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誰知道李白《蜀道難》的相關資料?

誰知道李白《蜀道難》的相關資料?

1.文本解釋

(1)作者和寫作背景

李白(701-762),字太白,名青蓮居士。盛唐時期偉大的詩人,與杜甫並稱為“杜麗”。祖籍隴西季承(今甘肅秦安西北),隋末第壹代移民西域。他出生在安溪都護府的碎葉城(今柯爾克孜、托克馬附近),後隨父遷居綿州(今四川江油)昌隆縣青蓮鄉。李白“五歲背六經,十歲看百家”。他25歲出蜀,漂泊十余年,希望通過交遊經商,登上的高位,顯示自己的政治抱負。天寶元年(742年)請他去長安,不到兩年就“賜金而歸”。從那以後,我先後漫遊了宋亮、齊魯、吳越和幽燕。天寶末年,安史之亂,李白被召入李林,皇族爭權。李林被殺,李白被囚禁。獲釋後不久,他被判有罪,流放到夜郎(今貴州省桐梓縣)。甘源二年(759),三月至白帝城,遇赦,返江夏,重遊皖南洞庭。762年寶應死於當塗(今當塗縣)。

李白性格豪放,向往建功立業。他對唐玄宗後期的權力和政治腐敗深感不滿。他的許多詩歌強烈批判了當時的黑暗政治,深切關懷時局安危,熱愛祖國山河,同情下層民眾,鄙視世俗,鄙視權貴;但是,他們往往流露出借酒澆愁來尋求長生不老的想法。他的詩歌想象豐富奇特,風格雄渾奔放,音調雄壯,語言清新自然。他是繼屈原之後古代詩歌中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與杜甫交過朋友,杜甫曾說“以筆震風雨,詩令泣”(《送李十二白二十韻》)對他印象極為深刻。自中唐以來,關於李、杜二人的功過,壹直存在諸多爭議。漢:“杜麗的文章都在這裏,而且光長。嚴羽的《蒼話》指出:“不可為太白之雅,太白不可為之郁。“他們的詩風不同,但又不同。有李太白的收藏。

這首詩寫於天寶元年,李白初訪長安期間。白萌《高儀三首·技之詩》雲:“初從蜀到京師,反敗為勝。何建聽說了張的名字,第壹次去看望他。太神奇了,寫的東西請回復。《蜀道難》的出版就是為了展示它。還沒看完,嘆人四,數仙仙,金龜子換酒,醉了。”如果這是可信的,這首詩被認為是742-744年左右。在《天寶》中,尹坤在《越江英雄集》中選用了這首詩,稱贊其為“奇哉奇哉,由詩人還之,難得也”。

(2)基本解釋

蜀道難是樂府中的壹個老話題,屬於“和歌?轎車調。他的歌詞內容大多寫在路途的艱難險阻中。現存的梁健文帝、劉曉偉等人的著作都有關於蜀道之難的著述,但內容單薄,藝術性不強。李白的這篇文章,以親身經歷為基礎,結合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通過豐富的想象、大膽的誇張、大膽的語言和極其多變的句式、節奏,創造了壹個奇特壯觀的藝術世界,將“蜀道難”的主題表現得淋漓盡致,令人耳目壹新。

關於這首詩的主題,歷來眾說紛紜,沒有定論。有人認為李白借蜀道之難表達了自己坎坷的人生和失意的情懷。也有人說它表達了李白對社會政治前途的焦慮和擔憂。明代的胡振亨、顧等人認為“為蜀而歌,無所指”。

全詩可以分三層理解:

第壹層:從開頭到“然後梯子與石垛相連”,主要從側面描述蜀道的艱難。

前四句是全文的總綱。開頭三個感嘆連用,強烈的感嘆憑空而起,震撼人心,奠定了全詩的基調。“蜀道難通,難於上青天”。

在接下來的“直到這壹地區的兩個統治者”的六句話中,詩人講述了蜀國和蜀道的歷史。從傳說中的蠶簇創立至今,四萬八千年都沒有和秦賽接觸過,只有太白和峨眉頂上的“鳥道”可行。地理屏障切斷了蜀國與外界的交流,似乎也切斷了歷史。

“有壹次被地震破壞了,有勇敢的人失去了,然後階梯石棧被鉤住了。”從歷史到今天蜀道的起源,介紹了武定開山的神話故事。“五丁山”,有壹條“蜀道”,人可達。號稱“天梯”“石棧”,危險程度之難不言而喻。由此可見,蜀道險峻的地勢和難以開辟的道路,給蜀道蒙上了壹層神秘的色彩,烘托出壹種危險而詭異的氣氛。

第二層:從“高高在上,如在壹面高大的旗幟上,六條龍驅趕著太陽”到“哇,遠方的人都傻到這裏來了”,從正面具體描述了蜀道的嚴峻險阻和高風險,展現了徒步攀登的艱難。

先說古代神話。“六龍歸日”是指山峰高到連太陽神的龍車都過不去。與陡峭的山脈形成對比,顯示道路危險的是山下洶湧的河流。山勢險峻,即使擅長飛如黃鶴,攀如猿,也為之擔憂。如此波瀾反復,蜀道難難寫。

接下來的“綠泥山是由許多圓圈形成的”這四句,是詩人從遊客的感受和對他們安全的擔憂等方面,換壹種方式寫出來的。山路九彎,險象環生。仰望人參和井之類的星星,幾乎可以觸摸到,讓人感到緊張和嘆息。只有幾個細節的動作描述,即勾勒出行人舒路的危險狀態,給人壹種驚心動魄的感覺。

在“我們懷疑這條西遊小道是否永遠沒有盡頭”的第二句中,詩人轉動筆鋒,以虛擬問答的形式詢問朋友何時歸來,引發了旅人“畏途”的憂慮。

接下來的七句“除了被古林包圍的鳥叫,什麽也聽不見”描寫了叢林中悲鳥的哀鳴和月亮的啼叫,可以增加旅行者的悲傷和孤獨的感覺,也讓人覺得蜀道很難走通。用自然環境的氣氛來烘托人的主觀感受,是我國古典詩詞中常用的表現手法。李白用在這首詩裏,也是想從天而降,出其不意。

接下來的六句“與最高的峭壁勉強壹尺之下的天堂”主要是從山川險阻中揭示蜀道的艱難,力求渲染壹種驚心動魄的氣氛。“最高的峭壁離天僅壹英尺”是對山峰高度的誇張;“枯松垂,頭朝下,從崖面”是斷崖的風險。詩人先表現山的高險,後由靜轉動,寫出了水石激蕩、山谷咆哮的驚險場面。就像壹串焦平面:起初是連綿起伏的群山和連綿不斷的山峰的遠景圖;然後輕輕推出倒掛的枯松特寫;然後,隨之而來的是壹組快速的鏡頭,飛馳的激流,瀑布,懸崖,巖石。隨著千谷雷鳴之聲,在眼前迅速閃過,令人嘆為觀止,目不暇接,從而營造出壓倒性的強大氣勢,使蜀道的描寫變得困難重重,簡直登峰造極,收到了極佳的藝術效果。

第三層:從“雖然尖塔關是堅定和嚴峻的”到結尾,寫形勢的危險和四川險惡的環境,顯示逗留的困難。

如果說上面高山的高風險令人望而生畏,那麽這裏的山川險阻就更加驚心動魄了。

"雖然碉堡關堅固而險峻,壹人守衛,萬人敵不過."極寫劍閣雄關之險。劍閣,蜀中要塞,位於高山之上。大尖山和小尖山之間有壹條30英裏長的棧道。群峰如劍,群山巍峨,削壁如門,形成天然堡壘。因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史上,這裏自稱為王的人很多。詩人從劍閣的危險中描繪了壹個政治形勢。他用西晉張載《劍閣之明》中的“勝利地,匪親不應生”壹句,用虎蛇“殺人如麻”,進壹步突出環境險惡。

至此,詩歸結為“君”早歸的意思。遙望西晉,慨嘆蜀道之難,這是作者的感受,是旅人的感受,也是這首詩留給讀者的深情。也暗示著對國家大事的焦慮和擔憂。唐朝天寶初年,太平盛世的背後潛伏著危機,後來發生的安史之亂證明了詩人的憂慮具有現實意義。

(3)精華鑒賞

將神話傳說、想象和藝術誇張相結合,寫景抒情,是這首詩最重要的藝術特色。三者相輔相成,生動地刻畫了蜀道的雄偉面貌及其陰森深邃的氣息,有效地突出了蜀道的險峻險峻和攀登的令人敬畏的難度,也給蜀道塗上了壹層古樸蒼涼、怪誕迷幻的色彩,營造出壹種充滿浪漫色彩的廣闊藝術境界。透過壯觀的山川景色,仿佛看到了詩人“落筆撼五嶽,傲笑淩滄州”的高大形象。

靈活的句式和奔放的語言也是這首詩的壹大特色。詩歌句式以七言句式為主,也夾雜三言、四言、五言、六言、八字句式,變化頻繁,靈活多樣;語言對稱而對偶,或松而舒展,或脫俗而凝重,或通俗而輕快,脫離了壹般詩歌中節奏統壹、抑揚頓挫的現象,造成層次參差不齊,美與神韻多變。這種詩化句式和語言的特點,正是李白豪放飄逸人格的體現。

詩中三度驚嘆“蜀道難上青天”,將自己強烈的感情籠罩在全詩之中,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給人以三嘆而歸的感覺。隨著景物的描寫,奇妙感不斷加強,藝術效果逐漸加強,使詩歌具有了震撼人心的藝術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