽東西這麽厲害?通過對這個問題的探索,我們清楚地認識到,這種力量來自於詩人對人物的刻畫和藝術手法的運用。(過渡:然而有人說,悲劇往往比喜劇更經典,更感人。這並不是說會助長妳的眼淚。這是什麽?正是它的毀滅之美給我們帶來了人生的啟示。)

第四,體驗反思和情感熏陶

(壹)老師結合這首詩解釋悲劇的特點和創作意圖(引用魯迅的“悲劇是把人生中有價值的東西撕去給人看”)

(2)如何看待現代生活中的男女殉情?

點名表達觀點,教師引導學生,提高學生審視生命、珍愛生命的意識。

老師對這節課進行總結(低聲播放歌曲《孔雀東南飛》):

壹個令人心碎的故事,壹首永遠不會消逝的悲歌。劉蘭芝和焦仲卿之間的愛情是壹場美麗的毀滅。這雖然令人遺憾,但卻留下了真實純粹的情感美和驚心動魄的悲劇美。悲劇讓我們感受到美,讓我們正視生活,珍惜生活。(老師朗讀歌曲《孔雀東南飛》第三句歌詞)我們慶幸自己不是生在古代,所以要認真對待婚姻。我相信妳會找到屬於自己的幸福。

五、課外研究,獲取新知識

六、作業(屏幕顯示):

1,也為《孔雀東南飛》寫壹首歌詞,寫出妳對悲劇美和悲劇人生的感悟。

2.給大家推薦壹個課外閱讀中最打動妳的悲劇故事,並說明理由。

(以歌曲《孔雀東南飛》結束這節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