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峽》是北朝北魏時期著名的地理學家李道元寫的。三峽選自酈道元的《水經註·江河註》,是壹部著名的山水作品。
描繪了長江三峽的壯麗景象。李道元的《三峽》用不到200字的篇幅描述了三峽的自然風貌。全文描寫以物塑造,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情動隨景,凝練傳神。
原著
三峽?
李道元
距三峽(1) 700裏,兩岸以山相連,除(2)闕。巖石堆積在壹起,遮住了陽光,遮住了天空。自從(4)亭午(5)夜以來,我(xρ)(6)月沒見過日出。
至於下水鄉(7)陵,則沿(8)描(Si)堵。或者(9)國王下令緊急通告,有時到白蒂(10),黃昏到達江陵(11),其間行程2200裏。雖然(12)騎禦風,但他在(13)並沒有生病。
春夏兩季,綠池洶湧(14),倒影清晰(15)。絕壁(y m 4 n) (16)盛產奇柏,懸泉(17)瀑布,飛瀑。同時,君茂(18)和梁(19)更引人關註。
每個艷陽天(20)之初,霜降霜降,林中寒寒,常有高猿嘯,屬(zhǔ)而引(21)悲,空谷回響,悲轉悠悠(22)。於是漁父唱道:“巴東(23)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24)而淚(25)而衣(cháng)(26)。”
語句註釋
(1) From: In,From;三峽:長江上遊兩個省級行政單位重慶和湖北之間的瞿塘峽、巫峽、西陵峽。三峽的總長度實際上只有400多英裏。
(2)略無:無,完全沒有。闕:通“缺”,空缺。
(3) zhàng:像屏障壹樣直立的山。
(4)自我否定:如果沒有。自我:如果。沒有:沒有。
(5)亭午:午。夜分鐘:午夜。
(6)日出(xρ):陽光,這裏指的是太陽。
(7)香(xiāng):上,此處指溢。陵墓:壹座大土山,這裏指的是陵墓。
(8)順流而下。逆流行駛:逆流行駛(船)
(9)有時候。皇家法令:聖旨。宣布:宣布或傳達。
(10)朝發白蒂:早上從白帝城出發。白蒂:這座城市的名字是在奉節縣的東部。朝:早上好
(11)江陵:湖北省荊州市。
(12)雖然:即使。本:奔馳的快馬。皇家:開車,開車。
(13)不如。這句話的意思是,與帆船相比,即使逆風而行也不算快,或者說“取”為“相似”是錯誤的。(見清代趙壹清《水經註》之誤)。病:快。
(14)平原湍流:白色急流。蘇:白色。綠池:綠池水。
(15)清澈的倒影:婆娑的清波反射出(巖石和樹木)的倒影。
(16)覺龍(y m 4 n):非常高的山峰。絕對:極其。嵇:巔峰
(17)吊泉:壹個吊泉瀑布。舒菲:水流湍急。洗:蕩。
(18)青蓉君茂:水清、樹茂、山高、草茂。
(19)梁:確實,確實,確實。
(20)晴天初期:剛放晴時(雨後或雪後)。弗羅斯特·丹:這是壹個霜凍的早晨。
(21)屬引用:連續。屬(zhǔ):動詞。連接。引言:擴展。悲涼詭異:荒涼詭異。
(22)悲轉永恒:悲委婉,猿聲久消。從不:消失,停止。轉:通過“嘟嘟”叫。
(23)巴東:漢郡名,位於今重慶東部的雲陽、奉節、巫山壹帶。
(24)三聲:幾聲。這不是壹個確切的數字。
(25)蘸:濕。
(26)尚(cháng):衣服。
全文翻譯
三峽700裏之間,兩邊是連綿不斷的山脈,根本沒有間斷;重疊的懸崖擋住了天空和太陽。如果不是半夜,連太陽和月亮都看不到。
夏季漲水,河水漫山,下行或上行船只受阻,無法航行。有時候皇帝的命令需要緊急傳達。這個時候只要早上從白帝城出發,晚上到達江陵,中間有1200裏。即使妳騎著奔馳的馬,開著疾風,妳也沒有它快。
到了春天和冬天,妳可以看到白色的急流和旋轉的清澈海浪。綠色的水池倒映著各種景物的影子。極高的山峰上生長著許多奇形怪狀的柏樹,峰間有懸泉飛瀑。清澈的水,輝煌的樹,高高的山和茂盛的草真的很有趣。
秋天,每當初晴或霜降的早晨,樹林和山澗都是清涼寧靜的。經常有高猿用長長的聲音鳴叫,聲音連綿不斷,非常淒涼詭異。空谷中有猿猴鳴叫的回聲,哀婉婉轉,久久不散。所以三峽漁歌唱道:“巴東三峽巫峽長,猿啼三聲,淚灑衣襟。”
創作背景
李道元生活在南北朝和北魏時期,出生在範陽縣(今河北省高碑店市)壹個官宦家庭,是世襲的永寧侯。我十幾歲的時候喜歡觀光。後來當了官,就走遍了全國。每次遊覽名勝古跡,他還仔細勘察水面地形,了解海岸地理、地貌、土壤、氣候、人民生產生活、地區變化等情況。
他發現古代的地理書《水鏡》對大小河流的來龍去脈都有準確的記載,但由於時代變遷,城市興衰,有些河流改變了路線和名稱,卻沒有在書中得到補充和說明。李道元於是根據《水經註》寫了《水經註》。
藝術特色
李道元的《三峽》(選自《水經註》)是壹部著名的山水作品,只用了不到200字。作者描述了三峽的自然特征。全文描寫以物塑造,動靜結合,情景交融,情動隨景,凝練傳神。
作者從《三峽七百裏》入手,既說明了描寫對象,又介紹了其總長度。
然後,作者先寫山,用“兩岸山相連,卻無縫隙”來形容山的“相連”,用“子夜離亭,無日出”來作山的“高”作側面對比,更使人感到三峽的狹小,幾筆生動地勾勒出三峽的雄偉。
水是山的眼睛。作者根據自然季節來寫水,從水勢最大最急的夏季開始。用“湘陵夏,沿背阻之”四個字形容水勢險惡,水位之高,水流之急。“我是早上的時候,黃昏的時候到了江陵。期間雖逆風騎行,但未帶病。”通過對比和誇張,我突出了夏天河水暴漲後水流的病。然後寫水勢降低的春夏。此時的三峽可以用“修”字來概括。《平原湍流》和《綠塘》,兩種顏色兩種模式,動靜交織,對比鮮明;“奇柏”、“懸泉”、“瀑布”亦靜亦動,五彩繽紛,山川樹木在其中交匯,蔚為奇觀。“君茂”四個字寫成:“清”字是水,“君”字是山,“榮”字是柏,“茂”字是草。“趣味多多”夾雜著作者的審美趣味,使詩畫融為壹體。作者在寫《秋水》時,用“霜”字來暗示他寫的是三峽秋景的清冷,用猿鳴來襯托蕭瑟的秋高氣爽,令人心酸。
作為對山水的描寫,不是單純地描寫景物,而是帶著感情描寫景物(如“多趣”表現春夏景色之美,“猿嘯”和“悲”表現秋景之涼),是感情進入景物(如前幾句反映第壹次欣賞三峽的整體感受,使人感到雄偉和奇特,下面分為恐懼、歡樂和悲傷四季)。
所有的風景詞都是感傷的詞。初學者要寫出自己的特色,與自己的思想感情相壹致。
《三峽》用簡潔生動的筆墨,寫出了三峽壯麗、險峻、秀美的景色。作者通過抓住風景的特點來描述風景。寫山,突出連續、遮天蔽日的特點。寫水描繪了不同季節的不同場景。夏天河水漫山遍野,來往船只被堵。“春夏兩季,青池洶湧,倒影清晰。多奇柏,懸泉飛瀑,飛於其間。”雪白的急流、碧綠的水池、翻滾的浪花、美麗的倒影,讓作者不禁贊嘆“其樂無窮”。秋天卻“林中寒寒,常有高猿嘯”,悲啼不斷,空谷中“悲轉久。”三峽的奇特景象被生動地描繪出來了。作者用了大量的點畫來寫風景,短短150多字,就得到了700裏三峽的全貌。寫春夏之景,以“素”“綠”“清”“影”之人物;寫秋天的景色,用“冷”、“悲”、“悲”的人物,生動地表現出景色的魅力。文章先描寫山,後描寫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寫水分四季。在文章的節奏上,也是動靜結合,搖曳生姿。巍峨的山峰、洶湧的河流、清澈的海水、飛舞的瀑布、哀怨的猿猴歌聲、憂傷的漁歌,構成了壹幅自然和諧、風格各異的畫卷,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用的詩句表現了突出山高水長的特點,同時渲染了三峽秋景的悲涼氣氛。
做出贊賞的評論
這篇文章是《水經註》“河水”中的壹個註釋“(河水)東流至吳縣南部,鹽水自縣東南流來”。描寫長江三峽的壯麗奇觀,能激發人們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感情。
“三峽七百年以來,兩岸群山,略無闕。巖石堆積,天空被太陽遮住了。從午夜開始,我就沒有見過月亮。”總寫三峽的特點:山高山連,中間窄。“離三峽七百裏”,說明峽長,然後指出兩岸山的特點是“連”。“什麽都不缺”,沒有不完整的地方。進壹步寫“連”。接下來,寫山的“高度”。峰巒重重疊疊,依山而建,表示山高。山是隱藏的,遮住太陽躲在天上,從另壹個角度寫出了山的高度。“重”和“重疊”是以山本身的狀態來寫的,是從俯瞰中得來的;“隱蔽”和“隱蔽”是用天空和太陽來對比自己的高度,也就是擡頭就能看到的高度。下面兩句話用特定條件下的場景綜合論證了上述特點。只有在中午和午夜才能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不是“兩岸”連山,哪怕只有壹岸連山,也不會形成這種局面;如果缺少山,其他時間可以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山不高,就不必等到那時才能看到太陽和月亮;如果三峽不窄,其他時間也能看到太陽和月亮。中午看太陽,午夜看月亮,通過特定的條件充分展現了三峽的特色。
“至於下水香菱,是沿背擋著的。或者國王下令緊急通告,有時去白帝城,黃昏去江陵。這段時間,他雖然乘風而行,卻沒有生病。”寫三峽夏天的場景:水速上漲,堵車。夏天漲水淹了山,上上下下的船都堵了。這裏寫的是水勢和水流速度的壹般例子。舉個特例進壹步證明水速。只有當王朝的緊急命令要傳達到各地時,才會有船只。壹方面照顧到了正常情況下“沿背堵”的情況,同時也可以寫成船快。朝拜白帝,黃昏到江陵,補記“其間壹千二百裏”,時速約壹百裏。另外,奔馬與疾風的對比,給人更生動深刻的感覺。
本節是上壹節的延續。前段描述的三峽山的特點,為這壹節寫水設置了條件。山高了,水滴大了,山自然就湍急了。如果山連著,水是他排不出去的,肯定在槽裏。如果峽谷窄,斷面小,單位面積的水流量也大。水“上漲”的因素和峽谷的特點和條件構成了水流的速度。作者為河流作註,重在水,夏季水量豐富,所以先寫“夏水”。要寫水勢,先寫山勢,既能揭示水速的原因,又能使急流與山巒相映成趣,形成險峻壯美的畫卷。
“春夏兩季,青池碧綠,倒影清。有許多奇柏,懸泉飛瀑,飛臨其間,清澈輝煌,十分有趣。”寫三峽春夏兩季的場景:池水退去,景色很美。從《春夏之交》開始,描寫對象自然變化,輕松時場景不同,鏡頭裏晃動著另壹個場景。白色的急流反射著清澈的光,綠色的水池反射著風景的影子。讓我們寫下從河上俯瞰能看到什麽。“湍流”是動態的,“池”是靜態的。用“元素”裝飾“湍流”,水白如白,明亮而輕盈,上有清光,白中有綠,水光變幻。深水為池,用“綠”來裝點“池”,有利於見深見靜。水中若有影,如鏡橫,倒影入池,景色更美。激流波光粼粼,深潭風光旖旎,動靜混成,色彩各異,相映成趣,堪稱美不勝收。以下是從峽底到山下可以看到的。用“獨特”的山和“奇特”寫柏樹,表現了當地的自然特色。山石陡峭,高聳入雲,所以“絕無僅有”。山上的柏樹支撐在巖石之間,只有中午才能看到陽光。它應該是彎向太陽的,狹窄的峽谷和強風自然會扭曲它的枝條。而且時間久了自然會變成“奇怪”的形狀。在這個人跡罕至、鳥獸稀少的地方,“怪柏”表現出旺盛的生命力和堅強的意誌,給山水註入了壹股生命的溪流,讓人感覺生意盎然。作者這樣寫只是為了給“懸泉瀑布”勾勒壹個背景。山靜,春飛,柏奇,水奇,靜中有動,聲聲不絕,山川相襯,構成了壹幅高大超然的畫卷,與“碧池,清影”大相徑庭。最後作者總結,水清,木榮,山陡,草茂,真有意思。四種景色用四個簡潔的詞來描述,各有特色,作者的意境來源於景色。
作者把冬天和春天放在壹起寫,考慮到了兩個季節的特點。冬天水盡,便有“綠池”,春天物鮮,便有草木“榮”。這壹節所寫的與上壹節所描述的完全不同。夏水猛,春水流;夏天的水很危險,春天的水很有趣。作者認為三峽的景色“很有意思”,與封建文人對三峽的思想感情大相徑庭。
“每逢艷陽天初,霜降,林漢劍悲。常有高猿嘯,引悲,空谷蔓延,悲轉悠悠。所以漁父唱:‘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衣!’寫三峽秋景:水枯氣冷,猿蕭瑟。“霜”的“霜”寓意秋天,文筆多變。然後用真實的場景來彌補前者的含義,而在林澗之間,它是冷酷而莊嚴的。此時,沒有了河水的喧囂,也沒有了草木的輝煌。取而代之的是充滿了壹種荒涼的氣氛。寫秋峽以猿為代表,寫猿分兩層,壹是直接敘述,二是引用漁歌為證。對猿的描寫圍繞著“山”和“哀”這兩個關鍵點展開,從而展現了夏秋的特色。“高”用來形容猿猴,表示它是壹只在高山上的猿猴,“長”用來形容長嘯,表示它在壹條長長的峽谷裏。“空谷回響”,說白了,在山裏。“久違”,回應“兩岸連山,無所不缺。”寫漁歌也是壹個“峽長”字,壹個愁字。從猿猴的歌聲中,人們可以進壹步認識到山高、山相連、峽窄、水長。與此同時,猿猴發出哀鳴,渲染了秋天的蕭瑟氣氛。也讓人從這首漁歌中體會到漁民的艱辛,生活的艱辛。
本文雖為節選,但全文結構嚴謹,布局巧妙,渾然壹體,尤其是作者的畫山畫水之功。因為作者“遊覽過此地”,有具體的感受,所以能把握三峽的特點和不同季節的景色。首先,作者采用“先大後小,先籠統後細分”的方法,根據季節分為不同的層次,文筆自始至終清晰,各有特色。其次,他善於選取有特色的東西,只用幾筆就把境界完整地表現出來,讓讀者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如“晨曦白帝,黃昏抵江陵”代表水流湍急,“平原青塘,倒影於清”描述河水清澈,景色迷人,“空谷蔓延,愁轉千古”渲染鳴幽的悲涼與空谷,簡潔和諧。再次,各部分各有側重,相互映襯,相輔相成,從不同的角度寫出了三峽的特點,後面三部分都是圍繞第壹段的三峽總體特點來寫的。最後,作者的筆法充滿了變化,有正面書寫,側面對比,大膽勾勒,細致入微的描寫,直白的寫法,隱喻的暗示,全景鳥瞰,特寫,仰視遠景,俯視近景,畫圖寫字,抄音錄音,自己陳述,以人代語。雖然只有幾百字,但是總結出來了。
作者簡介
李道元(約470-527)擅長寫作。漢族,範陽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我的職業生涯坎坷,但我沒能做到最好。他讀了許多珍本書籍。年輕時隨父到山東求水道。後來,他遊歷了秦嶺、淮河以北和長城以南,考察了河流和溝渠,收集了有關的習俗、歷史故事和神話傳說,寫了40卷關於水鏡的筆記。文筆雋永生動,既是壹部豐富多彩的地理作品,也是壹部優美的山水散文集。堪稱中國旅遊文學的開山之作,對後世旅遊散文的發展影響巨大。另外13篇地方誌和7個約會已經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