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俗語等之所以含意模糊,令人費解,主要是在流傳的過程中,語意發生訛變的結果。只要把它們的原來形式和意義尋找出來就會迎刃而解。
例如:
1、“有眼不識金鑲玉”。本作“有眼不識荊山玉”。荊,指古代楚國或楚地;“荊山玉”,指卞和在荊山發現的璞玉。
2、“跳到黃河也洗不清”。本是壹句歇後語,原來是“跳到黃河--洗不清”,因為黃河水中含大量泥沙,十分渾濁,跳進黃河中,要洗凈身上的汙穢是不可能的。比喻壹個人難於洗刷凈自己身上的汙點。後來訛變為“跳到黃河也洗不清”。
3、“不見棺材不落淚”。本作“不見親棺不落淚”,並不是見了任何棺材都落淚。訛變為“不見棺材不落淚”。如果不管誰的棺材,只要見到就落淚,自然令人莫名其妙,啼笑皆非。
4、“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本作“舍不得鞋子打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訛變為“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不但使人聽到看到觸目驚心,而且與原來含義大相徑庭,試問,誰家願意、舍得為打狼拋棄孩子呢?真是笑談。
5、“不到黃河心不死”。本來是“不到烏江心不死”。烏江,今名烏江浦,在安徽省和縣東北,是項羽自刎的地方。“不到烏江心不死”這句俗語訛變為“不到黃河心不死”,不但將“烏江”換成了“黃河”,使人無從索解,而且改變了原來的含義。
6、“無毒不丈夫”。不少人認為,“無毒不丈夫”是由“量小非君子,無獻花(0)+1(本文系lirihuayu首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