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說“逛南京像逛古董鋪子,到處都有些時代侵蝕的痕跡”。如果在歷史流傳下來的成語典故裏遊山玩水,又是什麽感覺?讓我們壹起來感受壹下吧!
這些成語也與南京有關
九華山上王羲之“入木三分”
九華山上,還發生過“入木三分”的故事。
東晉時,九華山叫覆舟山,司馬睿要在這裏舉行祭地大典,王羲之負責在木板上書寫祭文。更新時工匠要先削去他早前的手書,木板削了壹層又壹層,墨跡仍然可見,直到削去三分的厚度,方才見底。司馬睿不禁贊嘆:真是入木三分呀!
“江郎才盡”的夢就在冶山
南朝文學家江淹擅長詩賦。據說,有天晚上做了個夢,夢見壹男子自稱是郭璞,對他說,“我的壹支毛筆在妳那兒有些年頭了,該還給我了吧。”江淹手往懷裏壹摸,果然摸到壹支五色筆,便遞給了他。此後,江淹就再也沒作出什麽佳句。
史書記載,江淹被罷去宣城郡的官職後回到建康,在冶亭驛站休息時做了這個夢。而冶亭驛站位於冶山,即朝天宮所在地。
“厚顏無恥”竟與鐘山有關
南京人最引以為豪的鐘山,除了與“龍蟠虎踞”有關,竟然還會和“厚顏無恥”這樣壹個貶義詞扯上關系!
六朝時,不少名人隱居北山(即鐘山)。南朝齊有個叫周珪的人,也跑到那裏隱居起來,擺出壹副不願做官的架式。其實,這個周珪並沒有什麽學問,隱居只不過為了待價而沽,以謀取高官厚祿。結果,還真的如願以償,當上了海鹽令。卸任之後路過建康,又要故地重遊再登北山。名士孔稚珪得知後,就撰寫了《北山移文》,“豈可使芳杜厚顏,薜荔蒙恥” ,斥責他壹心投向朝廷,卻還要故作姿態、沽名釣譽,真是厚顏無恥。
“衣冠禽獸”出自明代官服
據介紹,“衣冠禽獸”源出明朝洪武年間,朱元璋定都南京之後,下詔擬訂大明官服制度,重點就在於衣服上的“官補”,文官繡禽,武官繡獸。可見,“衣冠禽獸”當時就是象征著地位、武功,毫無貶義。
明朝中期以後,宦官弄權外戚幹政,曾經廣受推崇的“衣冠禽獸”自然也為百姓痛恨。明代陳汝元在《金蓮記》中第壹個將這個詞用作貶義,“人人罵我為衣冠禽獸”,此後,人們漸漸就淡忘了它的本義。
除了成語之外,作為壹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城市,南京也是很多歇後語的發源地。
與南京有關的歇後語
歇後語是熟語的壹種,多為群眾熟識的詼諧而形象的語句。經常是用前文引出後文的意思。比如說“芝麻開花”,其意思自然是“節節高”。歇後語既然是在群眾口頭流傳形成的,很多都帶有濃厚的地方特色。
而作為具有深厚文化傳統的六朝古都,南京產生和流傳的歇後語為數不少,有的已經在歷代南京人之中,口耳相傳了幾百年。它們或是記錄老南京的地理特點,或是包含豐富歷史掌故,或是反映南京人風趣天性。
元縣的照壁--板
為什麽“上元縣的照壁”是“板的”意思呢?這是因為清代上元縣的縣衙在今天的白下路,這個衙門的照壁很特殊,不是用磚砌的,而是用木板做的。所以用來形容朋友之間要誠心交往,不可欺瞞。“板的”也是標準南京話。
文德橋的欄桿--靠不住
南京這麽多橋,憑什麽說文德橋的欄桿是靠不住的呢?這裏面有個故事。
原來1907年的端午節,夫子廟舉辦了規模盛大的賽龍船比賽。比賽當天,秦淮河兩岸人山人海,文德橋上也全是人。因為人太多,本來就不結實的文德橋竟然垮了,淹死了不少人。所以後來,南京人就用“文德橋”的欄桿比喻“靠不住”,做人做事不牢靠。有意思的是,文德橋垮塌淹死的人中,有中國著名橋梁專家茅以升的同學。這件事對當時才11歲的茅以升影響很大,促使他後來選擇了橋梁專業。
出了南門--盡是事(寺)
這則歇後語反映了南京唐宋時佛教寺院繁多的盛況。“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南京南門外,今江寧區、雨花臺區壹帶,曾經寺廟林立。“出了南門”,“盡是寺”。“寺”諧“事”,這個歇後語形容人事情多,很煩人。
篾街和事──不找外人
從前篾街(今中華門內長樂街)有壹老萬全茶館,每天總有壹幫人來此調解民眾間發生的糾紛。但是,若篾街內部發生糾紛時,則由當地人自行調解。此語喻某件事可由內部處理,不必求助別人。
陡門橋的筷子──兩頭忙
舊時陡門橋壹帶多竹器店,所制的竹筷子,上下壹樣粗細,兩頭都可使用。此語喻人們兩處奔忙勞碌,沒有空閑。
貢院門口的糕──餿的還是相公吃
舊時每逢考期,常有壹些賣糕的攤販到貢院考場門口擺攤,有時糕放的時間長了,變了質,仍不肯收攤。結果,那些餿了的糕還是被考生買去吃了。比喻用具或食品盡管壞了,但仍然由原人自己受用;也比喻沒做完的事,仍由原人做完、推卸不了。
“裁縫掉了剪子--只剩尺(吃)了”、“二斤半的千張--舌搭子”、“肉店買麻--肉麻瀝瀝的”、“肚臍眼兒冒煙--胎氣”都是非得用南京話才能讀出來的妙語。比如說,“裁縫掉了剪子--只剩尺(吃)了”。南京話裏,“尺”和“吃”同音,因此可以成為諧音,而用普通話讀,“尺”和“吃”卻是兩個不同的音調。這是南京才有的歇後語,在別的地方都聽不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