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戰國成語典故十個如下:
1、拔苗助長
春秋時,有個急性子農夫,他插下秧苗後,好幾天也不見秧苗長高,心裏著急,就把自己田裏的秧苗挨個都拔高了壹些。他累得筋疲力盡,回到家裏,得意地對兒子說:“我幹了壹天,總算幫助秧苗長高了壹些。”兒子連忙跑到田邊去看,只見秧苗全都被太陽曬得枯死了。
2、壹鳴驚人
春秋時,楚莊王當國君的前三年,只知享樂,不管國事。申無畏出了個謎語讓他猜:“有只大鳥,三年不飛也不叫,這是什麽鳥?”楚莊王笑著說:“這只鳥,要麽不飛不鳴,要飛就直沖雲霄,壹叫就讓人震驚。”從此,他勵精圖治,成為霸主。
3、風吹草動
春秋時,楚國的伍子胥被楚平王追殺,他逃到昭關。由於楚軍在關口盤查很嚴,他出不了關。因為著急和憂愁,壹夜之間他的須發全都變白了。憑著相貌短時間內的巨大變化,他混出了昭關。逃亡的路上,他經常在蘆葦和草叢裏穿行,由於精神高度緊張,稍有風吹草動,他就趕緊躲起來。
4、風雨同舟
春秋時,吳、越兩國相鄰,但彼此之間爭端不斷,戰爭頻繁。有壹次,兩國的人同乘壹條船渡江,船到江心,狂風突起,大浪滔天,眼看著就要翻船。在這危急時刻,人們忘記了過去的仇恨,齊心協力,***同排除險情,使渡船安全地到達了岸邊。在船上的兩國人就像壹家人壹樣。
5、甘拜下風
春秋時,秦、晉兩國之間發生了戰爭,結果晉軍大敗,晉惠公也被秦俘獲。秦穆公對晉國的君臣們說:“盡管晉惠公忘恩負義,但我是不會將妳們當俘虜押回秦國的。”晉國的大臣們說:“我們是跪在您的下風頭,希望您在上風頭說的話能算數。
6、天羅地網
春秋時,楚平王聽信大臣費無忌的讒言,要殺害太子的師傅伍奢和他的兒子伍子胥。太子連夜告訴了在樊城做守將的伍子胥。當第二天費無忌的兒子來騙伍子胥回都城時,伍子胥將他痛打壹頓,說:“如果不是太子告訴真相,我就被騙入天羅地網了。”
7、守株待兔?
春秋時,宋國有個農夫在田裏看見壹只野兔撞在樹樁子上,折斷脖子而亡。他不費吹灰之力便吃到了兔肉。從那以後,他什麽農活兒也不幹了,天天守在樹樁子旁邊,等著撿兔子。可再也沒有野兔來撞這樹樁子,他的行為被人們當作了笑話。
8、無能為力
春秋時,秦國和晉國要組成聯軍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非常焦急。有人告訴他,有個叫燭之武的官員能夠勸說秦國退軍。國君立即召見了燭之武。燭之武對他說:“我年輕的時候就不如別人,現在年紀大了,就更沒有這個能力了。”
9、如釋重負
春秋時,季孫、叔孫和孟孫三個家族掌握了魯國的軍政大權。魯昭公為奪回權利,派兵去攻打季孫氏。叔孫氏和孟孫氏知道後,立刻前來救援。三家聯合起來,把昭公的軍隊打得大敗,昭公只得逃亡齊國。因為他原來已經失去了民心,百姓反而感覺像放下沈重的負擔。
10、安居樂業
春秋時,哲學家老子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非常不滿,提出了他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社會:國土面積小,人口稀少。人們不用坐車乘船到遠方去;沒有戰爭,人們不需要犧牲自己的生命;人人有自己喜歡的職業,吃得好,穿得舒服,住得安穩;與相鄰的國家望得見,但不相往來。
學習成語好處
1、豐富語言表達能力:成語是漢語的瑰寶,具有濃厚的文化底蘊和藝術魅力。學好成語可以豐富我們的語言表達能力,使我們在交流中更加準確、生動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提升閱讀理解能力:成語是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泛運用於文學作品、歷史記載等各個領域。學好成語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學作品和歷史故事,提升閱讀理解能力。
3、增強文化素養:成語是中國文化的瑰寶,背後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哲理和智慧。學好成語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增強自己的文化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