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是壹種文學體裁。通過語言,既表達了文字的意義,又表達了情感和美感,從而產生了* * *。詩歌可以形成自己的風格,也可以與其他藝術相結合,如詩劇、贊美詩、歌詞或散文詩。帶音樂的詞叫歌曲。“詩”植根於簡潔有力的想象和感知,或與經驗、觀念和情感反應相聯系,按照壹定的規則重組意義、有意識和下意識的表達、象征、正式或非正式的風格、聲音和節奏。這種類型的文學包括敘事,戲劇,諷刺,勸誡,色情和個人形式。
詩歌是壹門有著悠久歷史的藝術。早期嘗試給詩歌下定義的包括亞裏士多德的《詩學》,主要集中在修辭以及戲劇、歌曲和喜劇中詞語的使用。後來人們認為詩歌的特點是背誦,要求句子段落的格式和節奏,強調詩歌的美感,稱為韻文,以區別於散文。到了二十世紀中葉,詩歌的定義變得寬松了,也就是語言中的基本創作。
詩歌來源於遠古人類的原始宗教、神話、口頭文學、勞動歌曲和民歌。古代有許多詩詞可以傳唱,詩詞往往與樂舞相結合,所以也叫“詩”。
最早記錄的詩歌是印度的吠陀(公元前1700-1200)。歐洲從古希臘就開始有詩歌,著名詩人有荷馬、莎孚、平達等。古羅馬的著名詩人包括卡圖盧斯、維吉爾和賀拉斯。
中國的詩常被稱為“詩”或“詩歌行”。中國的詩歌歷史悠久。他早期的詩歌有《詩經》、《楚辭》和《漢樂府》。唐宋元是詩歌的鼎盛時期,壹般稱為唐詩、宋詞、元曲。但是唐詩之前就出現了古體詩和近體詩,唐宋以後也有很多人創作詩歌。詩歌有壹定的格律要求。據考證,很多詩歌本來是可以傳唱的,但是大部分的音樂已經失傳了。明清時期,張卉的小說和戲曲興起,許多小說和戲曲中也有詩歌。民國五四時期白話文普及,很多人開始寫近體詩,打破了以往詩歌對格律的要求。
文章
散文是四大文學體裁之壹。這是壹種自由靈活的表達妳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風格。它不講究音位、排比和任何限制。也是中國最早的文風。通常,壹篇文章有壹個或多個中心思想,通過抒情、敘事和邏輯的方式表達出來。
我們通常所說的散文是狹義的散文,主要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其主要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
先秦散文:目前已知我國最早的散文集是《尚書》,專門記單詞;最早的隨筆應該屬於《尚書》?《尚書》中的盤庚。歷史學家壹致認為這是殷商時期的可靠文獻。相傳盤庚是商朝的中興君主。他曾經遷都殷,但是他的臣民反對他。所以他做了三次演講,解釋為什麽要遷都。潘庚的三篇文章就是這些發言的記錄。
春秋戰國時期,中國思想史上百家爭鳴,散文發展突飛猛進。諸子百家的著名雜文有《論語》、《老子》,還有很多重要的思想家,比如墨子、莊子、孟子、韓非子、呂春秋、荀子。《左傳》、《國語》和《戰國策》的出現,為中國敘事文學樹立了典範。
漢代散文:漢代影響最大的散文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其次是東漢班固的《漢書》,二者相輔相成,構成了中國史書的最佳典範。其他政論文章包括王充的《論衡》、仲長統的《長研》、劉劭的《人物》和桓寬的《鹽鐵論》。
唐宋散文:針對六朝駢文的奢靡,唐代韓愈、柳宗元開始呼籲古文運動,試圖用清新的散文取代厚重的駢文。因此,易寫易讀的散文在唐代逐漸流行起來。
繼韓愈之後,以歐陽修、蘇三(蘇洵、蘇軾、蘇轍)、曾鞏、王安石為先鋒,宋代散文廣泛流傳。他們六人與唐代的韓愈、柳宗元並稱為“唐宋古文八大家”,在中國散文史上留下了輝煌的壹頁。
明代散文:明代八股文的政治特征使當時壹些知識分子對八股文產生了反作用。前後七子為首的文學集團,主張仿古復古,強調“文學必秦漢,詩歌必盛唐”。有壹段時間,模仿秦漢散文的風氣很盛。但壹味的抄襲模仿畢竟不是好的創作心態,產生的作品價值有限。因此,反對模擬氛圍的公安派、竟陵派等散文的出現,為明代散文註入了新的氣息。
現代散文:五四以來,中國的現代散文吸收了西方的思想,經過魯迅等作家的推廣,成為與詩歌、小說、戲曲並列的文學主流。散文易於閱讀和寫作,這使得這種風格被廣泛使用。學生的作文幾乎都是以散文的形式表達的,可以說大家都知道怎麽寫。
小說
小說是壹種文學樣式,壹般描寫人物故事,塑造各種人物形象,但也有例外。是壹部布局、發展、主題都比較完整的文學作品。對話是否有鮮明的個性,每個人物的話語是否有獨特的語言風格,是衡量小說水平的重要標準。
與其他文學樣式相比,小說容量大,能詳細展現人物的性格和命運,展現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沖突,描寫人物所處的社會生活環境。小說的好處是可以提供壹個完整而廣闊的社會生活。
“小說”壹詞最早出現在《莊子·外物》:“飾小說為縣令,遠未登頂。”這裏說的小說指的是雞毛蒜皮的空談和小道理,和現在說的小說相差甚遠。在文學上,小說通常指長篇小說、中篇小說、短篇小說和詩歌的形式。
英文“小說”指長篇小說,“虛構”指虛構的故事作品(不限於文字)。嚴格來說,中文“小說”沒有單壹合適的英文詞,但大多會把小說翻譯成小說。
19世紀以前,東西方小說是獨立發展的。
東漢班固《藝文誌》:“小說家因官而流,街談巷議,道聽途說。”也就是說,在春秋戰國時期,小說指的是街頭巷尾的民間八卦,已經沒有現在小說的意義了(雖然在那個時候,顏丹子之類的文章已經可以算是現代意義上的小說了)。《莊子》中嘗雲:“飾小說做縣令。”這裏的“小說”指的是壹些與大道無關的文字,也就是所謂的隨筆,當時是針對大道而提的。直到漢代都是如此。
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國開始出現筆記小說,如南宋劉義慶主編的《世說新語》、《幹寶搜》和張華的《博物誌》等。這些書籍受到民間神話傳說的影響,其內容已有小說的雛形。
到了隋唐時期,中國開始出現壹種叫“傳奇”的文體,這種文體可以說是壹種復雜完備、主題深刻、敘事技巧高超的文言短篇小說,大致可以分為愛情類,如:元稹《鶯鶯傳》;俠客,如杜光庭的《校園客傳》;以及這三類神怪,大多收藏於宋代李雲的《太平廣記》。
此外,唐朝也有變異。變文是壹種詩與散文(韻與白)相結合,說唱結合,以故事布局為主的文學。最早,為了傳播佛教教義,出現了專門講故事的民間僧人講的故事,如目連救母。後來有人根據韻白結合寫歷史故事,如《費明傳》、《各國傳》。影響明清的小說,總是夾雜著壹些詩詞歌賦和駢文,也算是變文的皈依。
到了宋代,由於引進了壹年兩次的占城大米(綠色革命)和風箱的使用(火力革新),宋朝的經濟迅速增長,富裕的下層民眾增多。有了閑錢,在茶館喝茶,聽書和講書自然就流行起來,小說在宋仁宗開始。說書人制作的故事書,大部分都是用口語白話文進行講解,這些說書人的很多故事內容被後世張卉小說的作者作為參考。周覓《武林舊事》卷六《諸藝妓》,提供了南宋臨安的歷史講師名單。
中國白話小說的代表是張輝小說,它在元代開始有了具體的表現形式,在明清時期成為小說的主流。元代有《水滸傳》,吳承恩《西遊記》,蘭陵蕭孝生《金瓶梅》,羅貫中《三國演義》(三國演義比較特殊,內容和體例都是章回的文言小說),清初有曹雪芹《紅樓夢》,吳《儒林外史》。晚清時期,由於外國列強的入侵和國內的腐敗,諷刺時政的內容逐漸出現在小說中,這類小說被稱為“譴責小說”,如的《官場現形》、的《惡之花》、吳的《二十年來所見怪狀》、劉鶚的《老殘遊記》等。,都是晚清諷刺小說的代表,以上四部合稱為“晚清四大”。
雖然明清小說的文體以章回小說為主,但明清時期仍有非章回小說,如馮夢龍的《三個故事》(石喻、、、邢言)、淩濛初的《二拍》(前壹刻驚,後壹刻驚)等白話短篇小說。此外,清代蒲松齡的《聊齋誌異》是用文言文寫成的,其內容體系與唐傳奇相似。
民國以後,東西方小說逐漸融合,魯迅的《狂人日記》是中國近代第壹部白話小說。時至今日,中國的小說依然層出不窮,但關於創作自由的問題依然很多。
戲劇
戲劇是壹種藝術,演員通過對話、歌唱或動作來表演故事或情景。戲劇有四個要素,演員、故事(情境)、舞臺(演出場地)、觀眾。“演員”是四者中最重要的元素。他是角色的代言人,必須有擔當的能力。戲劇和其他藝術最大的區別就是演。通過演員的扮演,可以延伸劇本中的角色。如果放棄了演員的發揮,表演就不再是戲劇了。
戲劇表演的形式多種多樣,包括話劇、歌劇、芭蕾舞、音樂劇、木偶戲等等。由於文化背景的不同,不同文化產生的戲劇形式往往有獨特的傳統和程式,如西方戲劇、中國戲劇、印度梵天戲劇、日本能率、歌舞伎等等。
現代戲劇理念強調舞臺內外所有表演元素的統壹表達,以達到綜合的藝術效果。表演元素包括演員、舞臺、道具、燈光、音效、服裝、化妝、劇本、導演等。,以及臺上表演與臺下互動的關系(壹般稱為“觀影關系”)。文學中的戲劇概念是指為戲劇表演而創作的劇本,或稱劇本。
“中戲”壹詞來源於“南戲、北戲”的統稱。戲曲是指戲曲,戲曲是指雜劇,是元代以前中國南北方不同政治文化環境下形成的不同表演藝術。明朝以後才把兩者合稱為。
世界各國語言中接近“戲劇”壹詞的詞匯涵蓋了不同的範圍。比如印度語裏的lila這個詞,不僅包含戲劇,還有舞蹈、體育競技等含義。然而,世界上幾乎所有語言中與“戲劇”相關的詞語,其含義幾乎與“遊戲”相同。比如在英語中,壹出戲叫play(通常指有劇本和對話的戲)。漢語中的“戲”字也有“遊戲”的意思。
世界上有三種古老的戲劇文化,包括希臘悲劇和喜劇、印度梵天戲劇和中國戲劇。稱之為“戲劇”,以區別於西方的“戲劇”。
關於戲劇的起源有很多假說。主流觀點有兩種:壹種是原始宗教的巫術儀式,如中國古代,“巫”、“舞”、“武”等詞同源,可能是壹種祈求戰鬥勝利的巫術活動的統稱,即戲劇的原始形態。另壹種是勞動或慶祝豐收時的即興歌舞表演。這種說法主要是基於古希臘戲劇被認為起源於酒神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