裏應外合
裏裏外外
裏外夾攻
裏程碑
裏出外進
裏挑外撅
裏巷之談
裏通外國
裏勾外連
裏生外熟
裏醜捧心
裏談巷議
成語:裏應外合
拼音:lǐ yìng wài hé
解釋:應:接應;合:配合。外面攻打,裏面接應。
出處:元·楊梓《豫讓吞炭》第三折:“反被韓,魏同謀,裏應外合,決水淹我軍,甲士潰亂,死者山積。”
示例:過幾日,我這裏差人去投降,他們必然懈怠,我們卻去劫寨,那時~,定獲全勝。 ★清·陳忱《水滸後傳》第十七回
近義詞:裏勾外連、內外勾結、裏通外國
反義詞:孤軍深入、孤立無援
歇後語:隔著窗戶紙親嘴;隔山打隧道
語法:作謂語、賓語、定語;指相互配合
英文:collaborate from within with forces from without
日文:內外(ないがい)相呼応(あいこおう)する
德文:die einen operieren von auβen,die anderen von innen,sie spielen einander in die Hǎnde
(裏應外合,裏應外合)
1.外面攻打,裏面接應。
元李文蔚《圯橋進履》第二摺:“小官須索整點英雄將士,裏應外合擒拏他,有何不可也。”
《水滸傳》第五九回:“華州城郭廣闊,濠溝深遠,急切難打,只除非得裏應外合,方可取得。”
孔厥袁靜《新兒女英雄傳》第十四回:“黑老蔡跟崗樓上壹部分偽軍早接好頭,這時候裏應外合,不發壹槍壹彈,就把兩個崗樓全拿下了。”
2.泛指內外互相策應。
《醒世恒言·賣油郎獨占花魁》:“邢權與蘭花兩個,裏應外合,使心設計。”
《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陳旺也思量沒甚好處了,與老婆商議,叫他做腳,裏應外合,把銀兩首飾,偷得罄盡,兩口兒連夜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