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智謀故事成語

智謀故事成語

第壹計 瞞天過海

計名探源 事見《永樂大典·薛仁貴征遼事略》。唐太宗貞觀十七年,禦駕親征,領三十 萬大軍以寧東土。壹日,浩蕩大軍東進來到大海邊上,帝見眼前只是白浪排空,海 茫無窮,即向眾總管問及過海之計,四下面面相覷。忽傳壹個近居海上的豪民請求 見駕,並聲稱三十萬過海軍糧此家業已獨備。帝大喜,就便率百官隨這豪民老人來 至海邊。只見萬戶皆用壹彩幕遮圍,十分嚴密。豪民老人東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內 更是繡幔錦彩,茵褥鋪地。百官進酒,宴飲樂甚。不久,風聲四起,波響如雷,杯 盞傾側,人身動搖,良久不止。太宗警驚,忙令近臣揭開彩幕察看,不看則己,壹 看愕然,滿目皆壹片清清海水橫無際涯,哪裏是什麽在豪民家裏作客,大軍竟然已 航行於大海之上了!原來這豪民老人是新招壯士薛仁貴扮成,這“瞞天過海”計策 就是他設計策劃的。 “瞞天過海”用在兵法上,實屬壹種示假隱真的疑兵之計,用來作戰役偽裝, 以期達到出其不意的戰鬥效果。

第二計 圍魏救趙

計名探源 事見《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是講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公元前 354年,魏惠王欲釋失中山的舊恨,便派大將龐涓前去攻打。 這中山原本是東周時 期魏國北鄰的小國,被魏國收報,後來趙國乘魏國國喪伺機將中山強占了。魏將龐 涓認為中山不過彈丸之地,距離趙國又很近,不若直打趙國都城邯鄲,即解舊恨又 壹舉雙得。魏王從之,欣欣然似霸業從此開始,即撥五百戰車以龐涓為將,直奔趙 國,圍了趙國都城邯鄲。趙王急難中只好求救於齊國,並許諾解圍後以中山相贈。 齊威王應允,令田忌為將,並起用從魏國救得的孫臏為軍師,領兵出發。這孫臏曾 與龐涓同學,對用兵之法,諳熟精通。魏王用重金將他聘得,當時龐涓也正事奉魏 國。龐涓自覺能力不及孫臏,恐其賢於己,遂以毒刑將孫臏致殘,斷孫兩足並在他 臉上刺字,企圖使孫不能行走,又羞於見人。後來孫臏裝瘋,幸得齊使者救助,逃 到齊國。這是壹段關於龐涓與孫臏的舊事。且說田忌與孫臏率兵進入魏趙交界之地 時,田忌想直逼趙回邯鄲,孫臏制止說:解亂絲結繩,不可以握拳去打,排解爭鬥, 不能參與搏擊,平息糾紛要抓住要害,乘虛取勢,雙方因受到制約才能自然分開。 現在魏國精兵傾國而出,若我攻魏國,那龐涓必回師解救,這樣壹來邯鄲之圍定會 自解。我們再於中途伏擊龐涓歸路,其軍必敗。田忌依計而行。雖然,魏軍離開邯 鄲,歸路中又陷伏擊與齊戰於桂陵,魏部卒長途疲憊,潰不成軍,龐涓勉強收拾殘 部,退回大梁。齊師大勝,趙國之圍遂解。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圍魏救趙”的本 事。又後十三年,齊魏之軍再度相交於戰場,龐涓復又陷於孫臏的伏擊,自知智窮兵敗,遂自刎。孫臏以此名顯天下,世傳其兵法。

第三計 借刀殺人

[計名探源] 借刀殺人,是為了保存自己的實力而巧妙地利用矛盾的謀略。當敵方動向已明, 就千方百計誘導態度曖昧的友方迅速出兵攻擊敵方,自己的主力即可避免遭受損失。 此計是根據《周易》六十四卦中《損》卦推演而得。彖曰:“損下益上, 其通上 行。”此卦認為,“損”、“益”,不可截然劃分,二者相輔相成,充滿辯證思想。 此計謂借人之力攻擊我方之敵,我方雖不可避免有小的損失,但可穩操勝券,大大 得利。春秋末期,齊簡公派國書為大將,興兵伐魯。魯國實力不敵齊國,形勢危急。 孔子的弟子子貢分析形勢,認為唯吳國可與齊國抗衡,可借吳國兵力挫敗齊國軍隊。 於是子貢遊說齊相田常。田常當時蓄謀篡位,急欲鏟除異己。子貢以“憂在外者攻 其弱,憂在內者攻其強”的道理,勸他莫讓異己在攻弱魯中輕易主動,擴大勢力, 而應攻打吳國,借強國之手鏟除異己。田常心動,但因齊國已作好攻魯的部署,轉 而攻齊,怕師出無名。子貢說:“這事好辦。我馬上去勸說吳國救魯伐齊,這不是 就有了攻齊的理由了嗎?”田常高興地同意了。子貢趕到吳國,對吳王夫差說:“ 如果齊國攻下魯國,勢力強大,必將伐齊。大王不如先下手為強,聯魯攻齊,吳國 不就可抗衡強晉,成就霸業了嗎?”子貢馬不停蹄,又說服趙國,派兵隨吳伐齊, 解決了吳王的後顧之憂。子貢遊說三國,達到了預期目標,他又想到吳國戰勝齊國 之後,定會要挾魯國,魯國不能真正解危。於是他偷偷跑到晉國,向晉定公陳述利 害關系:吳國伐魯成功,必將轉而攻晉,爭霸中原。勸晉國加強備戰,以防吳國進 犯。公元關484年,吳王夫差親自掛帥,率十萬精兵及三千越兵攻打齊國, 魯國立 即派兵助戰。齊軍中吳軍誘敵之計,陷於重圍,齊師大敗,主帥圖書及幾員大將死 於亂軍之中。齊國只得請罪求和。夫差大獲全勝之後,驕狂自傲,立即移師攻打晉 國。晉國因早有準備,擊退吳軍。子貢充分利用齊、吳、趙、晉四國的矛盾,巧妙 周旋,借吳國之“刀”,擊敗齊國;借晉國之“刀”,滅了吳國的威風。魯國損失 微小,卻能從危難中得以解脫。

第四計 以逸勞待

計名探源 以逸待勞,語出《孫子·軍爭篇》:故三軍可奪氣,將軍可奪心。是故朝氣銳, 晝夜惰,暮氣歸。故善用兵者,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此治氣者也。以治待亂,以 靜待嘩,此治心者也。以近待遠,以佚(同逸)待勞,以飽待饑,此治力者也。”又, 《孫子·虛實篇》:“凡先處戰地而待敵者佚(同逸),後處戰地而趨戰者勞。故善 戰者,致人而不致於人。”原意是說,凡是先到戰場而等待敵人的,就從容、主動, 後到達戰場的只能倉促應戰,壹定會疲勞、被動。所以,善於指揮作戰的人,總是 調動敵人,而決不會被敵人調動。 戰國末期,秦國少年將軍李信率二十萬軍隊攻打楚國,開始時,秦軍連克數城, 銳不可擋。不久,李信中了楚將項燕伏兵之計,丟盔棄甲,狼狽而逃,秦軍損失數 萬。後來,秦王又起用已告老還鄉的王翦。王翦率領六十萬軍隊,陳兵於楚國邊境。 楚軍立即發重兵抗敵。老將王翦毫無進攻之意,只是專心修築城池,擺出壹派堅壁 固守的姿態。兩軍對壘,戰爭壹觸即發。楚軍急於擊退秦軍,相持年余。王翦在軍 中鼓勵將士養精蓄銳,吃飽喝足,休養生息。秦軍將士人人身強力壯,精力充沛, 平時操練,技藝精進,王翦心中十分高興。壹年後,楚軍繃緊的弦早已松懈,將士 已無鬥誌,認為楚軍的確防守自保,於是決定東撤。王翦見時機已到,下令追擊正 在撤退的楚軍。秦軍將士人人如猛虎下山,只殺得楚軍潰不成軍。秦軍乘勝追擊, 勢不可擋。公元前223年,秦滅楚。 此計強調:讓敵方處於困難局面,不壹定只用進攻之法。關鍵在於掌握主動權, 待機而動,以不變應萬變,以靜對動,積極調動敵人,創造戰機,不讓敵人調動自 己,而要努力牽著敵人的鼻子走。所以,不可把以逸待勞的“待”字理解為消極被 動的等待。

第五計 趁火打劫

計名探源 趁火打劫的原意是:趁人家家裏失火,壹片混亂,無暇自顧的時候,去搶人家 的財物。趁人之危撈壹把,這可是不道德的行為。此計用在軍事上指的是:當敵方 遇到麻煩或危難的時候,就要乘此機會進兵出擊,制服對手。《孫子肥技破?吩疲? “亂而取之。”唐朝牡牧解釋孫子此句說,“敵有昏亂,可以乘而取之。”就是講 的這個道理。 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相互爭霸,戰事頻仍。經過長期戰爭,越國終因不敵吳 國,只得俯首稱臣。越王勾踐被扣在吳國,失去行動自由。勾踐立誌復國,十年生 聚,十年教訓,臥薪嘗膽。表面上對吳王夫差百般逢迎,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被 放回越國。回國之後,勾踐依然臣服吳國,年年進獻財室,麻痹夫差。而在國內則 采取了壹系列富國強民的措施。越國幾年後實力大大加強,人丁興旺,物資豐足, 人心穩定。吳王夫差卻被勝利沖昏了頭腦,被勾踐的假象迷惑,不把越國放在眼裏。 他驕縱兇殘,拒絕納諫,殺了壹代名將忠臣伍子胥,重用奸臣,堵塞言路。生活淫 糜奢侈,大興土木,搞得民窮財盡。公元前473年,吳國顆粒難收,民怨沸騰。 越 王勾踐選中吳王夫差北上和中原諸候在黃池會盟的時機,大舉進兵吳國,吳國國內 空虛,無力還擊,很快就被越國擊破滅亡。勾踐的勝利,正是乘敵之危,就勢取勝 的典型戰例。

第六計 聲東擊西

計名探源 聲東擊西,是忽東忽西,即打即離,制造假象,引誘敵人作出錯誤判斷,然後 乘機殲敵的策略。為使敵方的指揮發生混亂,必須采用靈活機動的行動,本不打算 進攻甲地,卻佯裝進攻;本來決定進攻乙地,卻不顯出任何進攻的跡象。似可為而 不為,似不可為而為之,敵方就無法推知己方意圖,被假象迷惑,作出錯誤判斷。 東漢時期,班超出使西域,目的是團結西域諸國***同對抗匈奴。為了使西域諸國便 於***同對抗匈奴,必須先打通南北通道。地處大漠西緣的莎車國,煽動周邊小國, 歸附匈奴,反對漢朝。班超決定首先平定莎車。莎車國王北向龜茲求援,龜茲王親 率五萬人馬援救莎車。班超聯合於闐等國,兵力只有二萬五千人,敵眾我寡,難以 力克,必須智取。班超遂定下聲東擊西之計,迷惑敵人。他派人在軍中散布對班超 不滿言論,制造打不贏龜茲,有撤退的跡象。並且特別讓莎車俘虜聽得壹清二楚。 這天黃昏。班超命於闐大軍向東撤退,自己率部向西撤退,表面上顯得慌亂,故意 讓俘虜趁機脫逃。俘虜逃回莎車營中,急忙報告漢軍慌忙撤退的消息。龜茲王大喜, 誤認班超懼怕自己而慌忙逃竄,想趁此機會,追殺班超。他立刻下令兵分兩路,追 擊逃敵。他親自率壹萬精兵向西追殺班超。班超胸有成竹,趁夜幕籠罩大漠,撤退 僅十裏地,部隊即就地隱蔽。龜茲王求勝心切,率領追兵從班超隱蔽處飛馳而過。 班超立即集合部隊,與事先約定的東路於闐人馬,迅速回師,殺向莎車。班超的部 隊如從天而降,莎車猝不及防,迅速瓦解。莎車王驚魂未定,逃走不及,只得請降。 龜茲王氣勢洶洶,追趕壹夜,未見班超部隊蹤影,又聽得莎車已被平定,人馬傷亡 慘重的報告,大勢已去,只有收拾殘部,悻悻然返回龜茲。

第七計 無中生有

計名探源 無中生有,這個“無”,指的是“假”,是“虛”。這個“有”,指的是“真”, 是“實”。無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虛實互變, 擾亂敵人,使敵方造成判斷失誤,行動失誤。此計可分解為三部曲:第壹步,示敵 以假,讓敵人誤以為真;第二步,讓敵方識破我方之假,掉以輕心;第三步,我方 變假為真,讓敵方仍誤以為假。這樣,敵方思想已被擾亂,主動權就被我方掌握。 使用此計有兩點應予註意:第壹:敵方指揮官性格多疑,過於謹慎的,此計特易奏 效。第二,要抓住敵方思想已亂迷惑不解之機,迅速變虛為實,變假為真,變無為 有,出其不意地攻擊敵方。唐朝安史之亂時,許多地方官吏紛紛投靠安祿山、史思 明。唐將張巡忠於唐室,不肯投敵。他率領二三千人的軍隊守孤城雍丘城( 今河南 杞縣)。安祿山派降將令狐潮率四萬人馬圍攻雍丘城。敵眾我寡, 張巡雖取得幾次 突擊出城襲擊的小勝,但無奈城中箭只越來越少,趕造不及。無有箭只,很難抵擋 敵軍攻城。張巡想起三國時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心生壹計。急命軍中搜集稭草, 紮成千余個草人,將草人披上黑衣,夜晚用繩子慢慢往城下吊。夜幕之中,令狐潮 以為張巡又要乘夜出兵偷襲,急命部隊萬箭齊發,急如驟雨。張巡輕而易舉獲敵箭 數十萬支。令狐潮天明後,知已中計,氣急敗壞,後悔不叠。第二夜晚,張巡又從 城上往下吊草人。賊眾見狀,哈哈大笑。張巡見敵人已被麻痹,就迅速吊下五百名 勇士,敵兵仍不在意。五百勇士在夜幕掩護下,迅速潛入敵營,打得令狐潮措手不 及,營中大亂。張巡乘此機會率部沖出城來,殺得令狐潮大敗而逃,損兵折將,只 得退守陳留(今開封東南)。張巡巧用無中生有之計保住了雍丘城。

第八計 暗渡陳倉

計名探源 暗渡陳倉,意思是采取正面佯攻,當敵軍被我牽制而集結固守時,我軍悄悄派 出壹支部隊迂回到敵後,乘虛而入,進行決定性的突襲。 此計與聲東擊西計有相似之處,都有迷惑人、隱蔽進攻的作用。二者的不同處 是:聲東擊西,隱蔽的是攻擊點;暗渡陳倉,隱蔽的是攻擊路線。 此計是漢大將軍韓信創造。“明修棧道,暗渡陳倉”是古代戰爭史上的著名成 功戰例。 秦韓末年,政治腐敗,群雄並起,紛紛反秦。劉邦的部隊首先進入關中,攻進 鹹陽。勢力強大的項羽進入關中後,逼迫劉邦退出關中。鴻門宴上,劉邦險些喪命。 劉邦此次脫險後,只得率部退駐漢中。為了麻痹項羽,劉邦退走時,將漢中通往關 中的棧道全部燒毀,表示不再返回關中。其實劉邦壹天也沒有忘記壹定要擊敗項羽, 爭奪天下。公元前206年,已逐步強大起來的劉邦,派大將軍韓信出兵東征。 出征 之前,韓信派了許多士兵去修復已被燒毀的棧道,擺出要從原路殺回的架勢。關中 守軍聞訊,密切註視修復棧道的進展情況,並派主力部隊在這條路線各個關口要塞 加緊防範,阻攔漢軍進攻。 韓信“明修棧道”的行動,果然奏效,由於吸引了敵軍註意力,把敵軍的主力 引誘到了棧道壹線,韓信立即派大軍繞道到陳倉(今陜西寶雞縣東)發動突然襲擊, 壹舉打敗章邯,平定三秦,為劉邦統壹中原邁出了決定性的壹步。

第九計 隔岸觀火

計名探源 隔岸觀火,就是“坐山觀虎鬥”,“黃鶴樓上看翻船”。敵方內部分裂,矛盾 激化,相互傾軋,勢不兩立,這時切切不可操之過急,免得反而促成他們暫時聯手 對付妳。正確的方法是靜止不動,讓他們互相殘殺,力量削弱,甚至自行瓦解。東 漢末年,袁紹兵敗身亡,幾個兒子為爭奪權力互相爭鬥,曹操決定擊敗袁氏兄弟。 袁尚、袁熙兄弟投奔烏桓,曹操向烏桓進兵,擊敗烏桓,袁氏兄弟又去投奔遼東太 守公孫康。曹營諸將向曹操進言,要壹鼓作氣,平服遼東,捉拿二袁。曹操哈哈大 笑說,妳等勿動,公孫康自會將二袁的頭送上門來的。於是下令班師,轉回許昌, 靜觀遼東局勢。公孫康聽說二袁來降,心有疑慮。袁家父子壹向都有奪取遼東的野 心,現在二袁兵敗,如喪家之犬,無處存身,投奔遼東實為迫不得已。公孫康如收 留二袁,必有後患,再者,收容二袁,肯定得罪勢力強大的曹操。但他又考慮,如 果曹操進攻遼東,只得收留二袁,***同抵禦曹操。當他探聽到曹操已經轉回許昌, 並無進攻遼東之意時,認為收容二袁有害無益。於是預設伏兵,召見二袁,壹舉擒 拿,割下首級,派人送到曹操營中。曹操笑著對眾將說,公孫康向來俱怕袁氏吞並 他,二袁上門,必定猜疑,如果我們急於用兵,反會促成他們合力抗拒。我們退兵, 他們肯定會自相火並。看看結果,果然不出我料。

第十計 笑裏藏刀

計名探源 笑裏藏刀,原意是指那種口蜜腹劍,兩面三刀,“口裏喊哥哥,手裏摸家夥” 的作法。此計用在軍事上,是運用政治外交上的偽裝手段,欺騙麻痹對方,來掩蓋 己方的軍事行動。這是壹種表面友善而暗藏殺機的謀略。 戰國時期,秦國為了對外擴張,必須奪取地勢險要的黃河崤山壹帶,派公孫鞅 為大將,率兵攻打魏國。公孫鞅大軍直抵魏國吳城城下。這吳城原是魏國名將吳起 苦心經營之地,地勢險要,工事堅固,正面進攻恐難奏效。公孫鞅苦苦思索攻城之 計。他探到魏國守將是與自己曾經有過交往的公子昂,心中大喜。他馬上修書壹封, 主動與公子昂套近乎,說道,雖然我們倆現在各為其主,但考慮到我們過去的交情, 還是兩國罷兵,訂立和約為好。念舊之情,溢於言表。他還建立約定時間會談議和 大事。信送出後,公孫鞅還擺出主動撤兵的姿態,命令秦軍前鋒立即撤回。公子昂 看罷來信,又見秦軍退兵,非常高興,馬上回信約定會談日期。公孫鞅見昂已鉆入 了圈套,暗地在會談之地設下埋伏。會談那天,公子昂帶了三百名隨從到達約定地 點,見公孫鞅帶的隨從更少,而且全部沒帶兵器,更加相信對方的誠意。會談氣氛 十分融洽,兩人重敘昔日友情,表達雙方交好的誠意。公孫鞅還擺宴款待公子昂。 公子昂興沖沖入席,還未坐定,忽聽壹聲號令,伏兵從四面包圍過來,公子昂和三 百隨從反應不及,全部被擒。公孫鞅利用被俘的隨從,賺開吳城城門,占領吳城。 魏國只得割讓西河壹帶,向秦求和。秦國用公孫鞅笑裏藏刀計輕取崤山壹帶。

第十壹計 李代桃僵

計名探源 李代桃僵,語出《樂府詩集·雞鳴篇》:“桃生露井上,李樹生桃旁,蟲來嚙 桃根,李樹代桃僵,樹木身相代,兄弟還相忘?”本意是指兄弟要象桃李***患難壹 樣相互幫助,相互友愛。此計用在軍事上,指在敵我雙方勢均力敵,或者敵優我劣 的情況下,用小的代價,換取大的勝利的謀略。很象大家在象棋比賽中的“舍車保 帥”的戰術。 戰國後期,越國北部經常受到匈奴詹襤國及東胡、林胡等部騷擾,邊境不寧。 趙國派大將李牧鎮守北部門戶雁門。李牧上任後,日日殺牛宰羊,犒賞將士,只許 堅壁自守,不許與敵交鋒。匈奴摸不清底細,也不敢貿然進犯。李牧加緊訓練部隊, 養精蓄銳,幾年後,兵強馬壯,士氣高昂。公元前250年,李牧準備出擊匈奴。 他 派少數士兵保護邊寨百姓出去放牧。匈奴人見狀,派出小股騎兵前去劫掠,李牧的 士兵與敵騎交手,假裝敗退,丟下壹些人和牧畜。匈奴人占得便宜,得勝而歸。匈 奴單於心想,李牧從來不敢出城征戰,果然是壹個不堪壹擊的膽小之徒。於是親率 大軍直逼雁門。李牧已料到驕兵之計已經奏效,於是嚴陣以待,兵分三路,給匈奴 單於準備了壹個大口袋。匈奴軍輕敵冒進,被李牧分割幾處,逐個圍殲。單於兵敗, 落荒而逃,詹襤國滅亡。李牧用小小的損失,換得了全局的勝利。

第十二計 順手牽羊

計名探源 順手牽羊是看準敵方在移動中出現的漏洞,抓住薄弱點,乘虛而入獲取勝利的 謀略。古人雲:“善戰者,見利不失,遇時不疑。”意思是要捕捉戰機,乘隙爭利。 當然,小利是否應該必得,這要考慮全局,只要不會“因小失大”,小勝的機會也 不應該放過。 公元383年前,前秦統壹了黃河流域地區,勢力強大。前秦王苻堅坐鎮項城, 調集九十萬大軍,打算壹舉殲滅東晉。他派其弟苻融為先鋒攻下壽陽,初戰告捷, 苻融判斷東晉兵力不多並且嚴重缺糧,建議苻堅迅速進攻東晉。苻堅聞訊,不等大 軍齊集,立即率精兵五萬,強渡洛澗,殺了前秦守將梁成。劉牢之乘勝追擊,重創 前秦軍。謝石率師渡過洛澗,順淮河而上,抵達淝水壹線,駐紮在八公山邊,與駐 紮在壽陽的前秦軍隔岸對峙。苻堅見東晉陣勢嚴整,立即命令堅守河岸,等待後續 部隊。謝石看到敵眾我寡,只能速戰速決。於是,他決定用激將法激怒驕狂的苻堅。 他派人送去壹封信,說道,我要與妳決壹雌雄,如果妳不敢決戰,還是趁早投降為 好。如果妳有膽量與我決戰,妳就暫退壹箭之地,讓我渡河與妳比個輸贏。苻堅大 怒,決定暫退壹箭之地,等東晉部隊渡到河中間,再回兵擊兵,將晉兵全殲水中。 他哪裏料到此時秦軍士氣低落,撤軍令下,頓時大亂。秦軍爭先恐後,人馬沖撞, 亂成壹團,怨聲四起。這時指揮已經失靈,幾次下令停止退卻,但如潮水般撤退的 人馬已成潰敗之勢。這時謝石指揮東晉兵馬,迅速渡河,乘敵人大亂,奮力追殺。 前秦先鋒苻融被東晉軍在亂軍中殺死,苻堅也中箭受傷,慌忙逃回洛陽。前秦大敗。 淝水之戰,東晉軍抓住戰機,乘虛而入,是古代戰爭史上以弱勝弱的著名戰例。

第十三計 打草驚蛇

計名探源 打草驚蛇,語出段成式《酉陽雜俎》:唐代王魯為當塗縣令,搜刮民財,貪汙 受賄。有壹次,縣民控告他的部下主薄貪臟。他見到狀子,十分驚駭,情不自禁地 在狀子上批了八個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 打草驚蛇,作為謀略,是指敵方兵力沒有暴露,行蹤詭秘,意向不明時,切切 不可輕敵冒進,應當查清敵方主力配置、運動狀況再說。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發兵攻打鄭國,他打算和安插在鄭國的奸細裏應外合, 奪取鄭國都城。大夫蹇叔以為秦國離鄭國路途遙遠,興師動眾長途跋涉,鄭國肯定 會做好迎戰準備。秦穆公不聽,派孟明視等三帥率部出征。蹇叔在部隊出發時,痛 哭流涕地警告說,恐怕妳們這次襲鄭不成,反會遭到晉國的埋伏,只有到崤山去給 士兵收屍了。果然不出蹇叔所料,鄭國得到了秦國襲鄭的情報,逼走了秦國安插的 奸細,作好了迎敵準備。秦軍見襲鄭不成,只得回師,但部隊長途跋涉,十分疲憊。 部隊經過賄山時,仍然不作防備。他們以為秦國曾對晉國剛死不久的晉文公有恩, 晉國不會攻打秦軍。哪裏知道,晉國早在崤山險峰峽谷中埋伏了重兵。壹個炎熱的 中午,秦軍發現晉軍小般部隊,孟明十分惱怒,下令追擊。追到山隘險要處,晉軍 突然不見蹤影。孟明壹見此地山高路窄,草深林密,情知不妙。這裏鼓聲震天,殺 聲四起,晉軍伏兵蜂湧而上,大敗秦軍,生擒孟明視等三帥。秦軍不察敵情,輕舉 妄動,“打草驚蛇”終於遭到慘敗。當然,軍事上有時也可故意“打草驚蛇”而誘 敵暴露,從而取得戰鬥的勝利。

第十四計 借屍還魂

計名探源 借屍還魂:原意是說已經死亡的東西,又借助某種形式得以復活。用在軍事上, 是指利用、支配那些沒有作為的勢力來達到我方目的的策略。戰爭中往往有這類情 況,對雙方都有用的勢力,往往難以駕馭,很難加以利用。而沒有什麽作為的勢力, 往往要尋求靠山。這個時候,利用和控制這部分勢力,往往可以達到取勝的目的。 秦朝實行暴政,天下百姓“欲為亂者,十室有五。”大家都有反秦的願望,但 是如果沒有強有力的領導者和組織者,也就難成大事。秦二世元年,陳勝、吳廣被 征發到漁陽戍陽。當這些戍卒走到大澤鄉時,連降大雨,道路被水淹沒,眼看無法 按時到達漁陽了。秦朝法律規定,凡是不能按時到達指定地點的戍卒壹律處斬。陳 勝、吳廣知道,即使到達漁陽,也會誤期被殺,不如壹拼,尋求壹條活路。他們知 道同去的戍卒也都有這種思想,正是舉兵起義的大好時機。陳勝又想到,自己地位 低下,恐怕沒有號召力。當時有兩位名人深受人民尊敬,壹個是秦始皇的大兒子扶 蘇,溫良賢明,已被阻險狠毒的秦二世暗中殺害,老百姓卻不知情;另壹個是楚將 項燕,功勛卓著,愛護將士,威望極高,在秦滅六國之後不知去向。於是陳勝,公 開打出他們的旗號,以期能夠得到大家擁護。他們還利用當時人們的迷信心理,巧 妙地作了其他安排。有壹天,士兵做飯時,在魚腹中發現壹塊絲帛,上寫“陳勝王” (這個王字是稱王的意思),士兵大驚,暗中傳開。吳廣又趁夜深人靜之時,在曠野 荒廟中學狐貍叫,士兵們還隱隱約約地聽到空中有“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他 們以為陳勝不是壹般的人,肯定是“天意”讓他來領導大家的。陳勝、吳廣見時機 已到,率領戍卒殺死朝廷派來的將尉。陳勝登高壹呼,揭竿而起。他說:我們反正 活不成了,不如和他們拼個妳死我活,就是死,也要死出個樣兒來。於是,陳勝自 號為將軍,吳廣為都尉,攻占大澤鄉,鄉下雲集響應,節節勝利,所向披靡。後來, 部下擁立陳勝為王,國號“張楚”。

第十五計 調虎離山

計名探源 調虎離山,此計用在軍事上,是壹種調動敵人的謀略。它的核心在壹“調”字。 虎,指敵方,山,指敵方占據的有利地勢。如果敵方占據了有利地勢,並且兵力眾 多,防範嚴密,此時,我方不可硬攻。正確的方法是設計相誘,把敵人引出堅固的 據點,或者,把敵人誘入對我軍有利的地區,這樣做才可以取勝。 東漢末年,軍閥並起,各霸壹方。孫堅之子孫策,年僅十七歲,年少有為,繼 承父誌,勢力逐漸強大。公元199年,孫策欲向北推進,準備奪取江北盧江郡。 盧 江郡南有長江之險,北有淮水阻隔,易守難攻。占據盧江的軍閥劉勛勢力強大,野 心勃勃。孫策知道,如果硬攻,取勝的機會很小。他和眾將商議,定出了壹條調虎 離山的妙計。針對軍閥劉勛,極其貪財的弱點,孫策派人給劉勛送去壹份厚禮,並 在信中把劉勛大肆吹捧壹番。信中說劉勛功名遠播,令人仰慕,並表示要與劉勛交 好。孫策還以弱者的身份向劉勛求救。他說,上繚經常派兵侵擾我們,我們力弱, 不能遠征,請求將軍發兵降服上繚,我們感激不盡。劉勛見孫策極力討好他,萬分 得意。上繚壹帶,十分富庶,劉勛早想奪取,今見孫策軟弱無能,免去了後顧之憂, 決定發兵上繚。部將劉曄極力勸阻,劉勛哪裏聽得進去?他已經被孫策的厚禮、甜 言迷惑住了。孫策時刻監視劉勛的行動,見劉勛親自率領幾萬兵馬去攻上繚,城內 空虛,心中大喜,說:“老虎已被我調出山了,我們趕快去占據它的老窩吧!”於 是立即率領人馬,水陸並進,襲擊盧江,幾乎沒遇到頑強的抵抗,就十分順利地控 制了盧江。劉勛猛攻上繚,壹直不能取勝。突然得報,孫策已取盧江,情知中計, 後悔已經來不及了,只得灰溜溜地投奔曹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