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標題 成語解釋
把薪助火 把:握住。拿著柴草助長火勢。比喻某種行動作法會增加對方的力量或助長事態的加劇。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六十二回:“今求軍馬錢糧,切不可與。如若相助,是把薪助火也。”
卑鄙齷齪 形容品質惡劣,導心不正,言行骯臟。
出處:郭沫若《鄭成功》第五章:“他們裏面的壞人,的確是天地間最壞的東西。背信棄義,殺人放火,橫搶武奪,卑鄙齷齪,什麽都幹得出來。”
卑鄙無恥 形容品質惡劣,不顧羞恥。
出處: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三十五回:“辦妳個‘膽大鉆營,卑鄙無恥!’下去候著吧。”
卑陋齷齪 齷齪:骯臟。形容品質惡劣。亦作“卑鄙齷齪”。
不以為恥 不認為是可恥的。指不知羞恥。
出處:《鄧析子·轉辭》:“今墨劓不以為恥,斯民所以亂多治少也。”
步鬥踏罡 道士禮拜星宿、召遣神靈的壹種動作。其步行轉折,宛如踏在罡星鬥宿之上,故稱。罡,北鬥七星之柄。鬥,北鬥星。
出處:明·無名氏《李雲卿》第四折:“書符咒水,全無作用,步鬥踏罡,專壹胡躧。”
步罡踏鬥 道士禮拜星宿、召遣神靈的壹種動作。其步行轉折,宛如踏在罡星鬥宿之上,故稱。罡,北鬥七星之柄。鬥,北鬥星。
出處:《三國演義》第壹○三回:“[孔明]日則計議軍機,夜則步罡踏鬥。”
插科打諢 科:指古典戲曲中的表情和動作;諢:詼諧逗趣的話。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插進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
出處:明·高明《琵琶記·報告戲情》:“休論插科打諢,也不尋宮數調,只看子孝與妻賢。”
插科使砌 砌,拼湊;捏造。指以滑稽的動作和詼諧的語言引人發笑。
出處:宋·無名氏《張協狀元》戲文第壹出:“苦會插科使砌,何吝搽灰抹土,歌笑滿堂中。”
出乖露醜 乖:荒謬的;醜:可恥的。指在人前出醜。
出處:金·董解元《西廂記諸宮調》卷下:“已恁地出乖弄醜,潑水再難收。”
村夫俗子 指粗野鄙俗的人。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先〈賽四節記·踏雪尋梅〉》:“今朝樂事古應稀,數甌滿飲,休負明時,村夫俗子,枉營營豈知滋味。”
撮科打哄 猶言插科打諢。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插進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
出處:明·湯顯祖《南柯記·漫遣》:“自家揚州城中有名的壹個溜二便是。壹生浪蕩,半世風流。但是晦氣的人家,便請我撮科打哄;不管有趣的子弟,都與他鉆懶幫閑。”
撮科打閧 猶言插科打諢。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插進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閧,同“哄”,喧鬧。
打諢插科 諢:詼諧逗趣的話。科:指古典戲曲中的表情和動作;戲曲、曲藝演員在表演中穿插進去的引人發笑的動作或語言。同“插科打諢”。
蹈厲之誌 蹈厲:踏地猛烈。本形容舞蹈的動作威武有力。比喻奮發向上的誌向。
出處:明·劉基《齊侯襲莒》:“發揚蹈厲之誌,以成從簡尚功之俗。”
餓虎撲食 象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壹樣。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五十壹回:“餓虎撲食最傷人,蛟龍戲水能兇惡。”
餓虎撲羊 象饑餓的老虎撲向食物壹樣。比喻動作猛烈而迅速。
出處:明·洪楩《清平山堂話本·五戒禪師麽紅蓮記》:“壹個初侵女色,由(猶)如餓虎吞羊。”
發科打諢 以滑稽的動作和語言引人發笑。
出處:明·陶宗儀《南村輟耕錄·連枝秀》:“錦心繡腹,宣揚《老子》經文,發科打諢,不離機鋒;課嘴撩牙,長存道眼。”
發揚踔厲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誌。後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出處:《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誌也。”
發揚蹈厲 原指周初《武》樂的舞蹈動作。手足發揚,蹈地而猛烈,象征太公望輔助武王伐紂時勇往直前的意誌。後比喻精神奮發,意氣昂揚。
出處:《禮記·樂記》:“發揚蹈厲,太公之誌也。”
幹凈利落 利落:靈活敏捷,也指整齊,有條理。形容沒有多余的東西。令人爽心悅目。也形容動作熟練、敏捷準確。
出處:趙樹理《李家莊的變遷·十二》:“不是老人家,誰能這樣幹凈利落。”
狗彘不如 彘:豬。形容品行卑劣到連豬狗都不如的程度。同“狗彘不若”。
出處:清·吳璿《飛龍全傳》第四十八回:“君有難,臣當不顧其身而救之,豈言退耶!直狗彘不如也!”
狗彘不若 彘:豬。連豬狗都不如。形容品行卑劣到連豬狗都不如的程度。
出處:《荀子·榮辱》:“人也,憂忘其身,內忘其親,上忘其君,則是人也,而曾狗彘之不若也。”
狗彘不食 連狗豬都不吃他的肉。形容其人的品行極端惡劣。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元後傳》:“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
狗走狐淫 比喻卑劣淫亂。
寡廉鮮恥 寡、鮮:少。舊指不廉潔,不知恥。現指不知羞恥。
出處:漢·司馬相如《喻巴蜀檄》:“父兄之教不先,子弟之率不謹,寡廉鮮恥,而俗不長厚也。”
厚顏無恥 顏:臉面。指人臉皮厚,不知羞恥。
出處:《詩經·小雅·巧言》:“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南朝·齊·孔稚圭《北山移文》:“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
荒淫無恥 荒唐淫亂,不知羞恥。形容生活糜爛。
出處: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壹百壹十九回:“公荒淫無道,廢賢失敗,理宜誅戮。”
慌手慌腳 形容動作忙亂。
慌手忙腳 形容動作忙亂。同“慌手慌腳”。
揮霍無度 揮霍:搖手稱揮,反手稱攉,意即動作敏捷,引伸為用錢沒有節制;無度:沒有限度。指濫用金錢,沒有節制。
出處:馮玉祥《我的生活》第二十五章:“尤其許多驕奢淫逸的官僚軍閥,富戶買辦,成天為自己揮霍無度。”
穢言汙語 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話。
出處:唐·宋若華、宋若昭《女語論·和柔章》:“莫學愚婦,不問根源,穢言汙語,觸突尊賢。”
見兔顧犬 顧:回頭看。看到了兔子,再回頭叫喚獵狗去追捕。比喻動作雖稍遲,但趕緊想辦法,還來得及。
出處:《戰國策·楚策四》:“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進退可度 指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同“進退有度”。
進退有度 指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
進退有節 指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
進退中度 指前進後退動作均合法度。同“進退有度”。
出處:《呂氏春秋·士容》:“客有見田駢者,被服中法,進退中度,趨翔閑雅,辭令遜敏。”
舉止不凡 舉動不平凡。形容人的行為動作非同壹般,與眾不同。
出處:清·壯者《掃迷帚》第五回:“昨見二君舉止不凡,詢及棧主,始知兄即吳江卞某,此弟生平最敬佩的人,敢問此位名姓?”
舉止大方 舉動不俗氣,不做作。形容人行為動作不拘束,堂堂正正。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二十壹回:“若是正經的女子,見了人壹樣,不見人也是壹樣,舉止大方,不輕言笑的,那怕他在街上走路,又礙甚麽呢?”
倔頭強腦 形容言語動作生硬執拗的樣子。
出處:茅盾《霜葉紅似二月花》:“當時我就覺得其中兩個,壹男壹女,倔頭強腦,大不順眼。”
來回來去 指動作或說話來回不斷地重復。
來勢洶洶 動作或事物到來的氣勢很厲害。
老天拔地 形容老年人動作不靈活。
楞手楞腳 形容動作魯莽。
出處:梁斌《紅旗譜》:“她怕他,那家夥楞手楞腳,什麽事都會幹得出來。”
連三跨五 形容動作迅速。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十六回:“說著,出門下階,嗖的壹聲,托地跳上房去,順著那屋脊,邁步如飛,連三跨五,霎時間不見蹤影。”
龍騰虎躍 象龍在飛騰,虎在跳躍。形容跑跳時動作矯健有力。也比喻奮起行動,有所作為。
出處:唐·嚴從《擬三國名臣贊序》:“聖人受命,賢人受任,龍騰虎躍,風流雲蒸,求之精微,其道莫不鹹系乎天者也。”
漫條斯理 慢條斯理,形容動作緩慢,不慌不忙。
出處:清·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壹回:“公子正在那裏檢點那些考具的東西,聽見老爺的話,便過來規規矩矩,漫條斯理的說道:‘這話還得請父親斟酌。’”
沒輕沒重 指言語或動作魯莽。
出處: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69回:“那小孩子沒輕沒重的便說不好了,石師爺的老太太上了吊了。”
猛虎出山 像兇猛的老虎出山壹樣。形容動作勇猛又快速。亦作“猛虎下山”、“猛虎離山”。
捏腳捏手 放輕手腳走路,動作小心翼翼的樣子。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傳》第二十壹回:“唐牛兒捏腳捏手,上到樓上。”明·馮夢龍《醒世恒言》卷十三:“分付已畢,太尉便同壹人過去,捏腳捏手,輕輕走到韓夫人窗前。”
奴顏婢膝 奴顏:奴才的臉,滿面諂媚相;婢膝:侍女的膝,常常下跪。指表情和動作奴才相十足。形容對人拍馬討好卑鄙無恥的樣子。
出處:《抱樸子·交際》:“以奴顏婢睞者為曉解當世。”
婆婆媽媽 形容人動作瑣細,言語羅唆。也形容人感情脆弱。
出處:余秋雨《文化苦旅·上海人》:“上海下層社會中也有不少喜歡議論別人的婆婆媽媽。”
七腳八手 形容動作忙亂,許多人壹齊動手。亦作“七足八手”。
出處:李昌《回憶民先隊》:“我們正七腳八手處理文件,收拾東西,警察已到院內。”
七手八腳 形容人多手雜,動作紛亂。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二十:“上堂七手八腳,三頭兩面,耳聽不聞,眼覷不見,苦樂逆順,打成壹片。”
七郤八手 亦作“七足八手”。形容動作忙亂,許多人壹齊動手。
巧捷萬端 巧捷:機靈敏捷。萬端:變化極多。機靈敏捷,變化多端。形容動作或思維機敏,變化極多。
輕手輕腳 手腳動作很輕,使沒有響聲。
蜻蜓點水 指蜻蜓在水面飛行時用尾部輕觸水面的動作。比喻做事膚淺不深入。
出處:唐·杜甫《曲江》詩:“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
撒科打諢 穿插在戲曲表演中,使觀眾發笑的動作與道白。亦泛指引人發笑的言語、動作。
出處:元·李好古《張生煮海》第壹折:“隨妳自去的打斛鬥、學踢弄、舞地鬼、喬扮神、撒科打諢、亂作胡為。”
失驚打怪 ①形容大驚小怪。②形容神色慌張或動作忙亂。
出處:宋·洪邁《夷堅三誌己善謔詩詞》:“……禦史論其白衣吃菜,遂賦《鵲橋仙》詞雲:‘遠公蓮社,流傳圖畫,千古聲名猶在。後人多少繼遺蹤,到我便失驚打怪。’”
十萬火速 形容在緊急情況下動作極快地行事。
市井無賴 指城市中遊手好閑、品行不端的人。
出處:宋·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王倫本壹狎邪小人,市井無賴。”
手急眼快 急:迅速。動作迅速,眼光敏捷。形容機靈敏捷。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原來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亂之時,……趕在哪咤腦後,著左膊上壹棒打來。”
手疾眼快 疾:迅速。動作迅速,眼光敏捷。形容機靈敏捷。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四回:“原來悟空手疾眼快,正在那混亂之時,……趕在哪咤腦後,著左膊上壹棒打來。”
恬不知恥 做了壞事滿不再乎,壹點兒也不感到羞恥。
出處:唐·馮贄《雲仙雜記》卷八:“倪芳飲後,必有狂怪,恬然不恥。”宋·呂祖謙《左氏博議·衛禮至為銘》:“衛禮至行險,僥幸而取其國,恬不知恥,反勒其功於銘,以章示後。”
恬不知愧 安然處之,不以為恥。同“恬不知恥”。
出處:清·閻爾梅《房琯論》:“軍法,大將失律者,斬。琯失律,宜斬;不斬而罷,已屬非法,尚恬不知愧,賓客盈門。”
恬不知羞 安然處之,不以為恥。同“恬不知恥”。
出處:清·王韜《凇隱漫錄·馮佩伯》:“特不解當時婦女,何以恬不知羞,豈真叔寶全無心肝者哉?”
兔起鶻落 鶻:打獵用的鷹壹類的猛禽。兔子剛跳起來,鶻就飛撲下去。比喻動作敏捷。也比喻繪畫或寫文章迅捷流暢。
出處:宋·蘇軾《文與可畫雲當谷偃竹記》:“振筆直遂,以追其所見,如兔起鶻落,少縱即逝矣。”
兔頭麞腦 形容人面貌猥瑣。多形容壞人。
兔走鶻落 比喻動作敏捷。也比喻繪畫或寫文章迅捷流暢。見“兔起鶻落”。
無恥之尤 尤:突出的。最無恥的。形容無恥到了極點。
出處: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十八章:“至於替魏忠賢建立生祠,更被人們認為是‘無恥之尤’”
鮮廉寡恥 無廉潔之操守且不知羞恥。
行若狗彘 指人無恥,行為像豬狗壹樣。
出處:西漢·賈誼《論治安策》:“故此壹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
行同狗豨 豨:豬。人的行為醜惡,如同豬狗壹樣。形容人的行為卑鄙惡劣到了極點。亦作“行如禽獸”、“行若狗彘”、“行同犬彘”。
行同狗彘 舊時指人無恥,行為和豬狗壹樣。
出處:漢·賈誼《治安策》:“故此壹豫讓也,反君事仇,行若狗彘,已而抗節致忠,行出乎列士,人主使然也。”
形色倉皇 動作匆忙,神色慌張。
眼尖手快 眼力好,動作快。
出處:沈從文《阿金》:“地保眼尖手快,隔桌子壹手把阿金撈著。”
眼明手快 看得準,動作敏捷。
出處: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折:“想起俺少時節,眼明手捷,體快身輕。”
壹舉壹動 指人的每壹個動作。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七十四回:“可見古人壹舉壹動,莫不令人歸於正道,就是遊戲之中,也都寓著勸世之意。”
壹來壹往 形容動作的反復或交替。
出處:明·吳承恩《西遊記》第六十七回:“行者暗笑道:‘好是耳聾口啞!不要走!看棍!’那怪更不怕,亂舞槍遮攔。在那半空中,壹來壹往,壹上壹下,鬥到三更時分,未見勝敗。”
壹坐壹起 猶言壹舉壹動。指人的每壹個動作。
出處:《吳子·論將》:“觀敵之來,壹坐壹起,其政以理,其追北佯為不及,其見利佯為不知,如此將者,名為智將。”
衣冠禽獸 穿戴著衣帽的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象禽獸壹樣卑劣的人。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四十三回:“既是不孝,所謂衣冠禽獸,要那才女又有何用。”
衣冠土梟 猶衣冠禽獸。指品德極壞,行為卑劣的人。
出處:宋·孫光憲《北夢瑣言》卷十七:“蘇楷、高貽休、蕭聞禮,皆人才寢陋……河朔人士,目蘇楷為衣冠土梟。”
淫辭穢語 淫:不健康;穢:骯臟。指輕薄猥褻的下流話。
出處:清·李汝珍《鏡花緣》第壹回:“淫詞穢語,概所不錄。”
淫言媟語 輕狎的言詞;淫穢猥褻的言詞。
指東劃西 指說話時的手勢動作。比喻說話避開主題,東拉西扯。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四:“說青道黃,指東劃西。”
指東畫西 指說話時的手勢動作。比喻說話避開主題,東拉西扯。
出處: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十四:“說青道黃,指東劃西。”宋·釋惟白《續傳燈錄》:“際出今日去卻之乎者也,更不指東畫西。”
指手畫腳 指說話時做出各種動作。形容說話時放肆或得意忘形。
出處:明·施耐庵《水滸全傳》第七十五回:“見這李虞侯、張幹辦在宋江前面指手劃腳,妳來我去,都有心要殺這廝,只是礙著宋江壹個,不敢下手。”
豬卑狗險 比喻卑鄙陰險的人。
出處:《南齊書·卡彬傳》:“彬又目禽獸雲:‘羊性淫而狠,豬性卑而率,鵝性頑而傲,狗性險而出,皆指斥貴勢。’”
左右開弓 左右手都能射箭。比喻兩只手輪流做同壹動作或同時做幾項工作。
出處:元·白樸《梧桐雨》楔子:“臣左右開弓,壹十八般武藝,無有不會。”
見物不見人 只看到事物,看不見人。指片面強調物質條件,看不到人的主觀能動作用。
三下五除二 珠算口訣。形容做事及動作幹脆利索。
狗彘不食其余 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極其卑鄙齷齪。
出處:《漢書·元後傳》:“既無以報,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天下豈有而兄弟邪!”
狗豬不食其余 食:吃。狗豬都不吃他剩下的東西。形容人的品行極其卑鄙齷齪。
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元後傳》:“受人孤寄,乘便利時,奪取其國,不復顧恩義。人如此者,狗豬不食其余。”
疾雷不及塞耳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疾雷不及掩耳 突然響起雷聲,使人來不及掩耳。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
出處:《六韜·龍韜·軍勢》:“疾雷不及掩耳,迅電不及瞑目。”
疾雷不暇掩耳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出處:晉·傅玄《傅子·闕題》:“我欲戰而彼不欲戰者,我鼓而進之若山崩河溢,當其沖者摧,值其鋒者破,所謂疾雷不暇掩耳,則又誰禦之。”
疾霆不暇掩目 比喻事情或動作來得突然,使人來不及防備。同“疾雷不及掩耳”。
出處:《淮南子·兵略訓》:“故善用兵者,見敵之虛,乘而勿假也,追而勿舍也,迫而勿去也,擊其猶猶,陵其與與,疾雷不及塞耳,疾霆不暇掩目。”
不識人間有羞恥事 不知道人世間還有羞恥之事。形容恬不知恥。
出處: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不知人間有羞恥事 形容無恥到極點。
出處:宋·歐陽修《與高司諫書》:“足下猶能以面目見士大夫,出入朝中稱諫官,是足下不復知人間有羞恥事爾。”
右手畫圓,左手畫方 比喻用心不專,什麽事也辦不成。也形容心思聰明,動作敏捷。
出處:《韓非子·功名》:“右手畫圓,左手畫方,不能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