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不釋卷的意思是手中的書不肯放下來,比喻抓緊時間勤學,或看書入了迷。
資料擴展:
手不釋卷(拼音:shǒu bù shì juàn)是壹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於三國魏·曹丕《典論·自敘》。
“手不釋卷”的原義是手中總是拿著書卷,比喻勤奮好學;在句子中可充當謂語、賓語、狀語;含褒義。
成語故事原文:三國時代,東吳有壹員大將名叫呂蒙,字子明。他年輕時,因家裏貧困,無法讀書。從軍後,雖然驍勇善戰,立下了不少戰功,卻苦於缺少文化,不能把戰例經驗總結寫下來。
有壹天,吳主孫權對呂蒙說:“妳如今掌管軍事大權,應當多讀壹些史書、兵書,不斷增長自己的學識以擔當重任。呂蒙壹聽主公要他學習,便為難地推托說:“軍隊裏的事情又多又復雜,都要我親自過問,恐怕擠不出時間來讀書啊。”
孫權說:“妳的事情總沒有我多吧,我並不是要妳去研究學問,做壹個讀書人,只是要妳翻閱壹些古書,從中得到壹些啟發罷了。
我在掌權前後都讀了不少的書,感覺從中得到的幫助實在是太大了。妳本來就是個聰明人,更應該多讀點書。”呂蒙問:“可不知道應該去讀哪些書。”
孫權聽了,微笑著說:“妳可以先讀些《孫子》、《六韜》等兵書,再讀些《左傳》、《史記》等史書,這些書對於以後帶兵打仗很有好處。”
停了停,孫權又說:“時間嘛,要自己去擠出來。從前漢光武帝在行軍作戰的緊張關頭,手裏還總是拿著壹本書不肯放下來呢。為什麽妳就沒有時間呢。”
呂蒙聽了孫權的話,回去便開始讀書學習,並堅持不懈。最後做了吳國的主將,有勇有謀,屢建奇功。隨著讀的書越來越多,他的見解也越來越精辟,壹些見解就連當時學識淵博的人也自嘆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