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絲香煙白賣,祖屋鎖河。
在灰冷山東亂之前,劉翔不讀書。
2.賞析:此詩針對秦末動亂,諷刺並無情譴責秦始皇焚書的暴虐行為。
詩歌從壹開始就觸及主題。第壹句話就用略顯誇張的語言揭示了矛盾:竹帛化為灰燼,消失不見,秦始皇的帝國工業也隨之滅亡,仿佛在焚書坑裏燃燒的是他的世界。這句話夾雜著敘述和議論,有明有暗,有實有虛。《竹絲煙銷》是實實在在的文字,有圖像可見。“竹帛”是古代書寫書籍的材料,這裏指的是書籍。“帝業空”是空寫。這種虛實交替的表現手法很有魅力。
最後壹句表達觀點和感受。山東叛亂持續了壹段時間,秦朝最後死在劉邦和項羽手裏。這兩個人壹個是長期在市場上混的,壹個是行伍出身。他們倆都不是學者。可見,“書”不壹定是禍根,“焚書”也不壹定是鞏固“後世帝王基業”(論秦)的有效措施。
說“劉向不讀書”,能夠滅秦“焚書”,簡直就是調侃的口吻,其中包含著極其辛辣的諷刺。以“竹帛”為始,以“書”為終,末端如環相連,顯得圓潤自然。
3.翻譯:
焚書的硝煙壹散,秦始皇的帝國工業也滅亡了,函谷關和黃河天險也守不住始皇帝的舊居了。在焚書坑的灰燼冷卻之前,山東省的英雄們發現了壹場起義。叛軍首領劉邦和項羽,原來都不讀書!
延伸素材《焚書》是唐代詩人張潔創作的壹首四行詩。
這首詩第壹句以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史實為出發點,略帶誇張地揭示了焚書亡國的矛盾。第二句緊扣第壹句,從另壹個角度揭示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連天險都保不住傳承。同時,第三句話進壹步判斷焚書這件事。
最後壹句以議論結尾,通過劉邦和項羽不讀書的史實來表達感情。這首詩,以史家的筆法,獨辟蹊徑,把“焚書”和“亡國”這兩個看似不相幹的事情聯系起來,層層推進,自然轉折,誇大其詞,說出了別人沒有說過的話,巧妙地諷刺了秦始皇焚書的荒唐行為。
張潔(836-905),晚唐詩人。原籍桐廬(今浙江桐廬縣),後遷居錢塘(今浙江杭州)。程通美(874)以詩出名,但他很努力。比賽結束後,不知何去何從。由於跌宕起伏,張潔的詩充滿了批評。任職四年(877年),禮部侍郎高翔稱贊認識的邵安石為秀才,卻又落在後面,於是憤然寫下《望東》壹詩,以刺晚唐之弊。
詩人有七法,創造了自己的變體,被當時的人模仿。方幹稱贊他的詩是:“錦緞雖用舊機,拾樣更新奇。”(《進士禮》)《全唐詩》錄詩26首,編為壹卷。
參考資料:
焚書坑-百度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