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股啖君成語典故——“驪姬之亂”後,奉公子重耳出亡,重耳逃入衛國國境時,頭須偷光了重耳的資糧,逃入深山。
重耳無糧,饑餓難行,介子推毅然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供養重耳。在重耳落難之時,介子推如此肝腦塗地,忠心耿耿,也成就了他的忠義之名,史稱“割股奉君”或“割股啖君”。
出自漢代韓嬰《韓詩外傳》。
擴展資料
割股啖君典故人物
1、介子推
又名介之推,後人尊為介子,春秋時期晉國(今山西介休市)人,生於聞喜戶頭村,長在夏縣裴介村,因“割股奉君”,隱居“不言祿”之壯舉,深得世人懷念。
死後葬於介休綿山。晉文公重耳深為愧疚,遂改綿山為介山,並立廟祭祀,由此產生了(清明節前壹天)“寒食節”,歷代詩家文人留有大量吟詠緬懷詩篇。
2、重耳
姬姓,名重耳,是中國春秋時期晉國的第二十二任君主,公元前636年至前628年在位,晉獻公之子,母親為狐姬。晉文公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中第二位霸主,也是上古五霸之壹,與齊桓公並稱“齊桓晉文”。
晉文公初為公子,謙虛而好學,善於結交有才能的人。驪姬之亂時被迫流亡在外十九年,前636年春在秦穆公的支持下回晉殺晉懷公而立。晉文公在位期間任用狐偃、先軫、趙衰、賈佗、魏犨等人實行通商寬農、明賢良、賞功勞等政策,作三軍六卿,使晉國國力大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