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方法: 講解、欣賞和學生刻印練習相結合。
壹、 篆刻教案教學目的篆刻教案
1、 通過書法和篆刻教案的鑒賞,激發學生學習書法和篆刻的興趣,了解我國書法、篆刻的起源和類別,使他們受到書法、篆刻美的陶冶,增強民族自豪感。
2、 通過篆刻的講解和示範,使學生初步懂得治印的基本技法與步驟。
二、 教學重點與難點
1、 難點:篆刻時如何把運刀的方向、角度與力度。
2、 重點:篆刻的治印步驟及方法。
三、 教具與學具
1、 教具:各種字體的碑帖及名家書法作品數幅;狼毫小楷、刻刀、章料(青田石等)、宣紙、硯、墨、印泥、砂紙(粗細兩種)圓鏡、毛刷等演示用具;刻好的印章二枚、供學生仔細看。
2、 學具:刻刀、毛筆、墨、青田石或肥皂、土豆、橡皮等,砂紙、小圓鏡、小牙刷、毛刷等。
四、 教學步驟
第壹課時:
(壹) 組織教學:檢查學具、引導學生認真聽課。
(二) 講授新課
1、 文字的產生和發展。
我國是文字記載的歷史是從殷商時代應用甲骨文開始,距今約三千七百余年。最古老的文字是用圖畫方式表達,讓人壹看就可以用自己的語言讀出來,並明白它的意思,後來由於實際需要,又產生了音意相兼的形聲字,以及運用了轉註、假借的手法,有象形、指事會意的實體字和形聲字,漢字的創造正是沿著這個道路發展下來的:
2、 書法的分類:
綜合歷代各種文字大致分為篆、隸、楷、行、草五大類。
(1) 篆書:
甲骨文-------是殷、周時期的古文,因刻在龜骨上故名;石鼓文---------石鼓是秦朝的刻石,上面所刻的文字屬於大篆的體系,也是我國最早的石刻;
秦《泰山刻石》-------又稱《封秦山碑》字體屬於小篆,相傳是秦代丞相李斯所寫,小篆是從大篆省改而來的。
(2) 隸書:
相傳是獄史程邈被囚在監獄裏時,把大小篆的筆畫和結體作簡化,便於書寫。這種字體便在公文上使用起來。當時辦公文的小官叫做“徒隸”,便把這種字體稱為“隸書”
(3) 楷書:
楷書真書,楷書,由隸書、隸草演變而成,字形方正,大小相近,有楷模的意思。
(4) 行書:
行書書寫速度較快,常作文章起稿用,沒有壹套規定的寫法,寫得規矩壹點而接近楷書的叫“行楷”,寫得放縱壹點而接近草書的叫“行草”。
(5) 草書:
章草-------又稱隸草,其字形特點是解散隸體,趨於簡便,但仍存隸書的形勢,字字區別不相連綿; 今草--------相傳是後漢的張芝從章草加以演變而成。特點是體勢連綿,筆意奔放,常常是上壹字的終筆,也就是下壹字的起筆。
3、 篆刻的用途及分類。刻印章稱為治印,治印多為篆字,故稱為篆刻。篆刻要求書法、章法、刀法三方面的完美與巧妙的結合。古代在印面上刻著官階或姓名來佩帶,作為取得對方信任的標誌,流傳至今,仍保持了它從屬性的用途,如取款,寫證明必加蓋公、私章等。
印章作為壹種輔助藝術運用在繪畫、書法等藝術上,或用來說明主題內容、作者姓名、創作年月、收藏者等,或用來增加畫面構圖完整,成為世態作品的壹個重要組成部分。因此,常把篆刻、書法、繪畫相提並論,稱它們為“金石書畫”。壹幅好的國畫作品,要求詩、書、畫、印四絕。
印章從印文制作看,有白文印(即陰文印)和朱文印(陽文印)、肖形印等。(舉例說明)
從字意上來看,有姓名印、別號印、年齡印等。(參照課本或舉例各不同圖說明)
從印章蓋在書畫作品的位置上看,又可分為名章(姓名、別號、地名、年齡印均蓋在靠作者姓名的下面或後面)、閑章(如詩句、成語、吉語、肖形圖案等,均蓋在作品的上首或下角)。
邊款,陰刻在印章的壹邊,好像畫上題詩文款誌壹樣,可以記錄制作年代,作者情感和作者姓名。
4、 設計印稿
(1) 章法篆刻:設計印稿在篆刻當中占相當重要的地位。設計印稿時首先應從章法上重點考慮,如印文的內容包含幾個字,字與字之間筆畫的多少,疏密關系的對比,根據印面的形狀應當采取什麽樣的排列方法、印文怎麽樣分間都需要精心設計。
在設計當中,既要照顧全局的和諧、平衡、又要考慮局部在分朱布白時字與字之間相互呼應、聯絡的關系,要學會在自然錯落、似不平衡的空間對比當中去尋找空間美感。在篆法上,壹印當中所采用的字體必須是同壹時期、同壹體勢的文字。
(2) 排列方法
a、 字姓,雙字名,印文中不 帶“印”字。假設“何柳伊”排為:右列作“何”,左列作“柳伊”即可。
b、 字姓(復姓)雙名者,假設〈歐陽秋香〉排為右列作“歐陽”,左列作為“秋香”即可。
c、 雙姓,單名者。假設〈司馬光〉排為右列作“司馬”左列作為“光”即可。
d、 單姓、單名,印文中帶“之印”者,假設〈王月之印〉排為右列作“王月”,左列作“之印”即可。
e、 有些姓名並不依照壹般的規律排列,而采用“四文”式排法為使雙字的名字不相分割,印文由姓列名旋轉回接以求圓滿。假設(何柳伊印)排為右列作“何、印”左列為“柳、印”。對於初學者平來說,應從規矩入手,支委切莫濫用“回文”。
三、作業布置
同學們回家構思設計壹題自己的印稿,註意章法、篆法的和諧處理。
四 課堂小結。布置下節課的用具。
第二課時
壹、 組織教學。
二、 復習舊課
① 書法藝術,在字體上可分為幾類?
② 什麽是朱文印,什麽是白文印,篆刻分為幾類?(提問學生,簡略回答所學知識)
三、 講授新課:
篆刻的刻印步驟(分段進行教學,教師示範)
① 寫印稿: 選用毛邊紙或其它薄而能吸水的紙,蓋在用砂紙磨平的石章面上,按下石的輪廓,在輪廓內,用小楷筆蘸上濃墨(是墨汁而不是碳素墨水)寫印稿.根據已設計好的印稿,反復多寫幾次,最後選壹張配篆、章法滿意的。
② 印稿上石(渡稿):待印稿墨跡幹後,再對準所刻的印面將稿紙反復在上面,固定好四邊,把稿紙塗上清水,再用有吸水性能的紙,迅速吸掉浮在上面的余水。然後用四層毛邊紙或宣紙蓋於其上,用指甲在上面均勻地揉磨,於是墨稿便復印在章面上了。若揭下印稿發現個別的筆畫未印清晰,可用墨筆再勾描清晰,便可運刀鍥刻了。
③ 運用刀法:沖刀法——包括橫沖、豎沖、逆沖三種姿式。初學者可先掌握由右向左的橫沖刀法,刻豎畫時可將印章轉過來壹律橫刻,執刀如執筆,刀桿應向右傾斜,並用無名指抵住印面右側邊線用力,控制沖刀速度,避免打滑。
刻字的方法:在刻字運用時,無論是刻“白文”或“朱文”印線條,運刀的方向都要由右(外)向左(內)或由上向下,或由下向上鍥刻。在刻弧形的線條時要石隨刀轉,轉石不轉刀,采用“雙刀”刻字,應先刻完筆畫的壹邊後,將石章調轉達180度,再鍥刻未完成的另壹邊。要求印面的凹處呈倒梯形,這樣處理,蓋印文的線條顯得變化,渾厚而不扁薄,求得金石氣息。
④ 修改:印章刻好後不應急於蓋印,須從整體章法上審查,將小鏡照印面,細察印面效果,可補刀修飾。最後用牙刷刷去石屑,摁印泥蓋在白紙上。
(三) 巡回輔導,課堂總結
及時糾正學生中的不良做法,當場演示,以便學生更清楚地看到。發現好的作品及時進行表揚,發現學生中存在的問題及時提出解決的辦法。
四、 教學後記
本課時量安排較緊,第壹課時內容較多,但必須講透徹,壹定要布置學生課後設計印稿,可用工具書幫學生查找字體,這樣便於第二課時的完成。本課學生積極性很高,最好統壹幫學生購買刻刀和石章,每人壹元多錢就可購齊,學生也很樂意,效果也比較好,有興趣的學生可鼓勵課後多練習,並適當給予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