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量的詩歌中,我們發現詩歌中出現的顏色詞主要有:紅、綠、黃、白、黑、紫、金、銀等。,而‘紅’可以用相同或相似的‘朱、丹、品紅、紅’等代替。,而“青”也可以換成翠、青、碧。表示深淺、明暗、新舊的形容詞也可以加在這些顏色詞前。如新綠、暗紅、殘紅。另外,詩中還有壹些詞,如“春色”、“秋色”、“絕色”,雖然沒有特指某壹種顏色,但都很籠統。構成了絢麗多彩的藝術境界。那麽,這些文字是如何塑造形象,烘托意境的呢?
我們知道,文學藝術中使用的色彩不再是單純的自然色,而是融入了作者主觀感受的形象,即意象,它往往是由表現色彩的詞語和表現色彩豐富的事物的詞語組成的,如“紅花”、“碧波”。在壹個夢裏,秦觀把兩組顏色用在了壹起,黃色的喙啄著紅色的花,燕尾點綴著綠色的皺紋。色彩清晰和諧,不僅直觀地引起讀者對色彩的聯想,而且增加了意境,生動地展示了如畫的春色,表達了作者歡快的心情。從這首詩中,我們也可以看出詩人在運用色彩時非常註重搭配。這也是許多詩人常用的藝術手法,使他們相互對比。比如杜甫的“野徑雲皆黑,河船皆明”,李賀的“烏雲壓城欲摧,鐵甲照日”,都是用大塊的黑色,以暗色調為背景,亮點。明暗差別很大,形成色彩鮮明的畫面,給人以藝術享受。古詩詞中除了黑白、明暗的對比,往往還有紅(暖)和綠(冷)兩種顏色,如“紅樹青山雕零,長郊草無盡”(歐陽修《遊樂亭》),“綠肥紅瘦”(李清照《如夢》)和“枝間新綠多,肖磊藏壹點紅”。這些作者可能用“紅”來對比“綠”,使“綠”更加突出;或者用“綠”來撐“紅”,讓紅色更耀眼;或紅綠相映,意象分明,達到“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完美境界。
牛頭不對馬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