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描寫打仗的成語

描寫打仗的成語

成語標題 成語解釋

鞍馬之勞 鞍馬:鞍子和馬,指長途跋涉或打仗。形容旅途或戰鬥的勞苦。

出處: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二十二回:“耳不聞兵戈之聲,眼不見伐之事,身不受鞍馬之勞,心不懸勝敗之擾。”

被甲執兵 甲:古代打仗時軍人穿的護身衣服。兵:兵器。身穿護身衣服,手握武器。指全副武裝。

出處: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誡兵》:“吾見今非昔比世士大夫,才有氣幹,便倚賴之,不能被甲執兵,以衛社稷,但微行險服,逞弄拳腕。”

兵聞拙速 指用兵打仗當求速勝而不計戰法的巧拙。

出處:《孫子·作戰》:“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

不敗之地 原意是指善於打仗的就有取勝的把握,不會落到挫敗的境地。後泛指辦事有成功的充分把握。

出處:《孫子·軍形》:“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

單槍匹馬 原指打仗時壹個人上陣。比喻行動沒人幫助。

出處: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倒置幹戈 把武器收藏起來,不再打仗。

出處:《史記·留侯世家》:“倒置幹戈,覆以虎皮,以示天下不復用兵。”

鬥而鑄兵 臨到打仗才去鑄造兵器。比喻行動不及時。同“鬥而鑄錐”。

出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呼?”壹本作“鬥而鑄兵”。

鬥而鑄錐 臨到打仗才去鑄造兵器。比喻行動不及時。

出處:《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呼?”

解甲歸田 解:脫下;甲:古代將士打仗時穿的戰服。脫下軍裝,回家種地。指戰士退伍還鄉。

出處:高陽《清宮外史》上冊:“同時有些宿將,解甲歸田以後,大起園林,廣置姬妾,正在享福。”

連戰皆捷 ①打仗接連取得勝利。②今多指體育比賽或考試等接連取得好成績。

臨陣磨刀 臨:到、快要;陣:上陣打仗。到快要上陣打仗時才磨刀磨槍。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70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臨陣磨槍 臨:到,快要;陣:陣地、戰場;槍:指梭鏢、長矛壹類的武器。到了快要上陣打仗的時候才磨刀擦槍。比喻事到臨頭才匆忙準備。

出處: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七十回:“‘臨陣磨槍’,也不中用!有這會子著急,天天寫寫念念,有多少完不了的?”

臨陣脫逃 臨到打仗時逃跑了。也比喻到了緊要關頭退縮逃避。

出處:明·徐光啟《疏辯》:“在法,初逃者從重捆打,再逃則斬矣;臨陣脫逃,初次即斬矣,亦求危其怨乎。”

屢戰屢敗 屢:多次。多次打仗多次失敗。

出處:《晉書·桓溫傳》:“殷浩至洛陽修復園陵,經涉數年,屢戰屢敗,器械都盡。”

馬入華山 表示天下太平,不再打仗。

出處:《書·武成》:“乃偃武修文,歸馬於華山之陽,放牛於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能征慣戰 形容作戰經驗豐富,很能打仗。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四十三回:“足智多謀之士,能征慣戰之將,何止壹二千人。”

匹馬單槍 原指打仗時壹個人上陣。現比喻行動沒有人幫助。

出處:五代·楚·汪遵《烏江》詩:“兵散弓殘挫虎威,單槍匹馬突重圍。”

有勇無謀 只有勇氣,沒有計謀。指做事或打仗只是猛打猛沖,缺乏計劃,不講策略。

出處:唐·陸贄《論兩河及淮西利害狀》:“(王)武俊蕃種,有勇無謀。”

戰不旋踵 旋:轉。踵:腳後跟。打仗時不向後轉。形容勇猛向前。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處:《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知己知彼 原意是如果對敵我雙方的情況都能了解透徹,打起仗來就可以立於不敗之地。泛指對雙方情況都很了解。

出處:《孫子·謀攻》:“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紙上談兵 在紙面上談論打仗。比喻空談理論,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也比喻空談不能成為現實。

出處:《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記載:戰國時趙國名將趙奢之子趙括,年輕時學兵法,談起兵事來父親也難不倒他。後來他接替廉頗為趙將,在長平之戰中。只知道根據兵書辦,不知道變通,結果被秦軍大敗。

化幹戈為玉帛 幹戈:指打仗;玉帛:玉器和絲織品,指和好。比喻使戰爭轉變為和平。

出處:《淮南子·原道訓》:“昔者夏鯀作三仞之城,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壞城平池,散財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賓服,四夷納職,合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

如入無人之境 境:地方。象到了沒有人的地方。比喻打仗節節勝利,沒有遇到抵抗。

出處:宋·歐陽修《再論置兵禦賊劄子》:“及壹旦王倫張海等相繼而起,入州入縣,如入無人之境。”

鞍不離馬,甲不離身 甲:鎧甲,古人打仗時穿的護身衣。馬不卸鞍,人不解甲。處於高度警惕狀態。

出處:唐《敦煌變文集·卷壹·漢將王陵變》:“鞍不離馬背,甲不離將身。”

養兵千日,用兵壹時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壹下用出來。

出處:《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壹日而不備。”

養兵千日,用在壹朝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壹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壹朝”。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六十壹回:“盧俊義聽了大怒道:‘養兵千日,用在壹朝!我要妳跟我去走壹遭,妳便有許多推故。’”

養軍千日,用軍壹時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壹旦用兵打仗。同“養軍千日,用在壹朝”。

出處: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二折:“我養軍千日,用軍壹時。空有滿朝文武,那壹個與我退的番兵!都是些畏刀避箭的。”

養軍千日,用在壹朝 指長期供養、訓練軍隊,以備壹旦用兵打仗。

出處:《秦並六國平話》卷上:“王賁啟奏曰:‘告陛下,養軍千日,用在壹朝。’”元·高文秀《澠池會》第三折:“主公,可不道,養軍千日,用在壹朝。為臣子要盡忠報國也呵!”

養軍千日,用在壹時 平時供養、訓練軍隊,以便到關鍵時刻用兵打仗。指平時積畜力量,在必要時壹下用出來。

出處:《南史·陳暄傳》:“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壹日而不備。”

運用之妙,存乎壹心 意思是擺好陣勢以後出戰,這是打仗的常規,但運用的巧妙靈活,全在於善於思考。指高超的指揮作戰的藝術。

出處:《宋史·嶽飛傳》記載,嶽飛對宗澤說:“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壹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