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成語大全網 - 四字成語 - 紅色臉譜 成語

紅色臉譜 成語

成語:面紅耳赤

拼音:miàn hóng ěr chì

解釋:臉筆耳朵都紅了。形容因激動或羞慚而臉色發紅。

出處:《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

示例:不住的~,意往神弛,身上不知怎樣才好。 ★清·吳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壹回

近義詞:羞愧滿面

反義詞:面不改色

歇後語:灌血的豬頭

語法:作謂語、狀語、補語;形容羞愧的樣子

英文:as red as a turkey cock

日文:耳(みみ)のつけねまで赤くなる

法文:rouge de honte ou de colère

成語故事:清朝時期,壹浪子決心痛改前非,給自己取別號“死裏逃生”,他在街上遇到壹漢子拿著壹本小說要賣,他好奇地看到是“九死壹生筆記”《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看後不住面紅耳赤,意往神馳,他把這本書改作章回小說發表

(面紅耳赤,面紅耳赤)

1.語本《朱子語類》卷二九:“今人有些小利害,便至於頭紅耳赤;子文卻三仕三已,略無喜慍。”後通作“面紅耳赤”。形容因緊張、急躁、害羞等而臉上發紅的樣子。

《初刻拍案驚奇》卷三:“東山用盡平生之力,面紅耳赤,不要說扯滿,只求如初八夜頭的月,再不能勾。”

《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壹回:“只見裏面所敘的事,千奇百怪,看得又驚又怕。看得他身上冷壹陣,熱壹陣……不住的面紅耳赤,意往神馳。”

魯迅《集外集拾遺補編·新的世故》:“有些人看見這字面,就面紅耳赤,覺得掃了豪興了,我卻並不以為有這樣壞。”亦作“面紅頸赤”、“面紅耳熱”。

《醒世恒言·灌園叟晚逢仙女》:“倘有不達時務的,捉空摘了壹花壹蕊,那老兒便要面紅頸赤,大發喉急。”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可憐裴蘭孫是個嬌滴滴的閨中處子,見了壹個驀生人,也要面紅耳熱的。”

《紅樓夢》第壹○四回:“想到這裏,不免面紅耳熱起來,也就赸赸的進房梳洗去了。”

《“五四”愛國運動資料·章宗祥》:“老臉皮厚如章宗祥,當時竟亦面紅頸赤,慚不能答。”

2.借指爭吵。

鄒韜奮《患難餘生記》第壹章:“我們都始終客客氣氣,沒有面紅耳赤過。”

茅盾《子夜》十二:“是‘印鑒’有疑問麽?還是數目上算錯?也值得那麽面紅耳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