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當世之民,皆守株之類也。 ——《韓非子·五蠹》
譯文:宋國有個農民,(他)的田地中有壹截樹樁。壹天,壹只跑得飛快的野兔撞在了樹樁上,扭斷了脖子死了。於是,(那個農民)便放下他的農具守在樹樁子旁邊,希望能再得到只兔子。野兔不可能再次得到的,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現在居然想用過去的治國方略來治理當今的百姓,這都是在犯守株待兔壹樣的錯誤呀!
自相矛盾:
原文:楚人有鬻矛與盾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韓非子·難壹第三十六》
譯文:有個賣盾和矛的楚國人,誇他的盾說:“我的盾堅固無比,任何鋒利的東西都穿不透它。”又誇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鋒利極了,什麽堅固的東西都能刺穿。”有人問他:“用您的矛來刺您的盾,結果會怎麽樣呢?”那人便答不上話來了。刺不破的盾和什麽都刺得破的矛,是不可能同時存在的。
杞人憂天:
原文:杞國有人憂天地崩墜,身亡所寄,廢寢食者。又有憂彼之所憂者,因往曉之,曰:“天,積氣耳,亡處亡氣。若屈伸呼吸,終日在天中行止,奈何憂崩墜乎?” 其人曰:“天果積氣,日、月、星宿,不當墜耶?” 曉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積氣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墜,亦不能有所中傷。” 其人曰:“奈地壞何?” 曉之者曰:“地,積塊耳,充塞四虛,無處無塊。若躇步跐蹈,終日在地上行止,奈何憂其壞?” 其人舍然大喜,曉之者亦舍然大喜。——《列子·天瑞》
譯文:古代杞國有個人擔心天會塌、地會陷,自己無處存身,便食不下咽,寢不安席。另外又有個人為這個杞國人的憂愁而憂愁,就去開導他,說:“天不過是積沒有空氣的。妳壹舉壹動,壹呼壹吸,整天都在空氣裏活動,怎麽還擔心天會塌下來呢?” 那人說:“天是氣體,那日、月、星、辰不就會掉下來嗎?” 開導他的人說:“日、月、星、辰也是空氣中發光的東西,即使掉下來,也不會傷害什麽。” 那人又說:“如果地陷下去怎麽辦?” 開導他的人說:“地不過是堆積的土塊罷了,填滿了四處,沒有什麽地方是沒有土塊的,妳行走跳躍,整天都在地上活動,怎麽還擔心地會陷下去呢?” 經過這個人壹解釋,那個杞國人才放下心來,很高興;開導他的人也放了心,也很高興。
刻舟求劍:
原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劍自舟中墜於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劍之所從墜。”舟止,從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劍不行,求劍若此,不亦惑乎!——《呂氏春秋·察今》
譯文:楚國有個渡江的人,他的劍從船裏掉入水中,他急忙在劍掉下去的地方刻了個記號,說:“這兒是我的劍掉下去的地方。”船停下來後,他便從自己刻記號的地方下水去尋找劍。船已經向前走了,而劍沒有,像這樣找劍,豈不是太糊塗了嗎?
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欲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歸取之。及反,市罷,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試之以足? ”曰:“寧信度,無自信也。”——《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譯文:有壹個想要買鞋的鄭國人,他先量好自己腳的尺寸,然後就把尺寸放在了自己的座位上。等到到了去集市的時候,他忘帶了量好的尺碼。他已經拿到了鞋子,才說:“我忘記帶量好的尺寸了。”於是返回家去取尺碼。等到他返回來的時候,集市已經散了,他最終沒有買到鞋。 有人問:“妳為什麽不用妳的腳去試試鞋呢?” 他回答說:“寧可相信量好的尺碼,也不相信自己的腳。”
拔苗助長:
原文: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孟子·公孫醜上》
譯文:宋國有個人擔憂他的禾苗不長高,就拔高了禾苗,壹天下來十分疲勞,回到家對他的家人說:“今天可把我累壞了,我幫助禾苗長高了!”他兒子聽說後急忙到地裏去看苗,然而苗都枯萎了。天下不希望自己禾苗長得快壹些的人很少啊!以為禾苗長大沒有用處而放棄的人,就像是不給禾苗鋤草的懶漢。妄自幫助它生長的人,就像拔苗助長的人,不但沒有好處,反而害了它。
濫竽充數:
原文:齊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之,廩食以數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壹壹聽之,處士逃。 ——《韓非子·內儲說上七術》
譯文:齊宣王喜歡聽吹竽,他要三百人壹起吹。南郭處士請求給齊宣王吹竽,宣王很高興。用幾百人的口糧養他。齊宣王死後,他的兒子齊湣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喜歡聽壹個壹個地獨奏,南郭處士就只好逃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