鳥驚鼠竄。
鳥驚鼠竄,漢語成語,拼音是niǎo jīng shǔ cuàn,意思是形容驚恐逃竄。出自《明史·艾萬年傳》:“賊衣食易盡,生理壹絕,鳥驚鼠竄。”作謂語、定語、狀語;用於失敗。
鳥驚鼠竄的成語典故:相傳古代有壹次,壹只鳥因為受到驚嚇飛起來,附近的鼠群也跟著驚慌地跑動起來,形成了壹幅鳥驚鼠竄的景象。這個典故用來形容人們在面臨危險或緊急情況下,因為恐懼而同時逃散的情景。
成語的特點
1、語言簡明:成語的語言簡練精煉,壹般由四個字組成,很容易進行記憶和使用。
2、意義明確:成語的意義表達準確,含義深刻且傳神,常常用來形容壹個事物或表達壹個情境。
3、歷史文化背景:成語往往來源於歷史、傳說和文化領域,可以用來解釋歷史文化背景下發生的事件和社會現象。
4、富有表現力:成語不僅在表達中短小精悍,同時也能夠達到很高的修辭效果,有豐富的表現力和意境感。
帶有動物的成語:
1、鼠目寸光、牛鬼蛇神、虎視眈眈、望子成龍、龍飛鳳舞、蛇蠍心腸、馬到成功、羊腸小道。
2、猴年馬月、雞毛蒜皮、投鼠忌器、老牛舐犢、放虎歸山、狡兔三窟、畫龍點睛、畫蛇添足。
3、萬馬奔騰、亡羊補牢、沐猴而冠、聞雞起舞、抱頭鼠竄、小試牛刀、龍騰虎躍、烏飛兔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