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釜底抽薪”的“釜”是指鍋。
釜底抽薪出自《三十六計》第十九計,釜是指古代的壹種鍋,薪指的是柴火。意思是把柴火從鍋底抽掉,使其無法加熱,能使水止沸,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也指在暗中搞破壞,例如在戰爭中常使用襲擊敵人後方基地、倉庫,斷其運輸線等戰術,也可以收到釜底抽薪的效果。類似的成語有揚湯止沸、落井下石。
《三十六計》第十九計釜底抽薪,指從鍋底抽掉柴火。《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鬥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壹。
釜底抽薪,語出北齊魏收《為侯景叛移梁朝文》:“抽薪止沸,剪草除根。”古人還說:“故以湯止沸,沸乃不止,誠知其本,則去火而已矣。”這個比喻很淺顯,道理卻說得十分清楚。水燒開了,再兌開水進去是不能讓水溫降下來的,根本的辦法是把火退掉,水溫自然就降下來了。
此計用於軍事,是指對強敵不可用正面作戰取勝,而應該避其鋒芒,削減敵人的氣勢,再乘機取勝的謀略。釜底抽薪的關鍵是善於抓住主要矛盾,很多時候,壹些影響戰爭全局的關鍵點,恰恰是敵人的弱點。指揮員要準確判斷,抓住時機,攻敵之弱點。比如糧草輜重,如能乘機奪得,敵軍就會不戰自亂。三國時的官渡之戰即是壹個有名戰例。
釜底抽薪的典故:
南北朝的時候,東魏大將軍侯景舉兵反叛,遭到朝廷軍隊的攻打。侯景於是投降江南的梁武帝蕭衍,請蕭衍前來增援,結果又被慕容紹宗指揮的東魏軍隊打敗。侯景最後只得帶著剩下的幾百人投降梁朝。東魏的魏收為這事寫了篇奏章。
他指出對侯景這樣反復無常的人,必須抽薪止沸,剪草除根。然而梁武帝沒有接受這壹勸告。後來侯景果然又叛變了梁朝。釜炊事用具,即鍋。薪柴草。這個成語比喻從根本上解決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