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耳發聵的意思是聲音很大,使耳聾的人也聽得見。聵:天生耳聾,引申為不明事理。比喻用語言文字喚醒糊塗麻木的人,使他們清醒過來。
1、成語爭議
張巨齡先生曾在《光明日報·文薈副刊》撰文認為,“震耳發聵”這個常用成語的“聵”字,是壹個幾乎被所有人都在誤書的字。他寫道,“包括我們現在的壹切出版物在內”,都將“聵”字誤書了。
他呼籲,“在語言規範化、標準化日益加強的今天,應當由國家語言文字的相關機構予以規範,將這個(指“震耳發聵”的“聵”字)被誤書了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語,恢復本來面貌:振聾發聵。”
2、“聵”的誤解
“聵”的常用義項是“聾”。但是在這個成語中,前邊已經有了壹個“振聾”,後邊的“發聵”,就不應該再表示同樣的意義了,正如“裝瘋賣傻”,“裝聾作啞”這樣的成語壹樣。
所以,這個“發聵”,應當表示“使眼睛不明者能看見”,但“聵”確實當作“目”講。那麽,這個字就應當是另外壹個同音形近字:“瞆”。其左邊是“目”,而不是“耳”。
“瞆”,音Kuì。宋王洙、胡宿二人所編,《類篇》壹書中註雲:“目無精也”。《原詩》裏曾有所謂“其余非戾則腐,如聾如瞆不少”的描述,其中的“聾”、“瞆”同時出現,就分別表示兩種狀況,即“耳不聰”與“眼不明”。
根據以上的分析,完全有理由提議,在語言文字規範化、標準化日益加強的今天,應當由國家語言文字的相關機構予以規範,將這個被誤書了幾十年,甚至近百年的常用成語,恢復本來面貌:“振聾發瞆”。
而其含義也應註釋準確,即:“使耳聾人能夠聽到,使失明者可以看見。比喻某種言論或行動具有使人警醒的力量”等。
例句
1、每有演講如黃鐘大呂,震耳發聵,妙語連珠、舌粲蓮花。
2、當今中國喜劇太多,少有悲劇,能夠震耳發聵的悲劇少之又少。
3、版主艾詩人:讀來震耳發聵,余音長久不絕於耳,當屬驚世之作!
4、時而有狂風襲來,湖面瞬間沸騰了,波浪翻滾,濺起浪花,波濤震耳發聵。
5、這類音樂是尖嘯刺耳的印度嗩吶類樂器和聲響震耳發聵的巨型銅鼓之間的交相輝映的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