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黯然銷魂:黯然,心情沮喪的樣子,銷魂,靈魂離開了軀殼。
心情沮喪得好像失去了靈魂。形容極度的悲傷或愁苦。
2.百身何贖:百身,意為死壹百次;何,怎麽;贖,抵罪。意思是自身死壹百次也換不過來。
比喻對死者極其沈痛的哀悼。 3.安土重遷:安於本鄉本土,不願輕易遷移。
重,看得很重。 4.安步當車:古代稱人能安貧守賤。
現多用以表示不乘車而從容不迫地步行。安,安閑。
5.嗷嗷(áo)待哺(bǔ):形容受饑餓的悲慘情景。嗷嗷,哀號聲;哺,餵食。
6.哀鴻遍野:比喻 *** 呼號、流離失所的災民到處都是。哀鴻,哀鳴的大雁,比喻悲哀呼號的災民。
7.篳(bì)路藍縷:駕著柴車,穿著破舊的衣服去開辟山林。篳路,柴車。
藍縷,破衣服。形容創業的艱苦。
8.抱殘守缺:抱,堅持不放。守住陳舊、殘破的東西,不肯放棄。
原來比喻泥古守舊,現在比喻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 9.因循守舊:因循:沿襲;守舊:死守老的壹套。
死守老壹套,缺乏創新的精神。 10.白駒過隙:比喻時間過得很快,就駿馬在細小的縫隙前飛快地越過壹樣。
白駒,駿馬。 11.杯弓蛇影:比喻疑神疑鬼,妄自驚慌。
12.杯水車薪:用壹杯水去救壹車子著了火的柴。比喻無濟於事。
13.別無長(cháng)物:沒有多余的東西。形容窮困或儉樸。
14.不名壹文:名,占有。壹個錢也沒有。
形容極其貧窮。 15.不足掛齒:不值得壹提。
謙虛說法。 16.不足為訓:不值得作為效法的準則。
訓,準則。與教訓無關。
17.不可理喻:沒法跟他講道理。形容蠻橫或固執。
喻,使明白。 18.不脛而走:比喻消息傳得很快。
脛,小腿。指東西不見了用“不翼而飛”. 19.良莠不齊:指壹群人中好人壞人都有,側重於品質,不用於水平、成績等。
莠,狗尾草,比喻品質壞的人。不能用來指班級同學或者單位同事等。
20.不為(wéi)已甚:指對人的責備或處罰適可而止。已甚,過分。
不可厚非:不必過分指責。 21.不即不離:不接近也不疏遠。
即,接近。 22.不卑不亢:對待人有恰當的分寸,既不低聲下氣,也不傲慢自大。
卑,低下;亢,高。 23.不稂(láng)不莠(yǒu):比喻人不成材,沒出息。
稂、莠,田裏的野草。 24.不落窠臼:比喻有獨創風格,不落舊套。
25.不容置喙(huì):不容別人插嘴。喙,嘴。
26.不塞(sāi)不流,不止不行:比喻舊思想文化不予以破壞,新思想、新文化就不能樹立起來。 27.不以為然:不認為是對的,含有輕視意。
然,對,正確。 28.不以為意:不放在心上,不加註意。
表示對人、對事抱輕視態度。 29.不刊之論:形容不能改動或不可磨滅的言論。
刊,刪除,修改。也形容言論或文章的精當,無懈可擊。
30.不瘟不火:指戲曲不沈悶乏味,也不急促。瘟,戲曲沈悶乏味;火,比喻緊急、急促。
31.側目而視:斜著眼睛看人,不敢用正眼看。形容拘謹畏懼而又憤怒的樣子。
32.出神入化:形容技藝達到了絕妙的境地。 33.城下之盟:敵軍到了城下,抵抗不了,跟敵人訂的盟約。
泛指被迫簽訂的條約。 34.誠惶誠恐:誠:實在,的確;惶:害怕;恐:畏懼。
非常小心謹慎以至達到害怕不安的程度。古代下級對上級的客套話。
35.曾幾何時:時間沒有過去多久。 36.曾經滄海:比喻曾經見過大世面,不把平常事放在眼裏。
37.蠶食鯨吞:用各種方式侵占吞並。(蠶、鯨,名詞作狀語) 38.滄海壹粟(sù):比喻非常微小。
粟,谷子。 39.從善如流:接受善意的規勸,如同水流向下那樣迅速而自然。
40.大快人心:壞人壞事受到懲罰或打擊,使大家非常痛快。 41.大而無當:雖然大,但是不合用。
42.大智若愚:某些有才智有才能的人不露鋒芒,表面看來好像很愚笨。多含褒義。
43.大器晚成:指能擔當大事的人物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所以成功比較晚。 44.當仁不讓: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勇於承擔,不謙讓,不推托。
仁,正義,正義的事,引申為應該做的事。 45.得隴望蜀:比喻貪得無厭,含貶義。
46.登堂入室:比喻學識或技能由淺入深,循序漸進,逐步達到很高水平。 47.頂禮膜拜:比喻崇拜到極點,含貶義。
48.東山再起:東晉謝安退職後在東山做隱士,後來又出任要職。比喻失勢之後,重新恢復地位。
49.豆蔻年華:指女子十三四歲的年紀。 50.對簿公堂:簿,文狀、起訴書之類。
對簿,受審問。指公堂上受審。
2. 求高考解詩歌鑒賞題時常用的四字詞語,例如孤寂冷清古代詩歌鑒賞習慣用語
(壹)形象、觀點:
戀友思別,羈旅思鄉;懷才不遇,懷古詠史;鐘情山水,歸隱田園;
獻身邊塞,反對征戰;不慕權貴,傲岸不羈;心懷天下,憂國憂民;
矢誌報國,壯誌難酬;政治失意,仕途坎坷;達觀豪邁,超凡脫俗;
憤世嫉俗,消沈頹唐;神形兼備,惟妙惟肖;躍然紙上,呼之欲出.
(二)思想情感:
寧靜淡泊 恬淡閑適 壯懷激烈 追慕聖賢 孤憤難平 寂寞幽怨
憂郁失望 纏綿悱惻 甜蜜愉悅 嬉怒笑罵 感情細膩 摯切情深
(三)語言文字:
特色:
豪放雄奇 沈郁頓挫 直率天真 婉約含蓄 詼諧風趣 疊字疊詞 明白如話
平淡無奇 詞藻華麗 質樸清新 蒼涼雄渾 抑揚頓挫 形神兼備 窮形盡相
行雲流水 明快曉暢
作用:
深化主旨,畫龍點睛;意味深長,耐人尋味;不著壹字,盡得風流;平字見奇,常字見險;陳字見新,樸字見色;深沈動人,發人深省;言近意遠,蘊藉含蓄;音韻和諧,鏗鏘有力;淋漓盡致,回腸蕩氣;壹氣呵成,瑯瑯上口;余音繞梁,意味深長.
(四)表達方式:
敘述 描寫 議論 抒情(重點是描寫抒情)
描寫有:正側結合 動靜結合 點面結合 虛實結合
虛實結合:有者為實,無者為虛;有據為實,假托為虛;眼前為實,未來為虛
3. 語文詩歌鑒賞使用的四字成語ppt動靜結合 動靜的結合往往和襯托相關.它分為化動為靜和以動襯靜. 比如李白的《望廬山瀑布》“遙看瀑布掛前川”寫出了遙看瀑布的第壹眼形象,像壹條巨大的白練掛在山間,“掛”字化動為靜. 再如:王維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竹喧歸浣女,蓮動下漁舟.隨意春芳歇,王孫自可留.頷聯描寫皓月當空,青松如蓋,是靜景描寫,山泉清冽,流瀉山石之上,是動景描寫.山泉因雨後水量充足,流勢增大,從石上流過,淙淙有聲,以動襯靜,反襯出山中的寧靜.詩人描寫景物非常註重景物動態與靜態的相互映襯,可以動靜結合,也可以以靜寫動,以動寫靜,以動襯靜. 虛實結合 在古代詩歌鑒賞中虛與實是相對的,古代詩歌中的“虛”壹般有以下三類:神仙鬼怪世界和夢境,如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霓為衣兮風為馬,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已逝去之景之境,如蘇軾的《赤壁懷古》“談笑間,強弩灰飛煙滅”再現了火燒赤壁的史實;設想未來之景之境,如劉永《雨霖淋》“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實”在詩歌中即為實景、實事、實境. 古代詩歌中的“虛”與“實”相結合的作用壹般表現為:相反相成形成強烈的對比,相輔相成形成渲染烘托. 如:姜夔《揚州慢》“過春風十裏,盡薺麥青青.”中的虛景就為“春風十裏”寫往日揚州十裏長街的繁榮景象;實景為“盡薺麥青青”寫詞人所見的淒涼情形.壹虛壹實對比寄寓了詞人昔盛今衰的感慨. 再如:歐陽修的《踏莎行》“候館梅殘,溪橋柳細, 草熏風暖搖征轡. 離愁漸遠漸無窮, 迢迢不斷如春水. 寸寸柔腸,盈盈粉淚, 樓高莫近危闌倚. 平蕪盡處是春山, 行人更在春山外.”上闕寫實,通過初春景象反襯“行人”的離愁別緒,下闕寫虛,通過“行人”想妻子憑欄遠望,思念“行人”的愁苦之象寫了愁思,妻子思念丈夫,丈夫思念妻子,虛實相生,從而將離別愁緒抒發得淋漓盡致. 明暗、響寂結合 比如:鹿 柴(王維)“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返景入深林,復照青苔上.”前兩句正面描寫空山的杳無人跡,黃昏時候,山林不見人影,寂寥、空闊.偶爾聽到幾點人說話的聲音,非但沒有打破山之空,反而更顯得山之靜.後兩句明暗對比:壹縷夕陽射進蔚然深秀的樹林,落日余暉打在壹塊青青的苔蘚上,愈加觸發人幽暗的感覺.這裏為聲襯靜,用了襯托,也用了對比. ⑵抒情,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在文章或作品中的表白和抒發. ①情與景關系詩人寫詩來表達他的思想情感.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他需要寫景——自然界的或周圍闕景,來引起情,把情感傳達給讀者.情與景的處理很重要,如果處理得恰當,他就會激起讀者的感情,使讀者與他發生***鳴. 壹般情況下,景與情的關系通常有四種:以樂景寫樂情;以哀景寫哀情;以樂景寫哀情;以哀景寫樂情. 以樂景寫樂情 如:風人松(題酒肆) (宋)俞國寶 “壹春長費買花錢, 日日醉湖邊.玉驄慣識西湖路,驕嘶過沽酒樓前.紅杏香中歌舞,綠楊影裏秋千.暖風十裏麗人天,花壓鬢雲偏.畫船載得春歸去,余情付湖水湖煙.明日重扶殘醉,來尋陌上花鈿.”這裏寫春光明媚時,在杏花和綠楊中,遊玩的人帶了坐船遊,飲酒,歌舞.使讀者充分感覺到春遊的愉喜. 以哀景寫哀情 漢樂府《十五從軍征》“十五從軍征,八十始得歸. 道逢鄉裏人,家中有阿誰? 遙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從狗竇入,雉從梁上飛.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飯,采葵持作羹. 羹飯壹時熟,不知飴阿誰?出門東向看,淚落沾我衣. ” 寫老兵,由“十無從軍征,八十始得歸”寫起,著眼於他返鄉途中與到家後的情景,主要采用以哀景寫哀情的寫法,重在抒發其家破人亡、舉目無親的悲哀. 以樂景寫哀情 如:《臺城》 (唐)韋莊 “江雨霏霏江草齊,六朝如夢鳥空啼.無情最是臺城柳,依舊煙籠十裏堤.” 金陵就是南京.六朝是吳;東晉、宋,齊、梁、陳(公元 317—589年).這六個朝代都建都南京,都時間短暫.六朝以奢侈豪華著名.到唐朝時,六朝已經過去,其豪華已衰敗,因此唐朝詩人到南京吊古,總是為六朝哀傷感慨.詩人看到江雨霏霏,江草叢生,眼前壹片荒涼衰敗的景象,想到六代豪華已似夢幻壹樣過去,十分傷感.但是當他來到臺城,看見春光明媚,柳絮飛舞,煙籠十裏,他想到自然界的景色依舊這樣美好,而人事全非,往日的榮華—去不復返,另有壹番哀傷.因此這首簡短的詩,兼用情景陪襯與情景反襯這兩種手法來寫.這樣二者並用,加強了詩的感染力和效果,是很成功的作品. 以哀景寫樂情 如:《詩經?采薇》中:“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依依楊柳,美好春色留人沈醉,卻是黯然離別之際;雨雪霏霏,冰天坼地的寒冷,卻是征夫回鄉之時.《姜齋詩話》說:“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壹倍增其哀樂. 李白的《塞下曲》:“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為斬樓蘭.”前三聯寫塞下艱苦的環境條件和緊張的戰鬥生活,尾聯卻轉到寫將士奮勇殺敵的豪情,這種豪情也正是全詩的中心.這樣,我們感受到的,是不畏艱苦、有著鋼鐵般意誌的將士形象.這裏,所謂的“哀”景,既然是用來反襯豪情,就全然不。
4. 詩歌鑒賞常用成語垓下歌 項羽
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大風歌 劉邦
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1、對這兩首詩的鑒賞,不正確的壹項是
A 項羽詩的首句,運用誇張的手法,描繪了自己的英雄形象
B 項羽詩的二三句直抒胸臆,表達了內心的感受:失敗是天時不利,戰馬不肯奮勇前進
C 劉邦詩的第二句敘述了自己身登帝位,第三句抒情,表達了沒有勇士守邊的憂慮,有求賢之意
D 劉邦詩的首句,用象征手法,描繪平定 布叛亂的大軍凱旋時的自然環境
2、對這兩首詩的比較鑒賞,不正確的壹項是
A 這兩首詩都是即興之作,感於哀怒,緣事而發,是內心真情的流露
B 項羽詩是壹首英雄末路的悲歌,劉詩是壹首英雄得誌的凱歌
C 項羽詩有“千載不平之魚憤,劉詩表達了他既能創業又能守業的豪邁氣概
D 兩首詩的風格不同,不都是豪放的
秋夕 杜牧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3、對這首詩分析不恰當的是
A這首詩表現了壹位失意宮女生活的悠閑舒適和心情的孤獨淒涼
B第壹句寫秋夜微弱的燭光給屏風上的圖畫舔了幾分暗淡幽冷的色調,”冷“字是形容詞用做動詞
C古詩常用秋扇比喻棄婦。這裏”輕羅小扇"也象征持扇宮女被遺棄的命運
D這首詩采用景物烘托的手法,通過人物動作的描寫,來表現宮女的心情
早梅 齊己
萬木凍欲折,孤根暖獨回。前村深雪中,昨夜壹枝開。
風遞幽香出,禽窺素艷來。明年如應律,先發望春臺。
蔔算子 詠梅 陸遊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
無意苦爭春,壹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4、對這兩首詠梅作品,理解錯誤的是
A 《早梅》在煉字上卓有成效:正是“昨夜壹枝開”中的“壹”字,方顯“早梅”之早,如換為“數”字,則不及此言為妙
B”驛外斷橋邊“,交代了梅花生長的地點環境。因處在”驛外斷橋邊“,雖花開卻無人欣賞,更無人栽培。故因無主而深感寂寞
C詩人陸遊借”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兩句,直抒胸臆,表達了自己在風雨飄搖的動蕩時代力,內心的孤獨無助,和無限愁苦的情緒。
D在表現梅花頑強生命力時,兩篇作品都用環境做襯托:《早梅》借助的是萬木凍折和深雪夜色,《蔔算子》則借用了驛外斷橋邊和風雨黃昏。
5、下列成語使用恰當的兩項是
A讓國旗、軍旗和區旗遨遊太空這壹舉措的(始作俑者),是兩位在五星紅旗下成長的年輕人……
B斯韋四林杯終於回到了我們的懷抱!當普天(彈冠相慶)時,人們不得不佩服蔡振華用人上的眼光與膽量
C聽到這消息,他覺得天在旋,地在轉,頭重腳輕,身子(情不自禁)地搖晃起來
D這本拼湊起來的“名家”小說集中幾乎物精彩之作,只有壹兩篇還算(差強人意)。
E宋老師針對班上學生學習成績(良莠不齊)的現狀,講課時註意因材施教,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F學校力教學秩序整頓以後,以前那種不正常的師生關系也應該(改弦更張)了
G為進壹步提高服務質量,賓館領導規定,所有工作人員,對待每壹位賓客都要(相敬如賓)
H人才交流市場上,那些口才好、成績好的大學生在自我推銷的時候都能(侃侃而談),具有比較強的競爭力。
5. 高中古詩詞鑒賞題要有答案的20篇以上2010年高考題(10年全國卷Ⅰ)12.閱讀下面這首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詠素蝶詩 劉孝綽隨蜂繞綠蕙,避雀隱青薇.映日忽爭起,因風乍***歸.出沒花中見,參差葉際飛 .芳華幸勿謝,嘉樹欲相依.{註}劉孝綽(481-539):南朝梁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文名頗盛,因恃才傲物,而為人所忌恨,仕途數起數伏.(1)這首詠物詩描寫了素蝶的哪些活動?是怎樣描寫的?(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追隨著蜜蜂圍繞著綠色的蕙蘭飛,為了躲避黃雀藏在綠葉之中,在太陽的映照之下忽然爭著飛起,趁著風壹起歸去.在花中出沒,順著高低不同的綠葉飛翔.寫了素蝶的遠近高低不同方位的動作,采用細節描寫,以蜂、雀、日、風、花、葉作襯托.(2)這首詩有什麽含意?采用了什麽表現手法?(5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提示托物言誌,寫自己徒負才華,只能追隨他人,仕途起起伏伏,不能為人賞識,施展才能.(10年全國卷Ⅱ)12.閱讀下面這首宋詩,然後回答問題.(8分)夢中作①歐陽修夜涼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種花.棋罷不知人換世②,酒闌③無奈客思家.註①本詩約作於皇佑元年(1049),當時作者因支持範仲淹新政而被貶謫到潁州.②傳說晉時有壹人進山砍柴,見兩童子在下棋,於是置斧旁觀,等壹盤棋結柬,斧已攔掉.回家後發現早已換了人間.③酒闌:酒盡. (1)這首詩表現了作者什麽樣的心情?答; (2)妳認為這首詩在寫作上有什麽特色?答: (1)解析:本題考查評價文章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度. “路暗花迷”表現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結合註釋可知這是因為仕途失意所致,“無奈”“思家”等詞語則表現了無可奈何之情和渴望回家之情,故答案為:表現了①因仕途失意而對前途憂慮和無可奈何的心情;②希望脫離官場返回家鄉的心情(2)解析本題考查鑒賞文學作品的形象、語言和表達技巧.本詩最明顯的寫作特色是四個場景組合在壹起,壹句壹個場景;夜、笛、千山月,路、百種花,這些景物表達了作者對前途的迷茫,是以景寫情,情景交融;在修辭上使用了工整的對仗.故答案為:①壹句壹個場景;②以景寫情,情景交融;③對仗十分工巧.(10年北京卷)13.讀下面這首詩,完成1,2題.(7分)古風 (其三十九)李白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霜被群物秋,風飄大荒寒.榮華東流水,萬事皆波瀾.白日掩徂暉①,浮雲無定端.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棲鴛鸞③.且復歸去來,劍歌《行路難》. 註:①徂輝:落日余暉. 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 ③鴛鸞:傳說中與鳳凰同類,非梧桐不止,非練食不食,非醴泉不飲.①下列對本詩的理解,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A.前四句,寫詩人等高望遠,看到天高地闊、霜染萬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詩昂揚奮發的基調. B.詩中“榮華東流水”與李白《夢遊天姥吟留別》中的“古來萬事東流水”表達的意思有相似性.C.七、八句借助於描寫白日將盡、浮雲變幻的景象,形象而含蓄的表達了詩人對世事人生的感受.D.九、十句的意思是本應棲息於梧桐的鴛鸞竟巢於惡樹之中,而燕雀卻得以安然地宿在梧桐之上②結合全詩,簡述結尾句“劍歌行路難”所表達的細想感情.(4分)這是李白詩“登高望四海①”(《古風》其三十九).這首詩與《行路難》是同時期的作品.詩中借景寓情,抨擊統治者的昏庸腐敗.“梧桐巢燕雀,枳棘棲鴛鸞”,就是對權貴當道、才能之士被壓抑的混亂現象的揭露.①、四海,指天下.②、漫漫,廣闊無邊.③、被,覆蓋.大荒,廣闊的原野.兩句意為:秋霜覆蓋,萬物雕零;北風飄拂,原野荒寒.④、兩句意為:榮華富貴象東流水壹樣,轉瞬消逝;人間萬事如波浪起伏,變化多端.⑤、徂(cú)暉,夕陽的余輝.⑥、幟棘,有刺的灌木.鴛,通“鵷”.相傳鵷雛非梧桐不棲.兩句意為:梧桐本是鴛鸞棲息的樹木,現在卻被燕雀在上面作窠;幟棘本是燕雀集聚的地方,現在反成了鴛鸞棲身之處.⑦、歸去來,回去吧.東晉詩人陶明淵明不願逢迎權貴,棄官還鄉,曾作《歸去來辭》.《行路難》,樂府“雜曲歌辭”調名.兩句意為:還是回家去吧,彈劍高歌《行路難》.參考答案:(1)(3分) A(2)(4分)要點:對榮華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對黑白顛倒、小人得誌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對懷才不遇、壯誌難酬的自身遭際的激憤. (10年山東卷)14.閱讀下面這首古詩,回答問題.(8分)詠懷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籍林中有奇鳥,自言是鳳凰.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適逢商風①起,羽翼自摧藏.壹去昆侖西,何時復回翔.但恨處非位,愴悢②使心傷.[註]①商風:秋風. ②愴悢(liàng):悲傷.(1)詩中“清朝飲醴泉,日夕棲山岡.高鳴徹九州,延頸望八荒”四句體現了“鳳凰”怎樣的品性?(3分)(2)這首詩整體上運用了什麽表現手法,表達了怎樣的情感?請作簡要分析.(5分)譯文:據說在山間樹林中有壹種奇異的鳥,自己說是“鳳凰”.清晨醒來喝的是甘甜的泉水,傍晚棲息在高高的山崗上.它壹聲高吭的鳴叫可以響徹九州大地,伸長脖子可以遠望到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