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現代詩歌 - 法國是如何在百年戰爭中轉敗為勝的?

法國是如何在百年戰爭中轉敗為勝的?

法國是如何在百年戰爭中轉敗為勝的?

從公元1337年法國國王菲利普六世宣布沒收英國國王愛德華三世的吉納公爵,導致後者宣布有權繼承法國王位,直到1453年英國失去波爾多,被稱為英法第壹次百年戰爭。

百年戰爭直接塑造了法國人的創傷記憶,這種記憶不僅表現在外部英國戰爭的破壞上,還表現在法國國王的領導不力上。

由於主戰場在歐洲大陸,尤其是在法國領土上,占據大部分時間軍事優勢的英國對法國人的屠殺和破壞,主要體現在他們的戰鬥、圍攻、“騎劫”、勒索贖金、搶劫、“保護費”、殺人放火等壹系列行為上。戰爭爆發後的幾十年裏,壹度被視為歐洲軍事實力最強的法國,被英國國王和將軍們的高明戰術打敗,以少勝多。

1339年,兵力是敵人兩倍的法國按兵不動。經過壹個月的僵持,雙方最終以英國撤軍和沿途劫掠破壞法國村鎮告終。克雷塞戰役,尚處於冷兵器階段的法國被英國火藥打得落花流水,失去了重要港口加萊。1415年,由於缺乏秩序和機動性,法軍輸掉了金庫爾戰役。直接結果是,1420期間,巴黎不得不向英國低頭,諾曼底被英國人占領。

至此,法國在這場由大大小小戰役組成的長達壹個世紀的戰爭中跌入谷底。從此,出身的“奧爾良姑娘”聖女貞德帶領法軍拼死壹戰,逐漸扭轉戰局。

不僅是外部敵人過於強大,法國之所以在百年戰爭開始後長期處於被動,更多的是內部因素。壹方面,法國幅員遼闊,生活富足,但內部勢力嚴重分裂,無法與外部世界統壹。

受益於新的農業技術,法國擁有廣闊的耕地和快速增長的人口。法國騎士階層富甲壹方,保持著“騎士精神”傳統的歐洲最大常備軍,裝備最為精良。

與英國政治體制不同的是,法國雖然沒有單壹稅制和協商議會,但法王沒有財政困擾,可以通過爐竈稅、出口稅、鹽稅等補貼獲得充足的資金。

在這種有利條件下,法國諸侯眾多,勃艮第和阿馬尼亞克的紛爭使法國出現了分裂。他們的相互仇恨甚至超過了英國人。更有甚者,《勃艮第公爵》中的“好人”菲利普與國王亨利五世結盟,幫助他征服法國。

另壹方面,除了像查理五世這樣的“智者”英明君主,大多數法國國王都不好意思領導法國軍民。

在多次戰鬥中人數占優的情況下,腓力六世等法國國王選擇拖延和回避戰爭,他們的村鎮被英軍洗劫壹空;在精神錯亂的查理六世統治下,法國和英國簽訂了特魯瓦特協定,這是壹個可恥的條約,可以和1940年帕廷和德國人簽訂的停戰協定相提並論;受聖女貞德的啟發,當法國人共同應對英軍時,王子優柔寡斷,沒有營救被俘的女英雄。

如果以上因素可以視為法國在百年戰爭中屢戰屢敗的“人禍”,那麽黑死病無疑是“天災”。1348年爆發於馬賽的黑死病隨即席卷全國,造成大量法國人死亡。這場災難不僅給法國帶來了災難,還跨越了英吉利海峽,帶走了英國1/3的人口,導致土地荒廢,稅收銳減。在人口和資金的雙重打擊下,法國甚至英國都不敢輕易發動大規模軍事行動。

除了騎士階層,戰爭蔓延到各個階層,因為不斷為戰爭增加稅收,不斷壓榨農民階層;隨著戰爭的進展,英軍多次“騎馬劫掠”,農民的人身和財產屢遭侵犯。所以1358年5月,撒迦利亞起義爆發。交戰的騎士、投機的商人、手無寸鐵的農民都參加了百年戰爭,他們痛苦的個人經歷和被屠殺的記憶持續了壹個多世紀,極大地震撼了法國人的心靈。

對於英國人來說,百年戰爭帶來的回憶是先甜後苦。在勇士國王的領導下,英軍主導了戰爭進程,以少勝多,多次擊敗法軍;相對於諸侯眾多,內部紛爭頻繁的法國,英國這邊的貴族大多忠於國王,全心全意輔佐少爺。但由於海外作戰的長途奔襲,特別是缺乏足夠的財力支持和法軍的奮力抵抗,英軍最終敗給了歐洲,後來連重要港口加萊也被法國收復。

從英國人寫的史書和莎士比亞的歷史劇裏,留下了許多英勇無畏的國王形象,他們為英國人在百年戰爭的前半段創造了甜蜜的回憶。為了奪回法國王位的繼承權,愛德華三世挑起了戰爭,並憑借天才的指揮和合理的戰術取得了壹次又壹次的勝利,從而迫使法國簽訂了有利於後者的契約。

因黑甲而得名“黑太子愛德華”的威爾斯親王,接過父親的大旗,在短暫的壹生中立下豐功偉績,迫使法國簽訂《布雷蒂尼和約》,將吉內等眾多地區的完整主權割讓給英國,而國王則放棄了對法國王位的要求;當強大的法國國王查理五世屢次收復失地時,由於黑太子愛德華的早逝和愛德華三世的年邁,英國處於守勢。隨著查理五世的突然病逝,英法兩國以“查理”為名的歷任君主都是未成年子女。

親法的英國國王查理二世被波林布魯克的亨利取代後,歷史上被稱為亨利四世的蘭開斯特王朝第壹位君主本可以利用法國內部的動蕩創造壹個傳奇,但他的去世奪走了他的機會。他的繼任者亨利五世被認為是傳說中的英國國王,在他英勇征服的過程中,他憑借銀庫爾戰役的勝利為他的兒子贏得了法國的王位。

亨利五世35歲安詳辭世,還在繈褓中的英國亨利六世(也就是法國的亨利二世)接管了英法。這可能是壹場災難。幸運的是,在貝德福德公爵攝政王約翰和索爾茲伯裏伯爵的忠誠協助下,英國贏得了百年戰爭(65438)最輝煌的七年。

依靠英明的君主、忠誠的大臣和好戰的貴族,英國在百年戰爭的大部分時間裏都處於強勢壹方,這與法國形成鮮明對比。被與英國結盟的勃艮第人拋棄,而亨利六世是壹個沒有天賦的孱弱少年,英國在歐洲的領土除了加萊港之外,最終被法國奪回,震驚了整個英國。1953年6月,刺網首都波爾多投降19年10月,百年戰爭悄然結束。

英國在百年戰爭中的興衰是多種因素造成的,這個結局對英國來說是壹場災難。

從戰爭的動機來看,雖然愛德華三世對法國王位的要求是戰爭爆發的直接原因,但貴族甚至自願加入的士兵,甚至國王本人對物質財富的追求可能占據更重要的地位。

英國學者認為,在舊戰爭中劫掠是壹件很平常的事情,但正如西華德所說,其實像英國人壹樣野蠻,甚至洗劫教堂,已經遠遠超出了中世紀的劫掠。這種狂熱和失控的行為遍及整個英國軍隊,從普通士兵到貴族和國王。造成這種現象的根本原因是英國國王自始至終缺乏資金。天災人禍不斷,導致國家稅收壹再縮水。

與法國不同的是,英國國王受制於評議會和議會,無法及時籌集資金,所以戰爭推進非常困難,國王欠下了大量外債。此外,戰爭中還有強烈的宗教狂熱。

英國人把戰爭初期的順利進展歸功於上帝的保佑,教會也多次試圖終結戰爭雙方。但1378年,西方教會發生了持續半個世紀的大分裂,國際調停機制失效。

在狂熱的戰爭氛圍中,英國人不顧自身財力限制,壹次次發動戰爭,難以為繼,最終輸掉了這場持續了壹個多世紀的戰爭。

英法百年戰爭對英法兩國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對法國人來說,戰爭對他們的領土和居民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和直接的創傷。這場大屠殺的記憶伴隨了法國人的生活很長壹段時間,他們對英國人的仇恨由來已久,對他們民族主義情緒的高漲起了重要作用。

對英國人來說,戰爭最重要的產物是獲得巨額財富,其副作用是議會權力的崛起。英國國王處處受到指揮會議和議會的阻撓,不斷做出妥協,以獲得財政支持來維持戰爭。

此外,百年戰爭的最終失敗和政府的破產讓英國人民憤怒不已,矛頭直指亨利六世國王所在的蘭開斯特宮,直接引發了約克家族的崛起,進而導致了玫瑰戰爭的爆發,英國的歷史進入了新的篇章。

總之,經過這場戰爭,法國和英國都被重塑,帶著舊時代的記憶開始走向新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