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1898.11.22—1948 . 8 . 12)現代散文家、詩人、文學研究者。原名華子,名秋實,後改名子清,字沛縣。原籍浙江紹興。筆名余傑、白翔、白水、白質等。1898 165438+10月22日出生於江蘇東海;因為我爺爺和父親長期定居揚州,所以自稱揚州人。小時候在私塾讀書,深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1912進入中學,1916考入北京大學預科學院,次年升入本科哲學系,1920完成課程後提前畢業。朱自清寫了近30種書,200多萬字,其中大部分是明凱書店(1953)出版的《朱自清文集》。此外,朱自清古典文學專輯自1981起發布。其他選本有《朱自清作品選》(1951)、《朱自清詩歌選》(1955)。原籍浙江紹興1898 165438+10月22日(光緒二十四年十月初九),江蘇東海(今連雲港市海州區)人,原名朱姿樺,江蘇揚州人。他是詩人、現代散文家、學者、民主鬥士和愛國知識分子。1920北大畢業,後來來清華任教。因為三代定居揚州,畢業於江蘇八中(現揚州中學),在揚州當老師,所以自稱“揚州人”。他的孫子現在生活在揚州,從事文化工作。還在浙江省臺州中學任教,親手種植紫藤,後來成為臺州中學的校花。朱自清的祖父朱澤宇,本名於,因繼承朱家而改姓。為人謹慎,清光緒年間在江蘇東海縣任審判官10余年。朱自清故居新址啟用。
朱自清在揚州生活了13年,在揚州度過了童年和少年時代。他對這種古城生活的感受是微妙而復雜的。大概是生活太單調了,所以他後來說,童年的記憶只是“細細的影子”,“像被洪水沖刷過壹樣,孤獨到了驚人的程度![1]“然而,在漫長而曲折的人生旅途中,童年畢竟是第壹個“驛站”。我爸爸的名字叫洪鈞,他的字是小坡。他娶了周,是個秀才。光緒二十七年(1901),朱鴻鈞從東海到邵伯鎮,屬揚州府。兩年後,全家遷居揚州城,定居揚州。朱自清1912進入高中,1916順利進入北大預科,1919年2月出版處女作詩集《睡吧,小人兒》。1920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31年,他留學英國,漫遊歐洲。回國後寫了《歐洲雜記》。並參加了拒絕接受美國救濟食品的活動。他本來就有胃病,身體更虛弱了。他最終在50歲時死於貧困。朱自清和陳竹隱。
朱自清的作品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書寫社會生活,抨擊黑暗現實。2.主要描寫個人和家庭生活,表現父子、夫妻、朋友之間的人情關系。3.壹組以自然風景為基礎的抒情作品。朱自清作品27部,篇幅約1.9萬字,包括詩歌、散文、文學批評和學術研究。大部分收入是明凱書店1953出版的朱自清文集四卷。從65438年到0988年,江蘇教育出版社收集、整理並出版了六冊朱自清全集。雖然朱自清在五四以後才開始寫新詩,但1923發表的《槳影燈影下的秦淮河》顯示了他在散文創作上的才華。從此,他致力於散文創作,並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1927寫的《背影》和《荷塘月色》都是家喻戶曉的佳作。1928發表的紀實散文《回來》使朱自清成為當時著名的散文作家。他的著名詩集有《痕跡》,散文集有《背影》、《妳和我》、《荷塘月色》、《匆匆》,都是膾炙人口的佳作。文藝作品有《詩情畫意辨》《雅俗共賞》等。還有“綠”和“春”。其中作品《春天》被收錄在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11課,《背影》被收錄在八年級語文書第壹冊。其中《匆匆》進入人教版六年級第二課。《荷塘月色》等優秀作品也被收入西施版教材。
茅盾(1896七月四日-1981三月二十七日),原名沈德鴻,名閆冰。漢族,浙江嘉興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和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的先驅之壹,中國革命文藝的奠基人之壹,父親在他十歲時去世。中國很多作家、政治家的“啟蒙老師”都是守寡的母親,茅盾就是被母親養大的。七歲時,茅盾隨父親去了他的家庭學校,父親親自指導他學習新東西。8歲時,父親病重,到烏鎮立誌小學讀書,後轉學到優才高級小學。從他留存的作文中,可以看出他表現出憂國憂民、強身祛邪的思想。13歲,在母親的幫助下,他登上了湖州的火車,結束了童年,開始了中學生活。16歲,秀才,熟讀中醫,思想開放的改良派,頗有復學之功。在北京大學完成預科課程後,他無法繼續深造。他加入上海商務印書館,改革老式《小說月報》,成為文學研究會首席評論家。他的知識和才能被總經理和編輯部主任發現,被調到中文系幫助孫老先生合作翻譯。茅盾壹個月就翻譯完了壹本很受年輕人歡迎的書,取名《衣服》,然後又翻譯了《吃住》,後來還幫他編了壹本《童話》雜誌。這是茅盾開始文學創作的第壹站。1918年寫了童話《尋歡》,童話作品有《懷國》。此時,他參加了上海* * *制作組,成立了中國* * *制作黨,赴廣州出席國民黨第二次代表大會,並任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宣傳部代理部長是毛澤東。兩國合作破裂後,他從武漢流亡上海、日本,開始寫處女作《日蝕(幻滅、動搖、追求)》和《虹》,於是拿起了小說家的筆。這種上層政治鬥爭的經歷,鑄就了他對文學的時代概括和整個社會視野,他早期作品的主題也是取自於此。他在左聯時期寫了長篇小說《子夜》、短篇小說《林家堡》、農村三部曲(春蠶、秋收、殘冬)。抗戰時期遊歷香港、新疆、延安、重慶、桂林等地,出版了《腐蝕》、《霜葉紅如二月花》、《鍛煉》、《清明節前後》、《子夜》等小說。文藝界慶祝他的五十歲生日,他的名聲越來越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文聯副主席、文化部部長、作家協會主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他很難壹下子創作出來。
巴金的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著名小說《激流三部曲》之壹的《家》在《泰晤士報》連載。愛情三部曲:霧、雨、電。隨筆集隨想(包括隨想、探索集、真相集、病集、無題集)。巴金
現代文學家、現代翻譯家、現代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壹,中國現代文壇巨匠,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政協副主席。巴金在1927年完成了他的第壹部中篇小說《死》,在1929年《小說月報》發表後引起強烈反響。主要作品有《死日》、《新生》、《撒丁島》、《萌芽》以及著名的《激流三部曲》,1931在《泰晤士報》連載。1982獲得“國際但丁文學獎”。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中國現代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品之壹。作品《給家鄉孩子的信》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六年級課文。巴金被稱為“世紀老人”。壹位詩人王火在《慶祝百歲》中寫道:時光如水,巴金如金。真愛,深情。誌存高遠,認識到舉重和舉重壹樣容易。作大作,淡泊太平。曲終人散,夏歡在庭。人唱長壽,仁者老。發表聲明,造福世界,造福人民。像鶴,像松,長壽常青。100歲,中國慶祝。海上擠滿了人,天上有星星。
季羨林(1911 2009年8月6日-7月11),字為“”和“齊”。中國著名作家、語言學家、教育家、社會活動家、翻譯家、散文家,精通12語言。歷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學部委員、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2009年7月11日,北京時間8點50分,國學大師季羨林在北京301醫院逝世,享年98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