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紙術的發明應該在西漢初期,並不是戰國時期出現這個典故,而是戰國時期有這個歷史,“紙上談兵“的典故是後世流傳下來的。
在西漢初期,中國就已經發明了用麻類植物的維來進行造紙。北宋官員蘇易簡所著的《紙譜》中寫道:“蜀人以麻,閩人以嫩竹,北人以桑皮,剡溪以藤,海人以苔,浙人以麥面稻稈,吳人以繭,楚人以楮為紙。”現在我們所用的紙,大部分是機器制造。從現代所存的千年以上的書畫作品裏,大部分都是用桑皮紙來作為書畫紙使用。
而對於”紙上談兵“這個典故,最早的記載應該是出自於《上下五千年》中的“紙上談兵的趙括”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的主角雖然是趙括,但“紙上談兵”這個典故出現的時間卻不是戰國時期,而是漢朝時期。
“紙上談兵”其實是出自《史記》中的廉頗藺相如列傳。戰國時期,趙國的壹個武將趙奢,他打下很多次勝戰,之後被封為”馬服君“。趙奢的兒子名叫趙括,他小時候就熟讀兵法,每次談論軍事都能侃侃而談。後來有壹次,秦國遣派另外壹位武將白起去討伐趙國。趙國就派了壹名吳將廉頗,率領著軍隊在長平阻擊秦國的軍隊。廉頗知道秦國派的軍馬有很多,糧草要運輸到戰場是很困難的,對長久作戰很不好。
於是他就命令趙軍固守戰場,這樣秦國的軍隊就會不戰而退。最後秦國和趙國的軍隊在長平相峙了很久,戰事依然沒有進展,白起看著糧草也接濟不上,急得六神無主特別著急。於是,有謀士給他出謀劃策讓他派人到趙國去散布謠言,說秦國的軍隊根本就不怕廉頗,其實他們最怕的是趙括。趙王聽信了謠言,不顧藺相如等官員的反對,固執己見,馬上下令讓趙括去代替廉頗。趙括去到戰場以後,改變所有的戰術,結果因為不懂變通中了敵軍的計謀,趙軍慘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