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庸國是中國古代文明的壹個發祥地,與黃河流域的古殷商之地壹樣,同是中華文化之搖籃。在輝煌文明的推動下,古庸國曾經盛極壹時。
庸國的疆土,比早期的秦及周宗姬封侯國及巴國還大,與南方自己崛起的楚國不相上下。周武王在分封土地時,最大的宗姬國不過百裏,小者僅五十裏,秦在春秋周平王時只有壹個趙城,周早期的巴國疆土限於四川的東、北部及重慶的東、西、北部,楚國疆土限於江漢平原至鄂東、南及湖南北部壹帶。而古庸國,則是壹個橫跨長江至漢水這樣壹個地域遼闊的大國。
以前,人們對庸國不是很了解,以為庸國是楚國的附屬國。實際上,庸國包括麇(jūn)、儵(shū)、魚、夔等附屬小國,其東部含古麇屬地,東南部含鄂西及湖南張家界市及慈利、桑植等縣,今巴東、興山、秭歸、建始等縣,是古代夔國的領地,當然也是庸國所屬。歷史上著名的屈原就是秭歸人,其先祖就是庸國的壹位國君伯庸。
事實上,商湯至周早期的庸國疆土還應包括現今的荊州市及荊門市的南部到今鐘祥壹帶。楚國國都原本在丹陽(今河南淅川)。今天所說的楚國都城郢(現荊州市北紀南城),原本應為庸國所屬,後被楚國侵占。
庸國的南部包括今天重慶的東北地區,含萬州、開縣、梁平以北各縣。《讀史方輿紀要》記載:“四川首州府,周庸國地……四川大寧、奉節、雲陽、萬縣、開縣、梁山(今重慶梁平)皆其地也。”
庸國的西部應包含現今的陜西省漢中市大部分屬地。《華陽國誌·漢中誌》說:“(漢中)本附庸國,屬蜀。”也就是說,漢中原本是庸國屬地。
庸國的北部包含今天的湖北鄖西縣、陜西旬陽縣及商洛東部。鄖西縣古稱上津縣,隸屬金州(今安康市)。《太平寰宇記》、《輿地紀勝》都說,金州“於周為庸國之地。”在史書的記載中,陜西商洛壹帶在夏商時期的歸屬並不明了。大概其東部部分地區也屬於庸地。據《魏書》記載:“皇興四年置東上洛,永平四年改為上庸郡。轄商、豐陽二縣。”上庸郡就是商洛東部丹鳳、商南、山陽壹帶。名為庸郡,可能與曾經是庸國屬地有直接的關系。
庸國疆土如此之大,在春秋前期少有。這樣大的壹個獨立古老國家,被誤解成楚國的附屬,是非常可笑的。
疆域廣大的庸國並非是徒有其表,其國力也非常強大,地位、聲望都很高。
庸國在商朝時期,是群蠻之首,湖南北部、湖北西南部的“百濮”都歸集在庸國的麾下。這與庸國在當時的政治、軍事實力、威望是分不開的。庸國在春秋時期稱雄於楚、巴、秦之間,曾打敗楚國幾次入侵,以至於給楚國造成遷都的威脅。最後的庸楚之戰,楚如果不聯合巴、秦,單靠某壹個諸侯國想滅掉庸國,幾乎是不可能的。
庸國不僅國力強大,其爵位也很高。《禮記.王制》說:“王者之制祿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儀禮》說:“同姓大國則曰伯父,其異姓則曰伯舅。同姓小邦則曰叔父,其異姓小邦則曰叔舅。”“其在東夷北狄西戎南蠻,雖大曰‘子’。”庸國國君世代為侯伯,其他諸侯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周時分封制度是嚴格的,非伯者不能稱其為諸侯,故楚子威逼周王室給其封號,“欲觀中國之政,請王室尊吾號”。庸即為伯,說明其地位很高,也充分證明庸國的強盛。
庸國大事記
公元前1046年1月20日,武王伐紂時,周武王聯合西土庸、蜀、羌、髳、微、盧、彭、濮等族和方國,進攻商國。庸國名列於八國之首。
公元前611年(楚莊王三年),庸國趁楚國鬧饑荒之際興師進攻。楚莊王聯合秦國、巴國反攻,滅亡庸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