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的童年是幸福的生活,物質條件差,生活學習環境差。那種生活總是讓我感到神秘和好奇。爸爸是70年代初出生的。據說當時糧食布緊缺,需要配給。也就是說,就算有錢也買不到。不要說牛奶面包,就是白面饅頭,雞蛋面都是每個孩子期待的好飯。過年最大的樂趣,就是有魚有肉,有飯有面,好好吃壹頓;妳可以有壹雙新鞋或者做壹件新衣服。樓上樓下,電燈電話,暖氣空調,自來水喇叭,成了他們對生活的向往。煎餅卷大蔥,捧煤油燈;扛著三角凳,躺在水泥桌上;坐在通風的教室裏,走在泥濘的小路上;點煤油燈,睡炕席。這是他們生活和學習的寫照。我無法想象和理解這種生活。相比之下,我們所擁有的生活條件和學習環境是無與倫比的,更應該珍惜。
爸爸的童年是壹種自然狀態下無拘無束,時而快樂的生活。這樣的生活是我向往的,也是我無法擁有的。父親年輕的時候,爺爺奶奶在單位或者村裏辛苦工作,為社會多做貢獻,沒有時間照顧孩子。當時大多數家庭有3-5個孩子,大的壹般照顧小的。落後的生活條件使他們無法擁有自己喜歡的玩具,但各個村莊或家庭區域的孩子們卻很自然地聚集在壹起,玩著自己發明創造的各種玩具和遊戲。三五成群回家,或遊泳或滑冰,或抓魚或摸蝦。他們的父母在壹天的辛苦工作後已經睡著了,但他們仍然可以在明亮的月光下自由地玩耍和玩耍。沒有必要也沒有條件去上各種補習班和超長班。隨著時間的推移,父輩們擁有的火柴棍、木彈弓之類的玩具早已不見了,他們引以為傲的滾鐵環、玩瓷球、攻堡壘、撬棍甚至女生玩的跳橡皮筋、踢沙袋等遊戲也消失了。現在這種豐富多彩,簡單快樂的生活逐漸被電動玩具,網絡遊戲,特長培訓,獨自在家學習所取代。幸福的生活缺少同齡人之間的交流和娛樂,卻有很多孤獨和向往。
爸爸的童年在哪裏?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口號,在相對缺乏綜合素質教育的氛圍中度過。童年的父親有更強烈的求知欲。由於社會環境和經濟條件的限制,只能通過長輩、老師、書籍等有限的渠道向他們灌輸知識。有幾本繪本是他們的奢望。看來學好數理化是唯壹的出路。因為他們沒有足夠的條件接受繪畫、舞蹈、音樂、外語等方面的早期學習和訓練。能完成數理化學習,接受大學教育的,只是少數孩子。很多窮孩子連校門都進不去,在牛背上度過童年。家長不可能有各種復讀機和學習機,也沒有辦法通過電視、電腦等現代化設備來開闊視野,獲得更廣泛的知識和能力。但是,糟糕的教育條件並沒有阻止他們成為社會有用的人才。面對優越的學習環境和學校、家庭開展的各種綜合素質教育機會,我常常陷入思考。我覺得要加倍努力,打好各方面的基礎,努力成為壹個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的優秀人才。
了解了父親的童年生活,感受了現在生活的點點滴滴。對比產生動力,不斷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成為我的成長目標。我相信我會做得更好。這是我從父親的童年中學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