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蘇軾、蘇轍是宋代著名的文學家,史稱“三蘇”。他們在散文、詩歌等創作領域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唐宋八大家”中占了三席。
“父子三字客”
老荀(1009—1066),四川眉山(今樂山)人。他直到二十七歲才開始學習。閉門苦讀十余年,文采大有長進。嘉祐元年(1056),他帶領蘇軾、蘇轍到汴京,得到翰林學士歐陽修的賞識,他們的文章很快在京城名聲大噪。蘇洵的《教》、《均勢論》、《幾種策略》等政論文章審時度勢,提出了壹套政治革新的思路,論點明確,論據有力,語言犀利。歐陽修說他“口若懸河,氣勢磅礴”,堪比賈誼和劉翔。
蘇軾(1037—1101)是宋代最著名的文學家、藝術家之壹,文學才華較多,詩、詞、文、畫、書俱佳。由於他獨特的天才和對現實社會的廣泛接觸,他的文學藝術成就極高,具有極大的藝術獨創性。他的詩有2700多首,題材廣泛,充滿了生活氣息,尤其是寫景和講道理的詩。《春江暖鴨先知》(《惠崇春江夜景》)和《試比西湖西湖》等名句尤為膾炙人口。他的詞蒼勁有力,壹曲《不歸之河》(《赤壁懷古》)成為千古絕唱。前後他的散文有《赤壁賦》、《Xi玉亭集》、《超然臺集》等。靈動飄逸,詩情畫意,與崇高的原則和情趣和諧統壹,具有很高的藝術感染力。他的書畫也達到了很高的水平,擅長畫竹石。他的書法骨勁十足,如棉似鐵,擅長行書、楷書。他與黃庭堅、米菲、蔡襄並稱“宋四家”。
蕭肅蘇轍(1039—1112)曾隨蘇軾進京,是壹名進士。他是大明府和河南省的官員。1079年,由於蘇軾的文字獄,寫信要求他以兄長的身份取官職,這是不允許的,更是貶義的。1085年,舊黨上臺,被召回擔任秘書、省學簿記員、右秘書、中國書法家、吏部尚書等職務。曾任駐契丹大使,回國後任欽差顧問、官臣,掌管國事。1093年,哲宗主政,新法派得勢。先後被貶汝州、袁州、化州,直至雷州、周迅。1104年隱居潁州,建室名“伊老齋”,自號“潁老”,以讀書寫字禪修而死。他推崇孟子,遍訪百家,擅長政治理論和歷史理論。他的《皇帝新論·書》指出“不可急於虧損”,他的《六國論》、《三國論》也對汪洋漠不關心。他的賦也是極好的。詩論蘇軾,兩人唱過很多。蘇三的遺跡受到村民們的崇敬和保護。“蘇三廟”是他們的故居。
“還是風雨中的名山。”
“官跡難覓,只靠三傑,無前無後,文章皆知,河山茫茫;天心是他的,他舉不清,沈不下去。父子還是名山。”這是蘇三寺大殿上的壹副對聯。蘇三廟位於眉山縣西南角。明洪武年間,改為供奉蘇三雕像的神龕,並建立了其故鄉石坊,後毀於大火。清康熙四年(1665)重修,1928改蘇三公園。50年來,歷經多次修繕,面積達5萬多平方米。今天,主要建築有人民大會堂、七賢亭、瑞蓮亭、余雲樓、寶月亭和紀念碑亭。
正門有對聯:“父子三字客;千古八人。”花園四周是紅墻、參天古樹和竹子。至此,遊客不僅可以領略到南方大氣的景色,還能聽到許多關於三蘇和園中風景的美麗故事。
三蘇父子圖
相傳“瑞蓮閣”是當年蘇洵命名的。有壹天,蘇洵在來鳳軒讀書,忽然看見窗外的池子裏開著胭脂和狄蓮,以為是吉兆,就帶著二兒子去北京趕考。結果蘇軾和蘇轍都成功了。歐陽修特別稱贊蘇軾:“此人善讀書,善用書,其文章將來天下絕無僅有。”蘇洵喜出望外,將此池命名為“瑞蓮池”。後人每次看到池中荷花,都認為梅州必貴,是壹種預兆,於是在池旁建亭,取名“瑞蓮亭”。
蘇軾年輕時讀書刻苦,因經常洗筆硯,池水變黑。池中的魚日變黑很久,人們稱他為“東坡魚”。
離瑞蓮亭不遠,湖中央有壹個船亭,叫“白婆亭”。當時的蘇軾兄弟感情很深。元佑六年(1091),蘇軾被任命為潁州太守,與友人泛舟壹夜。他回憶起小時候和哥哥壹起賞月戲水的情景,水中波紋重疊,漫不經心地唱著“忽生鱗,不得不和眉;散成百個東坡,瞬間歸之。據其詩文記載,後人在此建亭紀念。
碑亭內有古碑數十座,其中有蘇軾題寫的馬泉碑、楠木碑、柳州碑,有“四大名碑”之稱的豐樂亭、醉翁亭、表管仲碑、羅池寺碑等碑文或拓片,都是珍貴的書法珍品。古人以“胸中萬卷書,筆端無塵”來贊美蘇東坡的儒雅超然。蘇軾流亡海南島時,因在外淋雨,慣借農民帽、木屐,飄然而去,人們嬉笑吠叫,也不以為意。這件軼事被繪在蘇三寺的東坡易立圖中。
歷史上,蘇三父子是唐代詩人蘇味道的後裔。蘇偉道曾是武則天的宰相,後被貶為唐中宗梅州刺史,後人在此定居。蘇軾對家鄉有著深厚的感情。晚年居江南時,寫下《植理子歸》,訴說鄉愁:“故人送我東去,手裏種著理子,等我歸;理子已花容失色,仍是江南客。”
誘惑天趙巖文記
蘇三寺文管所珍藏著蘇東坡晚年用過的端硯。長19厘米,寬13厘米,厚4.5厘米,重2.5公斤。石質細膩,顏色灰褐,花紋簡單。背面刻有瓊州蔣君璧題詞。
蘇東坡晚年被貶,流放到海南島儋州(今儋縣)。許多人來這裏學習。他在海南的三年間,用此硯寫出了許多優秀的詩篇,培養了許多人才,其中最受重視的是瓊州的蔣君璧。東坡在回瓊州(今海口)途中,特意將此硯贈給君璧,並寫下《滄海壹粟,白袍初收》詩壹首,勉勵君璧說:“若想改日為徒,就寫此文。”沒想到,第二年秋七月,東坡去了常州,猝死。為了銘記畢軍先生的教誨,他刻了“傅園三年,東坡遷連州至邛崍,段曦硯贈我餘者為別。我擁有的比我能得到的更多,我愛它;久而久之,緬甸先生的言論就無法跟上了。因為野心,為了表示妳不會忘記。”蔣君璧不負東坡之望,次年成為“鄉貢”。他在北京趕考時,蘇轍繼續為他寫未完的詩,說“千人看錦緞,必信東坡長眼。”
東坡壹生愛硯,年輕時和那群孩子壹起挖地玩耍。他曾經贏了壹塊彩石,打磨成硯臺。父親蘇洵大吃壹驚,告訴他“這硯臺也是吉祥之兆,妳要好好利用”。東坡對此硯極為珍惜,曾為其寫下《石天硯銘跋》。東坡也善用硯和藏硯,但流傳至今的極為罕見。藏在文管所的硯臺是資中縣壹個地主的傳家寶,祖訓是“寧滅鄉野,不舍珍貴硯臺”。後來又為另壹個房東打官司多年。土改時,這塊硯臺是作為動產分配的,近年來由人民捐贈。
“船民展示青蛙的人生觀”
“梅州東墻山美,船民指點蛙觀。”(洪慶·丁成《夜雨留觀》)蛙觀在眉山以東4公裏的蛙山頂上。山高1000米,緊靠懸崖,俯瞰岷江,相傳是軒轅大帝煉丹。此觀創立於唐代,其名重於宋。雖然規模不大,但在道教史上地位很高。
相傳劉宋時期,廬山道士陸以此觀在“仙翁洞”整理三孔經書,編成齋戒範本,最終完成道體。因此,冉義觀被譽為“四川道教聖地”。仙翁洞位於三清殿右前方的懸崖下。《老誌》載:“臨江有龍洞,經年流水不斷出;每壹座山升起的時候,遠遠望去都是煙,雨站著;祈求幹旱。”山洞裏有壹個“老人泉”。相傳魯就住在這裏,經常飲此泉水而成仙。後人在洞上建了壹座神龕供奉祭品。因為他們的眼睛很重,所以被稱為“四眼老人”,所以神社供奉了四眼老人的雕像。
蛙易的功名觀重於宋,與梅山、三叔,尤其是蘇洵有很大關系。蘇洵曾為老人泉題詞,說那泉水滿溢,“若想到壹口井,可飲萬人”。老人的春銘傳世。唐代眉山道士張元孝,曾拜陸為師,在仙翁洞受訓,擅長“打子彈”,為民治病。人們呼喚神仙,張仙樓就建在老人泉邊上。香火不斷,據說“有求必應”。蘇洵無子時,曾拜張喜安為兒子。在隨後的幾年裏,他相繼得到了蘇軾和蘇轍。蘇洵為了感受它的德行,寫下了張喜安的碑:“年少膽大,在耿武嘗過,玉局不礙我在分署看畫像。筆觸奇怪而模糊,“是張喜安,我回應了我的祈禱。”解決玉環很容易。荀無子嗣,每丹皆香。幾年的抓捕,妳會得到壹首詩,再壹次,妳會得到壹招。“蘇洵死後,蘇軾的哥哥將葬在老人泉。兩人聽從父親的吩咐,蘇軾在泉頂親筆題寫了“老人泉”。著名詩人梅也寫了壹首詩:“泉邊有老人,看不見他們藏著;紫蘇住其間,飲水未盡。春天若有魚,與子同行;不知道多大了,家裏還有小鳳凰。唐朝時,在江新半島的懸崖下建有“* * *飲酒亭”。到了宋代,又擴建為蔣香閣。後建望江樓、明霞閣,與冉義關山門相連,蔚為壯觀。惜今只有老人泉,春陽堂,山門等。
“攜酒雲遊”
“文命不願意封,也不願意知韓荊州;希望作為壹個韓家守,載酒雲遊。”這是蘇軾唱的壹首關於樂山淩雲寺的詩。淩雲寺位於淩雲山棲霞峰,毗鄰大佛。因九層樓閣及佛教大師海通修大佛時題刻其上的詩句淩雲而得名。也叫大佛寺,始建於初唐,後廢棄。
這座寺廟建於明清時期,包括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東坡紀念館、墨池和景秀亭。寺廟所在的淩雲山海拔448米,周長3.5公裏。因有九峰,又名九峰山、九頂山,故古稱青衣山、九嶷山。遠望三山,遠眺兩水,峰巒疊嶂,景色自然。有“天下山川之觀在蜀,蜀之勝謂之史,周之勝謂之淩雲寺”之譽。蘇軾年輕時曾多次來此遊覽。他深情地懷念和愛著淩雲的美景,在他面前唱起了第壹首膾炙人口的詩。南宋時,嘉州官民根據他們的詩詞,在淩雲寺前建了壹座“載酒亭”。明朝崇禎年間,年號郭在亭子附近的巖壁上題寫了“蘇東坡攜酒而遊之地”八個大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建於南宋的亭子已被毀壞。如今,這座亭子是解放後重建的。它位於登山步道的壹側,懸崖臨水,地勢險峻。到目前為止,它的無限美景盡收眼底,非常強大。
“挾酒”壹詞是熊傳中“有挾酒挾菜留學歸來的好人”的經典句子。雖然蘇軾“攜酒雲遊”的夢想沒能實現,但酒亭和他的詩卻吸引了無數文人墨客慕名而來。南宋陸遊說“百壺酒行淩雲,醉時揮袖別故人。”:範成大有詩“聊東坡遊酒,迎我登峰”;明代楊慎有“飲酒坐客,留衣與野僧交往”;韓瑋有句“壹人將嘉陽守,幾度帶酒行”;清代王世貞曾寫過“淩雲直酒遊,漢賈會西天”和“東坡老時思蜀,而非人間”等詩句。清道光年間,四川秀才何考樂山,在樂山題了壹副對聯:“幾千年來有多少秀才?”我走遍了蜀國,我相信我是美麗的,我會帶著酒坐船回來的!“淩雲寺還有壹副對聯,挺搞笑的:“笑過去笑現在,笑東方,笑西方笑北方,笑自己無知;“看東西,看天,看太陽,看月亮,從高處看別人。”這是彌勒佛大肚笑的生動寫照。
“叫魚來瞻仰過去的寶功”
被譽為“巖谷之美不減峨眉”和“西川臨泉之極品”的中巖,位於青神縣城東南9公裏的岷江東岸。分為上、中、下三巖,但統稱中巖,最高點是慈母巖。相傳該巖是開山祖師五阿羅漢諾維的道場。可以近觀碧江,遠眺峨眉,景色極佳。沿著司夏旁邊的小溪往山裏走半英裏,有壹個“魚塘”池畔的人們揮手鼓掌,池塘裏的魚壹條接壹條地遊過來。池塘矗立在懸崖左側,刻著宋代文學家蘇東坡的三個大字,呼喚魚塘。
相傳此池也是蘇東坡的“媒人”。北宋仁宗至和元年(1054),青神縣的王芳在溪邊建書院,看到池中奇景,深感無名之憾,於是設宴廣納八方賢才,為其命名。當人們談論“藏魚”、“誘魚”、“跳魚”時,他們並不在意。這時,婉約文人蘇東坡說:“池中之魚,主客甚歡,可來可去。能不能叫它魚池?”大家都說很精彩。王芳喜出望外,喜歡他的才華,於是把女兒王福許配給他。叫魚塘從此名聲大噪。宋、黃庭堅曾以此為題寫道:“叫魚塘裏把剩米扔進去,有幾百條魚出來,人不奇怪。”陸遊也寫道,“悠然春枕夢何如?兩株瓊竹叫壹個魚塘。”。今天它們都不存在了。保存完整碑文為清代蔡琮的壹首詩:“喚魚自賞婆公昔,今朝雖有別趣;去泳池的時候揮揮手,沒有和他分享那份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