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出《詩經.大雅.蕩》。
後用「殷鑒不遠」比喻前人的教訓近在眼前,不可不慎。
典源 《詩經.大雅.蕩》文王曰:「咨!咨女殷商。
匪上帝不時,殷不用舊。
雖無老成,人尚有典刑。
曾是莫聽,大命以傾。」
文王1>曰:「咨2>!咨女3>殷商4>。
人亦有言:『顛沛5>之揭6>,枝葉未有害,本實先撥7>。
』殷鑒8>不遠,在夏後之世。」
〔註解〕(1)文王:周文王。
姓姬名昌,生卒年不詳。
商紂時為西伯,建國於岐山之下,積善行仁,政化大行,因崇侯虎向紂王進讒言,而被囚於羑裏,後得釋歸。
益行仁政,天下諸侯多歸從,子武王有天下後,追尊為文王。
(2)咨:表示感嘆的語氣。
(3)女:妳,通「汝」。
(4)殷商:此指紂王。
(5)顛沛:偃仆、傾倒。
(6)揭:顯露、揭露。
(7)撥:破敗、敗壞。
(8)鑒:同「鑒」,鏡子。
引申為可作為警戒、警惕的事。
典故說明 《詩經.大雅.蕩》這首詩是周代末年的詩人,借托周代初期的賢君周文王斥責殷商的暴君無道,荒廢政事,不問民間疾苦,用以諷刺勸戒周厲王,同時強調要以商代滅亡的歷史為借鏡,希望君王能及時醒悟。
「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的意思就是說:殷人滅夏,近在眼前,殷的子孫引以為戒,今則周人滅殷,殷之亡周人更應引以為戒。
後來「殷鑒不遠」被用來比喻前人的教訓近在眼前,不可不慎。
書證 01.《詩經.大雅.蕩》:「殷鑒不遠,在夏後之世。」
(源)02.《後漢書.卷七○.鄭孔荀列傳.鄭太》:「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
且事留變生,殷鑒不遠。」
03.《魏書.卷壹○○.高句麗列傳》:「璉惑其左右之說,雲朝廷昔與馮氏婚姻,未幾而滅其國,殷鑒不遠,宜以方便辭之。」
04.《晉書.卷壹○二.劉聰載記》:「昔齊桓公任易牙而亂,孝懷委黃皓而滅,此皆覆車於前,殷鑒不遠。」
05.《舊唐書.卷七壹.魏徵列傳》:「若策名得地,則九族蔭其余輝;委質非人,則壹身不能自保。
殷鑒不遠,公所聞見。」
06.《資治通鑒.卷五九.漢紀五壹.靈帝中平六年》:「明公以親德之重,據阿衡之權,秉意獨斷,誅除有罪,誠不宜假卓以為資援也!且事留變生,殷鑒不遠,宜在速決。」
用法說明 語義說明比喻前人的教訓近在眼前,不可不慎。
使用類別用在「記取教訓」的表述上。
例 句<01>雖說是殷鑒不遠,卻仍敵不過人們的善忘。
<02>泡沫經濟的殷鑒不遠,我們必須高度警惕,以免重蹈覆轍。
<03>過去濫墾土地的結果,造成許多天災,殷鑒不遠,我們還能輕忽環保嗎?<04>去年臺風造成的災情殷鑒不遠,今年千萬不可掉以輕心,必須做好防臺準備。
<05>上次大火殷鑒不遠,消防局應嚴格執行凈空巷道計畫,並擬出確切之時間表。
近義詞: 前車之鑒,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反義詞: 重蹈覆轍 辨識 參考語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