旰衣宵食成語意思:天色很晚才吃飯,天不亮就穿衣起來。形容勤於政事。
出處:南朝,陳徐陵《陳文帝哀策文》:“勤民聽政,旰食宵衣”。
例句
1、連州鎮附城中學的軒轅華聽歐洲留學生多洛莉絲說:使用“旰食宵衣”造句是項很沒勁的任務。
2、成語輸肝寫膽源於唐·白居易《杭州刺史謝上表》:“當陛下旰食宵衣之日,是微臣輸肝寫膽之時”。
3、奮乾綱旰食宵衣,持國柄敬天慰廟。見明·陳汝元《金蓮記·射策》。
4、成語晝乾夕惕出自語出《周易·乾》:“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前蜀·杜光庭《賀臣體漸痊愈表》:“晝乾夕惕,焦勞而腠理愆和旰食宵衣,憂軫而寒暄爽候”。
5、去東方水世界的火車上,鎮姐姐給識朵和城亞講了“旰食宵衣”的歷史故事。
6、前蜀·杜光庭《賀聖體漸痊愈表》:“晝乾夕惕,焦勞而腠理愆和;旰食宵衣,憂珍而寒暄爽候。”。
成語
成語是漢字語言詞匯中壹部分定型的詞組或短句。大多為四字,亦有三字,五字甚至七字以上的成語。成語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壹大特色,有固定的結構形式和固定的說法,表示壹定的意義,在語句中是作為壹個整體來應用的,承擔主語、賓語、定語等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