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勁頭鼓足,準備做事。
鼓足幹勁,漢語成語,拼音是gǔ zú gàn jìn,意思是把勁頭鼓足,準備做事。出自朱德《上黔靈山》。《在擴大的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在1958年黨的八大二次會議上,通過了‘鼓足幹勁,力爭上遊,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鼓(拼音:gǔ)為漢語壹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於商代甲骨文及金文 ,其古字形左部是鼓的象形,左部像壹只手拿著小木槌敲鼓,本義有名、動兩用,作名詞指打擊樂器鼓,作動詞指擊鼓。由本義引申為敲擊或彈奏其他樂器。
如“鼓鐘”“鼓琴”“鼓瑟”,進而引申為更寬泛的意義敲、拍,如“鼓刀”“鼓掌”。由本義還引申為振動、搖動,如“鼓舌”。由名詞鼓借代引申為鼓聲,由鼓的形狀特點比擬引申為凸起、漲大,進而引申為激發、鼓動、煽動和用風箱等器具吹風、送風,如現代說“鼓風機”。
《說文解字》把“鼓”“鼔”分為二字,許慎認為“鼓”為樂器名,作名詞;“鼔”為擊鼓,作動詞。但“鼓”“鼔”實是字義相同的異體字。今見秦漢隸書“鼓”字多從“攴”,不從“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