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新樂府運動的倡導者,主張“文章要及時寫,歌詩要為事寫。”他們和元稹壹起被稱為“白元”。他寫了許多感嘆時代、反映人民疾苦的詩歌,對後世影響很大,是中國文學史上非常重要的詩人。他壹生寫了很多詩,其中以諷喻詩最為著名,語言通俗易懂,被稱為“壹個能解釋的老太婆”。
白居易曾把他的詩分為四類:諷喻、閑適、感傷和他律。壹般來說,前三類是古體,後壹類是近體。前三類大致按內容區分,但又有交叉。在這四種類型的詩歌中,白本人更註重前兩種類型,認為諷諭詩體現了“兩全之誌”;閑適詩表現出“獨善其身”的意味;是他人生目標的直接體現。感傷詩和雜詩是“或被壹物所誘,或被壹笑壹曲所寄,自發而生,不在人生”(元雜劇《九書》)。諷刺詩是白詩的精髓。他的詩通俗易懂,流暢自然。代表作有《新樂府》50首,《秦中吟》10首。它們廣泛反映了中唐社會生活各方面的重大問題,著重描寫了現實的黑暗和人民的苦難。這些詩措辭激烈,毫無顧忌,突破了“溫柔敦厚”的詩教傳統,在批評時政的古詩中十分突出。諷刺詩在形式上更直接。敘事完整,情節生動,人物情節細致生動。諷刺詩的另壹部分用諷喻來托物,用自然意象來托起政治情懷。這兩類作品概括深刻,主題集中,形象生動,語言清晰。有的“新樂府”還采用“三三七”的句式,有民間通俗文藝的痕跡,閑適詩表現他早年隱居田園的寧靜,強調詩歌的政治功能,力求通俗。他的詩歌風格樸實易懂,可以說是樸實而又貼近古代,因此流傳甚廣,對後世影響深遠。他的60首詩《新樂府》《秦中吟》,確實做到了“只唱使人惡心”“句句必嚴規”,與杜甫的“三官”“三別”齊名。長篇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代表了他的最高藝術成就。
許多詩歌也宣揚知足、平安和幸福的思想。但有些詩從側面表現出對現實的不滿,說明他對閑適的追求只是壹種無奈的解脫。感傷詩是最著名的敘事詩《長恨歌》和《琵琶行》,也是形象生動、情節連貫、語言優美的膾炙人口的篇章。白也有很多饋贈親友的禮物,真摯而真摯,樸實而動人。但在這類詩歌中,卻有不少哀嘆老人病魔喪的悲涼色彩,以及擺脫塵囂的佛家思想。雜體詩是白詩中最多的,壹些耐人尋味的抒情山水詩很有名,寥寥幾筆,生意很多。除此之外,還有壹些鋪陳真情、對比旋律的長句和詩句,有壹杯輕、酒影、風情,也頗為當時人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