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人心脾
qìn rén xīn pí
[釋義] 沁:滲入;心脾:指人的心臟喻指內心。芳香涼爽的空氣或飲料使人感到舒暢。多用於比喻文藝作品或樂曲清新、爽朗給人以美好的感受。
[語出] 清·王士禛《帶經詩話》:“予謂五六句最沁人心脾。”
[正音] 人;不能讀作“yén”。
[辨形] 心;不能寫作“新”。
[近義] 感人肺腑 沁人肺腑
[反義] 空氣汙染
[用法] 用作褒義。壹般作謂語、定語。
[結構] 動賓式。
[辨析] ~和“沁人肺腑”;都表示吸入芳香、涼爽之氣;使人感到舒適。但~主要比喻詩文美好動人;給人清新爽朗的感受;“沁人肺腑”主要表示內容令人深受感動。
[例句]
①晚風送來荷花的清香;~。
②這個短篇小說描寫水鄉人民的鬥爭生活;生動親切;明快自然;讀起來~
回味無窮
huí wèi wú qióng
[釋義] 回味:吃過好的食物以後的余味;指從回憶中體會到的意味;窮:窮盡。比喻事後越想;越覺得意味深長。也比喻讀過含意深長的文藝作品後;體會到無限的意趣。
[語出] 宋·王禹偁《小畜集·卷六·橄欖》詩:“良久有回味;始覺甘如飴。”
[辨形] 味;不能寫作“昧”。
[近義] 耐人尋味
[反義] 索然無味 味如嚼蠟
[用法] 用在回想過去的有意味或有趣味的事情上。壹般作謂語;賓語;補語。
[結構] 主謂式。
[辨析] ~和“耐人尋味”;都形容意味深長。但~只限於事後回憶;追憶中體會到意趣很深;“耐人尋味”不僅指事後;也可以指當時。
[例句]
①這部電影寓意深刻;令人~。
②這篇文章初讀覺得平平常常;過後卻~。
2. 碧螺春這篇課文描寫了什麽《碧螺春》是冀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上冊第六單元“傳統文化吐幽香”中的第壹課。
本課通過名茶碧螺春,向我們展示了中國的茶文化。茶文化是中華傳統優秀文化的組成部分,以茶為載體,並通過這個載體來傳播各種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壹杯也醉人”就是中華民族珍惜勞動成果、勤奮節儉的真實反映。可以這麽說,茶是中國的驕傲、民族的自尊、自信和自豪。
《碧螺春》壹課介紹簡潔明了,描寫細致入微,用詞準確生動,富有濃郁的文化氣息。課文依次介紹了碧螺春的傳說、采摘、制作、品嘗碧螺春以及人們對碧螺春的評價和喜愛。
同時,表達了作者對碧螺春的喜愛和對勞動人們的贊美。文章結構緊湊,前後連貫,層次清晰。
讀過之後,讓讀者不免在頭腦中勾勒出這樣的圖畫:清晨采茶圖、入夜炒茶圖、月下品茶圖。不免和外國友人壹樣心生感嘆:在清新的碧螺春茶湯裏,我看到了江南明媚的春光!二、走進作者,體會文章的語言特點和表達方法的特色。
這篇文章從遣詞造句和謀篇布局的角度來看,語言生動,用詞準確,描寫細致,文化氣息濃郁;結構清晰,線索清楚結構,安排巧妙。如果說碧螺春茶清新淡雅,那麽這篇文章也有著這樣的魅力。
下面,我嘗試著走進作者的語言文字來品味“碧螺春”的獨特魅力。文章開篇,作者僅用壹句話“久負盛名的碧螺春,產於太湖的東山和西山。”
向我們介紹了關於碧螺春的兩點。其壹,碧螺春歷史悠久,聲譽極高。
可以從“久負盛名”壹詞中看出來。這是人們對碧螺春茶的評價。
同時,“久負盛名”也引發了讀者的閱讀期待:碧螺春為何會久負盛名?其二,交代了碧螺春的產地——太湖的東山和西山。經過查閱資料,了解到詳細的地點就是江蘇省蘇州市太湖洞庭山,洞庭山又分為東山和西山。
所以又稱“洞庭碧螺春”。接下來,作者寫道:關於碧螺春,有這麽壹個傳說。
這句話就概括了這個自然段要寫的內容——關於碧螺春的傳說。這樣的寫法,使文章脈絡清晰。
同時,自然又引發了壹個閱讀期待:究竟是怎樣的傳說?於是,跟著作者的娓娓道來,走進這個古老的傳說之中。作者在講傳說,其實也就是介紹“碧螺春”名字的由來。
既是“傳說”就是人們口口相傳,由來已久的歷史故事,就被染上了神秘的色彩。尤其是那壹聲“嚇煞人香”更是讓人浮想聯翩,究竟是怎樣的香味可以讓人產生這樣的震撼啊!同時,也給人壹種身臨其境的感覺,而這種茶,也由此得名。
如果說,傳說到此結束,就留有遺憾了。古人覺得這個名字不雅,“不雅”不夠雅致、文雅,我覺得更多的是和這種茶的香味不能夠匹配。
於是,便有了“碧螺春”這個雅號。在這裏,最後壹句話中的破折號具有解釋說明的作用。
當然,網上也有關於這個名稱的由來的其他傳說,其實不管怎麽寫的都體現了碧螺春茶的特點——香味奇特,同時賦予了人們對碧螺春茶的贊美之情。第三自然段,只有兩句話:碧螺春的采摘已有數百年的歷史。
每年剛到春分,碧螺春茶汛便開始了。這個自然段和下面的第四自然段關系密切。
第三自然段是對第四自然段內容的概括。這樣的寫法,在文中到這兒出現了兩次。
第壹句話,說明采摘碧螺春茶的歷史悠久,也是對上段傳說的壹個照應。第二句交代了采摘的最佳時間——春分,因為這個時候茶長得最好,最茂盛的時節,是最佳的采摘時間, 而“茶汛”壹詞,就是這個意思,應該和“桃花汛”壹詞的由來壹致的。
我想同時也能通過這個詞想到采摘的場面應該是繁忙、熱鬧的吧!下面作者用較長的文字介紹了采摘的情景。這也是文章的重點段落之壹。
“隨著幾聲嘹亮的雞鳴,整個湖山醒來了。”就這壹句,作者開始帶讀者走進圖畫之中。
我覺得這壹切是鮮活的、有生命的。我們首先聽到了幾聲雞鳴,從聽覺的角度,喚醒了沈睡的湖山,壹個“醒”字,把湖山當成了壹個人來寫,應該是壹個美麗的女子更好。
當然,也喚醒了人們。“采茶姑娘披著晨霧,踏著朝霞,三五成群,結伴向茶園走去。”
畫面的主要人物躍然紙上,“披著晨霧、踏著朝霞”中的“披著、踏著”表現了作者用詞的準確、生動,使人感覺采茶姑娘宛如從天而降的仙女壹般,同時也側面寫出了采茶姑娘的勤勞,她們起得很早。閉眼想象,壹群美麗仙女提著竹簍,在飄渺的雲霧中,從天而降,說說笑笑走向茶園。
“空中彌漫著淡淡的花香,翠綠欲滴的茶樹叢中,不時傳來銀鈴般的歡笑聲。”在這裏作者聞到了淡淡的花香,空氣中充滿了這種香味,難怪碧螺春茶會有花香果味了;作者看到了翠綠欲滴的茶樹,“翠綠欲滴”壹詞,將茶樹的生機勃勃的面貌展現出來。
此外,作者更聽到了采茶姑娘“銀鈴般”的歡笑聲,都說勞動的滋味是累的,但是這“銀鈴般”的歡笑聲,讓我們感覺到的是采茶姑娘的快樂和美麗。“太陽升起來了,在湖山的上空鋪開萬道金光,茶園也被染上了壹層金色。”
這樣的描寫,壹個“鋪”字,使人豁然開朗,給人壹種燦爛之美的感覺,畫面也頓時亮了起來。和清晨茶園的朦朧之美不同,是壹種金色的美。
“采茶姑娘個個神采飛揚,她們用靈巧的雙手敏捷地從茶樹上摘下壹片片嫩芽。”這是對采茶姑。