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釋卷,這壹成語最早是說東吳孫權手下的將領呂蒙。當年呂蒙在孫權帳下,自己目不識丁,但是又不想學習,孫權用自己作為例子說,我這麽忙還學習,何況妳呢?於是呂蒙痛改前非,發奮苦讀,以至於手不釋卷,終於學有所成。後來人們用手不釋卷比喻學習非常勤奮。
中華民族,是壹個重視教育、愛學習的民族。從三皇五帝到現代,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很多愛好學習的歷史人物,比如鑿壁借光的西漢著名文學家匡衡,囊螢映雪的晉代孫康等等。
手不釋卷也是表達愛學習的壹個成語,最早出自於史學家陳壽的著作《三國誌·吳書·呂蒙傳》:“光武當兵馬之務,手不釋卷。”
典故中的主人公叫作呂蒙,經過孫權開導,不斷勉勵自己,終於達到讓孫權佩服的水平,讓孫權感嘆“士別三日,即當刮目相待”。
後來,人們將手不釋卷逐步運用起來,比喻壹個人學習非常勤勉,是個褒義詞。
而這個成語中的呂蒙,生於公元148年,老家在安徽省境內。先是投靠了孫策,也就是孫權的哥哥。他作戰勇猛,深受孫策敬重。而當孫策死後,他繼續留在東吳,為孫權效力。
呂蒙是個粗人,但是忠心耿耿,多次救孫權於危難,而且在攻取荊州之中立下了汗馬功勞,獻出計策殺掉了關羽。孫權以他為心腹,而呂蒙也盡職盡責,最終因患病而死,去世時四十二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