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談談教材
《上山》是高中必修語文第五單元第二單元杜甫三首詩的最後壹首。起到承上啟下的作用,是對前期詩詞鑒賞的延伸和提高,對後期宋詞鑒賞起到示範作用。《登高》是壹首七言律詩,實現了主觀感受與客觀意象的高度統壹。這首詩充滿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胡應麟稱贊這首詩為“古今七言詩之首。”因此,在講授本課時,應在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引導學生品味詩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會生活和古人的情感世界,領略古人獨特的審美情趣;掌握古詩詞鑒賞的方法,為提高高考古詩詞鑒賞能力做鋪墊。
第二,談談學習情況
高二學生在初中學過壹定數量的古詩詞,有壹定的古詩詞鑒賞基礎,但對詩詞的理解是膚淺的,除了背誦和記憶,並不註重詩詞本身的意象、意境和情感。因此,要加強對學生古詩詞閱讀的訓練,讓他們學會品味詩詞的意境,把握詩詞所表達的思想內容,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使他們受到陶冶後心情舒暢。
三、基於以上原因,本課程的立體化教學目標如下:
知識和技能
1.了解作者,整體感知詩歌,認識人和評論詩歌,把握全詩的脈絡。
2.反復閱讀,學習它在景物中抒發感情的表現技巧,體會詩的深意。
(2)流程和方法
1.通過查閱資料了解作者的作品。
2.通過設疑和討論來理解詩歌和欣賞詩歌。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我走進了詩人的情感,感受到了詩人對國家和人民的憂郁。
教學重點:
1.初步掌握詩歌鑒賞的方法和步驟:解題、釋句、入境、知行。
2.了解杜甫詩歌的藝術風格,並能熟練背誦。
教學難點:
在朗讀和朗誦中,感受詩人悲涼的內心世界,領略詩人獨特的審美情趣。
四。口語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
教學方法
1.情境導入法。多媒體展現深秋蕭蕭,重陽節,作者獨自登上講臺,憂國憂民憂身,帶領學生走進文本。
2.閱讀感知法。反復背誦有助於培養學生的語感,激發想象力,進入詩歌的意境。
3.分析方法和指導方法。由於學生知識積累有限,很難理解詩人悲秋的社會和國家。因此制作壹些課件,補充有關杜甫的重要信息和當時的歷史,並做必要的說明。
4.討論法。課堂教學過程是師生平等對話和心靈交流的過程。討論有助於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活躍課堂氣氛。
學習法律:
反復閱讀使學生能夠獨立思考和討論問題,從感知到理解,從“學”到“學”,掌握詩歌欣賞的基本方法,領略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培養想象力,感受詩人深沈的痛苦和憂慮。
第五,談談教學過程
情景介紹(投影屏幕、音樂欣賞)
1200年前的壹個秋天,在夔州河邊,壹位老人很擔心狐貍。在壹個本該是合家歡度的日子,重陽節,他拖著病怏怏的身體獨自來到了長江口的高臺上。風很冷,所有的樹都奄奄壹息,渾濁的河水洶湧澎湃,幾只孤獨的鳥在天空中打轉。遠處不時傳來猿猴的叫聲。面對這壹切,老人感慨萬千:半輩子碌碌無為,晚年窮困潦倒,獨自漂泊,還惦記著鄉下的戰亂。投球之間,唱壹首千古絕唱!妳能猜出這位老人是誰嗎?今天,我們走進這位老人,欣賞他的著名詩篇《登高》。
(投影項目)
(二)整體感知
1.介紹詩歌的作者和背景,以知人論詩。學生獨立完成,老師適當補充。(多媒體演示)
唐代詩人杜甫(712—770)文字優美。祖籍襄陽,河南珙縣人。因曾在長安城南少陵居住,自稱“少陵爺老”,被成都的嚴武推薦為經濟參謀,又被工部校對員袁外郎推薦。後人稱他為杜少陵和杜工部。他的詩歌深刻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所以他被稱為“詩史”,他也被稱為“詩聖”。作品有《望嶽》、《兩為路》、《黃河兩岸被皇軍收復》、《秋風破草堂》、《三官》、《三別》。
背景:這首詩寫於大歷二年秋天的重陽節。當時詩人離開成都,衣食無著,年老多病,住在夔州。他以湍急的水流、強勁的風和眾多的猿類而聞名。寫這首詩的時候,安史之亂雖然已經結束,但是地方軍閥乘機互相搶占地盤,社會還在混亂之中。
(三)指導閱讀
設計依據:學習詩歌重在閱讀,可以更好地理解詩歌的主旨,體會詩人的感受,更好地欣賞詩歌。)
怎麽讀比較好?1.老教師讀2。學生聽讀3。單獨閱讀。
(投影閱讀要領)
1.理性把握:要了解作者,了解詩歌的內涵,就要走進作者的內心,和他壹起* * *聲。
2.感性表達:語音、語調、表情、動作。
(4)詩歌欣賞
1.第壹句對聯是“長空疾風,猿啼鳥啼,碧湖白沙歸。”
(1)讓學生思考,這句話中的“六景六色”是什麽?
清晰:對仗工整,語言精煉。四字書寫由風、天、猿、沙、鳥六景六色組成,分別用急、高、悲、清、白、飛回來來描述。
(2)教師指導,師生* * *互相討論。
句子結構很契合,渲染了秋天的緊迫感。《風急》、《天高》、《猿哀》都是仰視,《朱慶》、《沙白》、《飛回來》,從俯視到仰視。在這個球場上,秋風迎面吹來,放眼望去,天高雲淡,猿猴歡唱,沙在地上,鳥在空中,讓人置身於無盡的秋意之中。風景飽滿,視野開闊,胸懷寬廣。
2.顓頊:“落葉如瀑,長江江蘇滾滾來”。
這句話只寫了兩種風景,落花樹和長江。從落木,我想到樹,從樹和人,我想聯系到杜甫這裏來聯想。杜甫看到落葉,以為自己像壹棵樹。這是他的晚年,也是他生命的秋天。“為什麽漂移?”人生苦短。作者寫這首詩的時候已經55歲了,這是他去世前三年寫的。
如果“落花樹蕭蕭”是指人生短暫,那“長江無盡”呢?這提醒我們“逝者如斯,不舍晝夜。”面對湍急的河水,作者無奈地感嘆時光如水,人生難成。但作為壹個胸懷寬廣的現實主義詩人,他不僅無奈,還是無法理解短暫的人生。他懂得自然規律,能突然治療。這足以讓我們看到他的寬宏大量和寬廣胸懷。起到烘托氣氛,渲染悲傷的作用。
3.項鏈“我從三千英裏外趕來。現在帶著秋天的悲傷,帶著我百年的悲哀,我獨自爬上這個高度”
在欣賞這句話的時候,我給同學們出了壹道題:這幅對聯包含八個意思。妳能讀多少?試著做壹個具體的分析(投影顯示)
清:萬裏——漂泊遠方——為秋傷心——當時傷心——傷心。
參觀-流浪-悲傷總是參觀-長途旅行-悲傷
百歲年齡-悲傷和疾病-衰退-悲傷
臺灣的高度-它的位置-舞臺上獨自悲傷-沒有親人朋友-悲傷
作者把兩副對聯的現實描寫中所包含的感情表現得很清楚。長期耐受最容易傷秋,很多患者寧願上臺。《萬裏》和該書第壹部分的“無盡”照片顯示了時間的久遠;詩人表達了自己在時間和空間上的痛苦。這不是壹般的鄉愁,是生命有限的方覺秋的悲哀。詩人分明是在感嘆有限生命與永恒存在的深刻矛盾,以及面對生命矛盾的種種無奈。
4.尾聯:“苦盡甘來,苦盡甘來,心痛疲憊是我酒裏的壹層厚塵。”尾關節和頸關節緊密相連,因果相同。“苦、苦、恨”這個詞含義豐富。詩人憂國憂民憂身,愁白了。他想借酒來驅散這無盡的悲傷,卻因病戒酒。再添壹恨,無限哀愁。
白天唱歌喝酒,在綠色的春日,那是我回家的開始。《九天》:“重陽獨飲壹杯酒,病時爬江爬石。”為什麽這裏說“心痛和疲憊是我酒裏的壹層厚厚的灰塵”?杜甫愛喝酒,我們學過的詩詞有:
(5)思考與探索(結合作者生活、學生討論和教師指導)
1.如何理解杜甫的《悲秋》?
當它與旅行的悲傷、家國的悲傷、人生經歷的情感融為壹體時,就顯得更加陰郁和沈重。
2.試總結杜甫晚年律詩的特點。這首詩的前兩句是寫風景的,後兩句是寫情懷的。全詩充滿了感情和場景。突破早期較為寫實的風格,不拘泥於現實生活本身,融合奇妙的構思、凝練的詩句、絢爛的色彩、深遠的意象,升華思想感情,追求藝術美和空靈自由。
(6)作業:
看誰背了很多杜甫名句,同桌互查。
第六,課堂評價
在學生能夠整體把握詩歌的脈絡,了解詩人的生活經歷和寫作背景的前提下,品味詩歌情境,進入詩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苦悶情懷。並通過反復閱讀,學習情景中有感情的文字的表達技巧,從而領略詩歌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