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詩經:詩意的歷史和簡單的浪漫

詩經:詩意的歷史和簡單的浪漫

《詩經》是我國第壹部詩歌總集,從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共有305首,因此也被稱為“詩三百”。它開創了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優秀現實主義傳統。《詩經》中的“六義”指的是格調、高雅、贊、賦、比、榮。前三個是內容,後三個是技術。風、雅、頌是根據不同的音樂來劃分的。

《詩經》名句

妳給我木瓜。我會為瓊付錢的。釋義:妳給我水果,我給妳珠寶作為回報。壹個徒步旅行者,當他口渴時,有人給他新鮮的水果,如木瓜或桃子和李子,以解渴或充饑。但受益者並沒有忘記這滴水之恩,而是賞賜了它壹個噴泉——拿出隨身攜帶的珍貴玉石作為禮物。

了解我的叫我擔心,不了解我的叫我想要的。天道長,這是誰?解讀:認識我的人都說我內心充滿悲傷;不了解我的人說我要什麽。天哪,是誰對這個國家做了這些?這是壹種抑郁和孤獨的表現。知己難求,珍惜朋友,多理解別人。

面對政局,我渾身顫抖,像面對壹個深深的深淵,如履薄冰。解讀:謹小慎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這是形容做事要有謹慎的態度。如果我們能有這種如履薄冰的態度,我們就能做好壹切。

悼念父母,生下我。解讀:悲傷,父母生我養我有多辛苦。感恩和孝順是我們民族的傳統美德。從古至今,父母的辛苦是孩子成長的動力和情感支撐。孝道在任何時代都不會過時。

他在房山上有壹塊好石頭,可以用來切玉。解讀:他山之石,也可以為我雕美玉。善於向別人學習,從別人的經驗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這是聰明人的選擇。

要聰明睿智的保護好自己。解讀:既明是非又聰明的人,才能保全性命和名譽。我們常說明哲保身,就是要懂得在適當的時候說適當的話,這樣才能在社會上從容的生活,而不傷害到別人。

白圭的惡名還可以被磨,而斯言的惡名是不能被磨的。解讀:白玉上的斑點可以磨掉,但言語上的汙點無法恢復和刪除。所以說話要三思而後行,不能因為壹時生氣就說傷人的話。那種傷是磨不掉的。

不自討苦吃,為什麽不藏起來?解讀:這樣的人不抱怨不嫉妒怎麽會壞?與人交往最好的準則就是不問別人,這樣妳就不會傷害別人。

給它懲罰,但從後患中吸取教訓。解讀:我會以過去的錯誤為戒,防止未來的錯誤。現在說“前車之鑒”,就是從過去吸取教訓,糾正未來的行為。這樣,以前的錯誤就會變得有價值。

詩經的故事

《詩經》的排列孔子曾說:“詩三百首,壹言以蔽之,思無邪。”據說孔子參與了《詩經》的編纂。由於年代久遠,《詩經》作者已無法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這本書被很多人改編過。

壹般認為《詩經》最早保存在周王室的樂官——太史。他們的作品經過加工、淘汰、修改。所以《詩經》現存的語言形式基本都是四字體,聲韻系統和用韻規則基本壹致。古代交通不便,語言不同,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歌謠除非經過加工整理,否則不可能壹致。可以認為是官樂歌,搜集整理民間樂歌是周代的文化事業之壹。

《詩經》不同於以往的民間詩歌。它很少幻想和虛構,而是采用現實主義的方法,直接反映人們生活中最真實的壹面,自然而簡單。作為壹種藝術形式,還能如此真實,我們的生活也做不到。雖然我們每個人都有自我保護的心態,覺得社會太復雜,害怕被傷害,不願意把自己最真實的壹面展現給別人,但這並不妨礙我們拒絕虛假。當我們試圖敞開心扉,摘下拒人於千裏之外的面具時,我們會發現,生活本身並沒有太多的負擔,我們壹直在折磨自己,讓自己疲憊不堪。

來源:精藝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