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飯之恩,這壹成語出自《史記·淮陰候傳》,說的是韓信年青時的故事。韓信,西漢初期著名軍事家,江蘇淮陰人。秦末農民起義時初屬項羽部下,因未得重用繼歸劉邦。相傳韓信年青時期,因家境貧苦,生活撩倒,曾受過“胯下之辱“。韓信曾在壹個亭長家裏宿食。亭長的妻子有意不給他吃飽,借以錘煉意誌。壹日,韓信來到城外釣魚,因三餐不食餓得慌,在河邊洗衣的壹位老婦同情他,主動供給飯食。韓信發誓說:“我將來壹定報償您的恩德。“後來,韓信被劉邦封為楚王,他回到淮陰,即拿出千金重賞漂母,報答她的“壹飯之恩“。
據《水經註》載:“淮水右岸即淮陰,昔韓信釣於此“。韓信釣臺位於今江蘇省洪澤湖淮陰縣碼頭鎮,湖中港汊縱橫,水草茂密,為淡水魚類繁育場所,此地乃是人們極好垂竿的地方。
漂母墓位於淮陰縣碼頭鎮東約三華裏處,俗稱泰山墩。
北魏酈道元在其所著的《水經註.淮水》中寫道:“淮陰故城東西兩冢(冢:墳墓)西者漂母冢也,周回數百步,高十余丈。”現墓直徑50米,高20米,仍顯得格外壯觀。墓北有石碑兩方,其壹碑高1.25米,寬0.6米,建於民國十九年,正碑上刻“漂母墓”三字,並有附文,記載漂母食信於淮陰的事跡。其二側碑是清光緒三十二年為護墓而立,上刻“遵奉清河縣憲李‘漂母古墓禁止取土’,批示嚴禁,並責承該鄉保,實力保護,光緒三拾貳年肆月拾三日”。
興漢三傑之壹的韓信,出生在淮陰縣碼頭鎮。《史記》載:“信年少落魄,曾約(釣魚)於淮陰城下,漂母見信饑於食數十日”,便以食賜之,並激勵韓信上進。秦未,韓信輔佐劉邦得天下,受封楚王,都下邳,念念不忘漂母之恩,贈千金以報,可惜漂母已逝,“增陵以報母”,韓信傳達室令部屬取土圓墳,築成此冢。
淮陰天節孝祠,以正堂祀漂母,歷代文人墨客慕名憑吊,唐代詩人劉長卿吟詩雲:“昔賢懷壹飯,茲了已千秋,古墓樵人識,前朝楚水流,諸萍行客薦,山木杜鵑愁,春草年年綠,王孫此舊遊。”
在碼頭鎮上原還有漂母祠,當時的祠堂前臨淮水,廟畫母像,門額上橫寫道:千金壹嫗。聯雲:姓名隱同黃石遠,英雄設在贊侯先。現祠堂已毀而古墓尚存。
註:另外,在現老淮安即淮安市楚州區蕭湖還有壹處韓候釣臺。不知何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